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庆;邹士涛;何超;虞健;吴芬玉;周俊东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患者、31例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的VEGF阳性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EGF表达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VEGF阳性患者乳腺癌风险是阴性者的4.84倍(95%CI:1.42~17.2)。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VEGF呈高表达,提示VEGF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VEGF亦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
作者:沈恒山;胡健伟;周敏;张健;王超;蔡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节细胞神经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病变部位、大小、边界、钙化、强化特点)。结果7例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后纵隔者2例,位于腹膜后间隙者2例,位于右侧肾上腺、左侧咽旁间隙及盆腔内者各1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表现为肿瘤呈均匀低密度6例、混杂密度1例;伴有斑点状及砂粒样钙化3例;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3例、不强化4例。结论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严玖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输注中的效果,探讨两类血小板的佳用途。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输注血小板的患者274例(其中输注新鲜血小板患者156例,输注冰冻血小板患者118例),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变化、回收率(PPR)、止血情况等。结果输注了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后,新鲜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30.56±4.20)×109/L,血小板回收率有效者占61.5%。冰冻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12.23±3.76)×109/L,血小板回收率有效者占21.2%。新鲜组外周血小板计数提升、回收率均优于冰冻组,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输注后止血效果相当,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提升血小板计数水平上,新鲜血小板优于冰冻血小板。但两者均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出血,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新鲜血小板不充足的情况下冰冻血小板可作为其重要的补充。
作者:何磊;杨文勇;王佩素;王孝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90例急诊就诊的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纳洛酮,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开始清醒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是否有差异。结果90例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经治疗均完全恢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开始清醒时间分别为(2.1±2.7)h和(3.8±2.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恢复的时间分别为(4.7±3.8)h和(6.2±4.3)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给予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疗效好于单用纳洛酮,建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时应用醒脑静注射液。
作者:尹书会;罗树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外周血及脑脊液检查。方法通过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9例实验室确诊EV71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验组)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同期住院46例实验室确诊为柯萨奇病毒16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惊跳、手抖、呕吐、头痛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基本正常,对照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实验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脑脊液IgG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脑脊液IgA值升高百分率高于实验组。结论 EV71重症手足口病惊跳、手抖、呕吐等神经系统表现发生率与其他肠道病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71重型手足口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基本正常。EV71重症手足口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以IgG升高为主,其他肠道病毒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以IgA升高为主。
作者:石婷;田健美;孔小行;姜艳群;周玉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临床诊断为KD的62例患儿,其中合并MP感染的18例为MP组,其余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CRP)、热程等指标。结果 MP组与对照组患儿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及血沉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热程较对照组长,CRP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dilated, CAD)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于病程5~10 d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1 g/(kg?d),共2 d,阿司匹林50 mg/(kg?d),3次/d口服,MP感染者予阿奇霉素静滴治疗。结论 MP感染可能是KD的诱发原因之一,MP感染可能诱发甚至加重KD患儿的病情,并增加其CAD的概率,从而延长KD的病程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周益平;符辰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肠溶片配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接受化疗的对照组和接受口服胸腺肽肠溶片联合化疗的实验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中化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并同时检测外周血中Th1、Th2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PBMC中CD4+T细胞所占比例以及CD4+T与CD8+T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而CD8+T细胞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PBMC中IFN-γ、TNF-α、I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IL-6、IL-10水平则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同时配合口服胸腺肽肠溶片可以较好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临床肿瘤治疗。
作者:严鹏;郭秋云;戴宇翃;胡广原;梅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清胸苷激酶1(TK1)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IS-1型印迹免疫-增强发光系统分别检测42例初治乳腺癌患者、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TK1水平;分析乳腺癌患者TK1水平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1表达与患者的年龄、ER、PR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与临床分期、HER-2水平相关。Ⅲ期乳腺癌患者的TK1含量明显高于Ⅱ期患者,HER-2阳性患者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K-1可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分期判断及预后分析提供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李晓庆;邹士涛;何超;虞健;吴芬玉;周俊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病态肥胖患者腹腔镜行胃转流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全麻腹腔镜行胃转流术的病态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定组(DEX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所有患者采用常规静脉诱导,气管插管,七氟烷吸入维持全身麻醉。DEX组患者术前给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负荷剂量(输注10 min),并给予维持剂量0.3μg?kg-1?h-1到手术结束。NS组泵入生理盐水。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转入ICU,使用芬太尼镇痛并维持疼痛评分在0~3分。DEX组继续泵入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NS组予同样的容量和速度以泵入生理盐水。记录患者的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以及患者谵妄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与NS组比,DEX组患者气管拔管时间有明显缩短[(175.64±19.42)min vs(237.87±27.29)min,P<0.05],术后2 h和术后6 h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1.9±0.6 vs 2.8±1.4,2.4±1.0 vs 3.1±1.5,P均<0.05),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20.83% vs 41.66%,P<0.05),躁动发生率低(4.2% vs 33.2%,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病理肥胖患者腹腔镜胃转流术的镇静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缩短拔管时间,降低患者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减少躁动发生。
作者:张艳兵;靳丽敏;杨新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学龄期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例学龄期ADEM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瘫痪、惊厥、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尿便障碍、意识障碍等。头颅MRI可见颅内、脊髓多发异常信号,使用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随访12个月中,除2例失访、1例遗留症状性癫痫、1例遗留右下肢轻瘫外,另7例未见明显后遗症,疾病恢复理想。结论学龄期儿童ADEM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反应较好,及时诊断、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作者:毛艳;汤继宏;柴建农;张利亚;张兵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脑外伤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制定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择80例明确有颅内感染的患者,根据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不同而分为脑外伤组和非外伤组,分别有32例和48例,分析两组患者脑脊液病原菌特点,总结各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结果经脑脊液检查后发现,外伤组患者53.1%(17例)为革兰阴性菌,明显高于非外伤组的20.8%(10例),相比之下,外伤组患者的革兰阳性菌显著少于非外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病原菌的耐药性无明显差异,耐药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结论脑外伤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的种类与非外伤导致的颅内感染不同,随着病原菌的不同,选择抗生素、耐药性也会有所差异,鉴定两者的区别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更加合理地应用抗生素。
作者:周妙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链霉卵白素-碱性磷酸酶(SAP)法染色对于相关血液病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骨髓象及多种血液病共6,286例的骨髓涂片进行SAP法染色。结果恶性血液病组、良性血液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数量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恶性血液组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数量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急性白血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AP法染色出现的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更多见于CML、MDS和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有助于与其他贫血性良性血液病的鉴别。
作者:李楠;许议丹;刘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分析12例颈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病理作对比分析。12例颈部肿块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12例颈部淋巴管瘤中,囊性淋巴管瘤9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薄壁肿块,密度或信号均匀;海绵状淋巴管瘤3例,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缘不规则。结论 CT和MRI检查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马亚辉;胡全树;邹医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及预后。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临床确诊的257例大肠癌临床病例,并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257例大肠癌患者中年龄≤40岁10例,40~60岁106例,>60岁141例;结肠癌146例,男80例,女66例,男女比例1.21:1;直肠癌111例,男73例,女38例,男女比例1.92:1;大肠癌(结、直)中男女比例1.47:1;该组病例病变部位以直肠(43.19%)、乙状结肠(19.84%)和升结肠(19.46%)多见;病理类型发现高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207例,中低分化腺癌32例,黏液腺癌15例,管状腺癌1例,其他少见癌1例;预后情况分析发现257例大肠癌患者中,无瘤存活者192例(占随访成功例数239例的80.33%),复发转移者29例,死亡者18例,大肠癌1~2年生存率约为80.33%,复发转移及死亡与淋巴结转移度相关。结论大肠癌好发于中老年患者,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升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中以中分化腺癌多见,1~2年生存率可。通过对大肠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的研究,可以发现大肠癌的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病情程度严重,故应强化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析,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志;吴亚运;何宋兵;董晓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多态性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探讨HLA-G能否作为移植前评估aGVHD发生的指标。方法采集82例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9 d、14 d、28 d外周血2 mL,予肝素抗凝。留取供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物2 mL,予肝素抗凝,提取单个核细胞。利用DNA抽提试剂盒抽提患者与供者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组DNA,同时应用PCR产物双向测序的方法分析HLA-G基因3'端非编码区14 bp插入与缺失(deletion or insertion, del or ins)多态性,分为del/del组、del/ins组、ins/ins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移植前后HLA-G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和aGVHD患者与non-aGVHD患者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发现14 bp ins纯合子患者mRNA表达水平低于del/del和del/ins患者,但未发现HLA-G 14 bp ins纯合子患者发生aGVHD的风险高于14 bp del患者。结论该实验数据并未发现HLA-G基因多态性能够作为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
作者:蔡成森;王俊;孙爱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在复杂性阑尾炎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1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复杂性阑尾炎患者中选取12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腹腔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对照组为18.1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可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文;张宇;俞文渊;宋月坤;王强;袁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究阿加曲班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凝血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阿加曲班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组的血小板计数(PL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CSS分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以及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徐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结合彩色多普勒检测在评价药物流产后宫内残留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性分析101例不全流产患者与101例完全流产患者流产2周后的超声图像,评价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结合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宫内残留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药物流产患者中,12例完全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厚度>9 mm;81例不全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厚度>9 mm(P<0.00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检测到星点状,不规则血流彩色信号,或近宫腔处局部肌壁呈血流丰富区。结论药物流产2周后子宫内膜厚度大于9 mm,结合CDFI检测到异常血流信号,提示存在宫内残留。因此通过二维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结合彩色多普勒检测在评价药物流产后是否宫内残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冰;孙国庆;徐毅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添加治疗对难治性癫痫的有效率、长期保留率和不良反应。方法共有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以脂肪与非脂肪比例为4:1饮食开始,出院后继续维持4:1饮食,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低比例,随访观察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保留率,并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6例患儿纳入该研究(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3.25岁)。3个月时有效率为38.9%(14/36);有10例退出,保留率为72.2%;6个月时有效率为27.8%(10/36),有5例退出,保留率为58.3%;1年时有效率为16.7%(6/36),有9例退出,保留率为33.3%。启动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睡眠增加、感觉无力、胃肠道不舒服、高血脂、低血糖以及肝功能异常;维持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舒服、容易感染、高脂血症、低血糖及肝功能异常等。结论生酮饮食在我国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疗效较高,与国际水平接近,但保留率不高,副作用不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提高耐受性和可操作是努力的方向。
作者:张利亚;汤继宏;李岩;张兵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半乳糖凝集素-3基因缺陷小鼠是否较野生型小鼠对细菌性脓毒血症更为易感。方法1.采用革兰氏阴性鼠伤寒沙门氏菌分别感染年龄和体重相符的野生型小鼠和半乳糖凝集素-3基因缺陷小鼠,监测并比较两型小鼠的存活率;2.评估并比较其对外周循环以及内脏器官包括肝、脾、肺、肾细菌的清除率。3.采用MSD细胞因子多分析系统检测两型小鼠在细菌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半乳糖凝集素-3基因缺陷小鼠感染革兰氏阴性鼠伤寒沙门氏菌后存活率降低,其外周循环的细菌清除能力受损,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上升。结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半乳糖凝集素-3基因缺陷小鼠对细菌性脓毒症更为易感。
作者:陈静;邢爱霞;葛令清;胡巧珍;朱国际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