姚孝明;侯国弘;皮辉;张献忠;周应彩;余桃衡;刘新胜;田子英;刘德山;屈贵顺;肖俊文;李静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血吸虫滴金免疫测定法(DIGFA)由浙江省医科院寄研所提供;B超由浦口卫生院B超室检查;其它均由市疾控中心完成.
作者:张莹;王尧荣;张碧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探讨山丘型光壳钉螺能否向沅江水系扩散,我们于2001年3-10月对汇入沅江的3条有螺水系进行了螺情调查及现场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孝明;侯国弘;皮辉;张献忠;周应彩;余桃衡;刘新胜;田子英;刘德山;屈贵顺;肖俊文;李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锡山市已于2001年2月撤市设区,现将锡山市1987-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钱民;姚静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洞庭湖区蓄洪垸血吸虫病流行趋势.方法选择资阳区民主垸曾明、明朗2个村进行人畜病情、螺情及易感地带野粪污染的纵向观察.结果试点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徘徊不降、人畜化疗虽可取得短期控制疫情的效果,但第2年迅速恢复到原有水平;试点村垸内活螺密度分别上升了84.62%,73.17%;垸外明朗村易感地带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分别上升了70.62%,83.74%;曾明村几乎无变化.易感地带污染以牛、人粪为主.结论蓄洪垸血吸虫病疫情有发展之趋势,主要传染源为牛和人,本地居民和牛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
作者:陈焱;蔡凯平;何永康;佘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无锡市惠山区是原锡山市调整后的新设行政区,在当地血吸虫病疫情日趋降低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质保量做好血防查螺工作,因地制宜,提高查螺工作质量与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对行政区划调整后血防查螺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措施作初步探讨.
作者:何晓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血液涂片镜检疟原虫目前仍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主要方法.玻片清洁与否、血片制作的质量和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镜检的速度和准确性[1].
作者:王伟明;金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杀螺效果评价的差异,确定其现场使用的有效剂量.方法采用开放式浸杀法和喷洒法测试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杀螺效果,并以常规封闭式浸杀法和喷洒法进行比较.结果氯硝柳胺乙醇胺盐药液24 h开放式浸杀钉螺的LC50为0.661 8 mg/L,常规封闭式浸杀钉螺的LC 50为0.147 3 mg/L,封闭式杀螺效果好于开放式,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t=3.371,P<0.05).开放式浸杀时钉螺逃逸数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减少,当药物浓度达4.0 mg/L时,钉螺逃逸被完全抑制,大部分钉螺在1 h内逃逸.而开放式喷洒时,仅低剂量组有少量钉螺逃逸,开放式和封闭式喷洒杀螺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常规药效测试方法可能高估了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的杀螺作用,现行推荐剂量达不到实际需要的有效浓度.建议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现场浸杀灭螺应用剂量(指乙醇胺盐含量,下同)为2-4 mg/L,喷洒灭螺的现场应用剂量为1-2 g/m2.若考虑复杂环境或其它因素影响,则尚需酌情增加药物用量.
作者:黄轶昕;奚伟萍;张燕萍;吴锋;洪青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从形态和生态方面叙述新发现的人体血吸虫的特点.方法用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粪便孵出的毛蚴感染钉螺,钉螺逸出的尾蚴感染鼠和兔,60 100 d后解剖,从肠系膜静脉中取出血吸虫进行观察.血吸虫病人粪便中的虫卵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解剖兔时取出膀胱,对膀胱尿液中的虫卵镜检.结果①雄虫有两种:一种平均长8.76 mm,宽0.43 mm,32.2%体内有散在的血吸虫卵;另一种体形小,半透明,平均长2.41 mm,宽0.091 mm.②雌虫有两种:一种平均长10.73 mm,宽0.74 mm,子宫内有虫卵;另一种体形纤细,半透明,带状,略向腹侧卷曲,平均长3.43 mm,宽0.12 mm,仅5.5%有虫卵,少于10个.③病人粪便中有许多变性卵和变黑卵.④在感染的16只兔中,8只兔尿液中血吸虫卵孵出了毛蚴.⑤尾蚴停留在水面时呈平卧逗点状,尾干也贴近水面.⑥哨鼠疫水测定,解剖12只,1只阳性,检出8条血吸虫,而当地未发现钉螺.⑦一雌虫有在卵巢后形成虫卵现象,然后返向前面的子宫.结论通过形态和生态初步观察,表明这种血吸虫与已知其他6种人体血吸虫不同,考虑为一新种血吸虫,暂名南京血吸虫(Schistosoma nanjingi,S. n.).
作者:徐国余;陈天明;李解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3.2×10-4、8×10-4、1.6×10-3mol/L的MEM培养液中,37℃孵育15、30、45、60、75min后,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存活状况并计算存活率.结果当孵育于含吡喹酮3.2×10-4mol/L的MEM中75 min,敏感株与抗性株雌虫均能存活;但敏感株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仅为11.5%-16.0%和32.7%-36.5%.孵育于含吡喹酮8×10-4mol/L的MEM中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存活率为48.3%-50.0%和57.9%-63.6%;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22.4%-25.9%和38.5%-48.3%;75 min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为13.3%17.3%,敏感株雄虫的存活率则为0.孵育于含吡喹酮1.6×10-3mol/L的MEM中15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11.1%-19.6%和27.5%-29.9%;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均为0.结论将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孵育于含一定浓度吡喹酮的MEM中不同时间后,抗性株的存活率高于敏感株;雌虫的存活率高于雄虫.
作者:梁幼生;戴建荣;朱荫昌;李洪军;徐明;许永良;杭盘宇;GC.Coles;MJ.Doenhoff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冬季气候变暖影响钉螺生存繁殖的作用机理.方法冬季采集的钉螺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培养箱,模拟外界气候变暖.用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温度下钉螺中枢神经节、雌雄生殖腺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结果中枢神经节NOS的含量0℃组及-4℃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睾丸组织NOS的平均灰度值随着温度的降低呈上升的趋势,-2℃以下的实验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卵巢组织NOS的平均灰度值变化较为复杂,其平均灰度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温度变化对钉螺的生存和繁殖都产生较大的影响,生殖腺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敏感度明显大于神经节.冬季温度升高会使钉螺体内的NOS发生变化,使其更利于生存.
作者:杨坤;周晓农;梁幼生;洪青标;张燕;孙乐平;杨国静;熊希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流动人口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来自全国14个省的外来人员采用改良加藤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土源性线虫感染基线调查.结果共检查外来人员934人,查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103例,总感染率为11.03%,感染率在20%以上有3个省.共查见土源性线虫4种,即蛔虫、钩虫、鞭虫和艾氏小杆线虫,其感染率分别为3.00%、7.60%、1.28%和0.21%;本次查检的艾氏小杆线虫为宁波市首次发现.结论今后在流动人口土源性线虫病防治中,应选择一些对钩虫、鞭虫、蛔虫的成虫和虫卵都有杀灭作用的广谱驱虫药驱虫,从而达到控制土源性线虫的目的.
作者:叶丽萍;许国章;贝双六;祝传根;徐国丰;张吉楠;秦志强;孙亚维;林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对东方田鼠血清及其不同部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血清初步分离成含蛋白部分及分子量小于20 kDa的小分子部分,并分别观察了东方田鼠全血清、去补体血清、蛋白及小分子血清成分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此外,还观察了蜕皮素对东方田鼠血清杀伤作用的影响.结果东方田鼠热灭活去补体血清对童虫的杀伤显著低于正常血清;感染及正常东方田鼠血清小分子在第48 h及72 h表现出一定杀伤作用(30%),而血清蛋白在24 h就有显著杀伤,但杀伤作用略低于全血清;蜕皮素对东方阳鼠血清的杀伤无明显影响.结论补体在东方田鼠血清杀伤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血清蛋白为体外杀伤的主要成分,可能与小分子成分协同参与杀伤.
作者:欧阳理;易新元;曾宪芳;王庆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腹腔穿刺是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腹水常用的诊断及治疗手段.我院自1999年以来对116例晚血腹水患者进行了腹腔穿刺.经过精心护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育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异地血吸虫品系对江苏省沿海残存钉螺的感染性.方法用安徽省贵池现场感染性钉螺逸出的尾蚴感染家兔所取得的毛蚴,以毛蚴与钉螺20:1感染现场采集的钉螺,比较钉螺感染率和尾蚴逸出前期.结果贵池血吸虫对如东、东台和贵池3地钉螺感染率分别为4.35%、16.00%和40.58%,尾蚴平均逸出前期分别为(72.69±8.73)d、(68.35±5.78)d和(71.50±9.07)d,贵池血吸虫对当地钉螺感染率显著高于对江苏沿海钉螺的感染率(x12=24.58,x22=14.35,P<0.01),尾蚴逸出前期差异无显著性(t1=0.023 5,t2=0.1732,P>0.1).结论江苏沿海地区钉螺在室内能被贵池血吸虫实验感染,长江流域血吸虫的输入,有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的再流行.
作者:孙乐平;洪青标;周晓农;黄轶昕;杨国静;张仪;GM Davis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钉螺是一种雌雄异体、卵生、水陆两栖动物,为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在诸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钉螺从交配、产卵、孵出幼螺至发育为成螺及成螺的生存,出现螺群密度、生殖率、成活率、不同螺龄钉螺分布、扩散迁移等生态学特征,都同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扩散有着密切联系.
作者:吕大兵;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探索土源性线虫低感染地区采用重点人群服药与全民服药两种防治措施对降低感染率的作用,2002年在高邮市车逻镇选择3个村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殿华;杨维平;邵靖鸥;陈业军;匡瑞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金标免疫斑点法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血清流行病学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治疗史者48例,无治疗史者104例及非流行区46例,同时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和IHA法查血吸虫抗体;用孵化法查血吸虫毛蚴,用诊断指标进行评价、比较.结果与IHA法比较,金标免疫斑点法的灵敏度是98.5%,特异度是68.9%,阳性预告值是61.3%;与孵化法比较,其灵敏度是100%,特异度是56.1%,阳性预告值是32.1%;而IHA法对孵化法的灵敏度是100%,特异度是80.5%,阳性预告值为51.5%.结论金标免疫斑点法灵敏度高,但特异度和阳性预告值偏低.可作为血吸虫病筛查方法之一,但不能作为血吸虫病确定诊断的依据.
作者:杨锦亮;王德安;张玉和;方秀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