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苏州市吴中区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丰惠元;顾晓玲;高兰平;彭国玉;王晓梅;周琳

关键词:儿童, 下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
摘要:目的 了解苏州市吴中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4月~2010年4月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628例,入院后48h内采集患儿血清标本,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结果 6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阳性164例,阳性率26.11%,其中男116例(18.47%),女48例(7.64%),无明显性别差异.全年均可检出RSV,发生率高的是10~12月(33.04%),低的是4~6月(11.65%).RS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尤以6个月以下患儿感染率高(38.19%).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吴中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特别是婴幼儿感染率高.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微量白蛋白在脑梗死复发中预测作用的探讨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对脑梗死复发是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以便更好地做好二级预防,减少脑梗死的复发.方法 通过对99例脑梗死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以尿微量白蛋白是否在正常范围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并随访一年以上,进行分析.结果 异常尿微量白蛋白组47例与正常尿微量白蛋白组52例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糖、平均动脉压、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颈动脉斑块等临床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经随访,异常尿微量白蛋白组复发16例,正常尿微量白蛋白组复发4例,两组复发的生存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推测尿微量白蛋白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谈鹰;方琪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 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23.8%(5/21)椎、基底动脉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联合DS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作者:周勇;徐树军;朱淼;白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青春期肥胖超重儿大、中动脉内中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超声研究

    目的 分析青春期肥胖儿颈总动脉、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流动力学变化与BMI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40名肥胖青少年、37名超重青少年和42名正常体重青少年颈总、足背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分析法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的BMI、颈总及足背动脉IMT、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足背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率肥胖、超重组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肥胖超重组青少年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肥胖超重组青少年的颈总、足背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肥胖程度有关,提示肥胖超重组青少年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作者:张忠新;胡小蓉;徐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UF-100i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在脑脊液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UF-100i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在脑脊液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无菌采集脑脊液后,用UF-100i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对标本进行分析及传统手工方法分别计数脑脊液细胞,对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F-100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与显微镜目测法计数经配对t检验,无显著差异.结论 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计数脑脊液中的细胞快速、结果准确且重复性好,适合临床常规检测脑脊液标本.

    作者:王金行;宋鉴清;潘莹;戚其学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的方法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48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先行ERCP+EST,术后再行LC术治疗.结果 该组病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毛伯能;蔡海;张云;张学俭;曹惠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新型数字胃肠机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数字胃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数字胃肠下连续采集张闭口位全程影像,通过图像后处理,测量关节间隙并观察髁状突运动轨迹,作出诊断(将该方法简称为新方法),并与常规许勒氏位(传统法)对比.结果 数字胃肠透视下定位采集图像可清晰显示关节间隙及髁状突运动轨迹,通过成像后处理获得佳诊断图像,其显示颞下颌关节的异常改变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法,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54,P<0.05).结论 新方法一次定位可获得满意图像,提高了诊断效率.

    作者:张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胸部结节病17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通过对胸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以提高结节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7例胸部结节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胸部结节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影像常为唯一依据,CT检查有助于胸部结节病的诊断.

    作者:吴忠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贫血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贫血的关系.方法 收集87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三组:非贫血组(男性≥120g/L,女性≥110g/L),轻度贫血组(男性90~119g/L,女性90~109g/L),中度贫血组(60~89g/L),测定血清铁蛋白(SF)、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TH)、hsCRP水平,记录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分析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三组临床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SF、PTH、EPO用量无统计学差异,血清hsCRP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血清hsCRP SNK法两两比较:中度贫血组hsCRP高于非贫血组和轻度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贫血组和轻度贫血组比较,血清hsCRP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hsCRP水平与贫血关系密切,可反映贫血状况.

    作者:陈凤玲;严春寅;李声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不规则抗体筛检在围产期孕妇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围产期孕妇在产前做不规则抗体筛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81例围产期孕妇运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用盐水,抗人球蛋白法,结合谱细胞和各种血型试剂确定抗体特异性,并测定其抗体效价.结果 1,181例围产期孕妇检出不规则抗体6例,阳性率0.508%.结论 围产期孕妇产前不规则抗体筛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应将其列入产前血清学检查常规项目.

    作者:凌晨;毛菊珍;郑元;周毓菁;沈倩;王雪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42例麻疹患者的CT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麻疹患者进行胸部螺旋CT检查的价值及其胸部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麻疹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并分析期间进行的共58次胸部CT影像表现,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2例麻疹患者,有39例诊断为麻疹肺炎.麻疹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有两侧多发的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毛玻璃样病变,部分患者CT影像学伴有小叶中心病变和肺实变,同时可有胸膜渗出等病变,麻疹合并肺炎患者经治疗后病变吸收和变化比较明显.结论 螺旋CT检查对于麻疹肺炎患者具有诊断价值,对于麻疹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敏;龚建平;陈光强;杨伟业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浆肌钙蛋白I、脑钠肽联合D-二聚体检查对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D-二聚体(DD)检查在血压正常的肺血栓栓塞(PT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肺通气/灌注扫描和(或)肺动脉CT成像(CTPA)明确诊断的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病例,以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组(次大面积PTE组)21例和B组(非大面积PTE组)26例,通过其血浆中的cTnI、BNP和DD的水平高低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NP和cTnI血浆水平在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查有助于排除诊断,血浆cTnI、BNP水平在次大面积PTE患者中明显升高,联合应用血浆cTnI、BNP和D-二聚体检查在血压正常的PTE患者中有助于筛选出高危患者.

    作者:张胜利;施敏骅;房三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与血小板数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IL-18)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研究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IL-18,对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和36名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患者血浆中的IL-18因子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IL-18含量增高时血小板数量减少,IL-18在ITP发病机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测定和控制IL-18及其它Th细胞因子反应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梅;潘建玲;毛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放射治疗计划中勾画靶区的主观差异性研究

    目的 了解大体肿瘤靶区(GTV)勾画在不同年资、学科医师及不同时间方面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针对鼻咽癌和肺癌患者的CT定位图像,安排12位医师进行了GTV勾画,其中放射治疗科医师9位(包括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各3位),影像诊断科医师(年资在十年以上)3位.计算患者GTV体积值、层面、冠状面X轴大值及其变化范围,比较两个学科医生和不同年资医生在先后三次勾画中所产生的差异性.结果 影像诊断医生勾画肿瘤GTV体积较肿瘤放疗科医生小.肿瘤放疗科医生年资越高,勾画GTV体积越小.除一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外,各组医生勾画肺癌的GTV的层面和冠状面X轴大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医师先后三次勾画GTV体积、层面及冠状面X轴大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放疗科医生与影像诊断科医生勾画靶区存在明显差异.肿瘤放疗科各年资医生间在勾画靶区方面也存在差异.不同年资医生对肿瘤GTV勾画存在的差别应引起足够重视,应加强放射治疗科医生影像诊断水平,采用更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尽量多名医生共同参与来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

    作者:李莉;周菊英;莎莎;徐晓婷;俞志英;秦颂兵;王利利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检测和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SGA)和血BUN、Cr的变化探讨尿微量蛋白在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肾脏损害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小于胎龄儿组新生儿40例(足月小样儿组20例,早产小样儿组20例),对照组分别为40例足月适于胎龄儿、30例早产适于胎龄儿,于生后48h内留取新鲜尿液检测尿微量蛋白: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酸酶(NAG)、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采静脉血检测血BUN、Cr.结果 足月小样儿组与足月适于胎龄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尿TRF、IgG 、血BUN、Cr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小样儿组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TRF、IgG 、血BUN、Cr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1).足月小样儿组与早产小样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尿TRF、IgG和血BUN、Cr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水平有明显变化,可以作为新生儿宫内发育不良肾脏损害早期的判断指标.

    作者:王粉;丁晓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清肿瘤标记物CYFRA21-1、CEA和NSE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CYFRA21-1、CEA 和NSE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经病理确诊的187例肺癌患者、33例肺良性疾病和3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中CYFRA21-1、CEA 和NSE水平,应用SPSS18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7例肺癌患者血清中NSE、CEA、CYFRA21-1的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行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别,但肺良性病与健康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别;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在鳞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水平有显著差别,CYFRA21-1、CEA 和NSE分别在肺鳞癌、肺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水平较高.单项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敏感性:NSE>CYFRA21-1>CEA;在腺癌中CEA敏感性高(43.1%),鳞癌中CYFRA21-1敏感性高(60.0%),小细胞肺癌中NSE敏感性高(83.8%);NSE、CYFRA21-1、CE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027、0.782±0.031、0.657±0.036,NSE显示诊断准确性较高.在肺癌诊断中NSE、CEA、CYFRA21-1组合敏感性高(77.5%),特异性也较好(76.2%).结论 NSE、CEA、CYFRA21-1对肺癌的诊断均有一定意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特点,选择合适的组合有利于对肺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赵连爽;赵俊华;白露;范增慧;曹丽艳;赵玉霞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3年1月~2009年12月手术治疗5例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肿瘤的部位及侵润程度,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2例,1例仅做局部活检.1例右室梭形细胞肉瘤患者因术后出现灌注肺和肺部感染家属放弃治疗,其余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手术,结合术后化疗、放疗可使心脏恶性肿瘤的预后有所改善,但远期效果仍较差.

    作者:袁丰;沈振亚;于曙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ATD致粒缺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1~62岁,其中3例由丙基硫氧嘧啶所致,6例由甲巯咪唑所致;1例为男性患者,40岁,由丙基硫氧嘧啶所致.6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3例在2~3个月发生,1例在9个月后发生.1例以低热、臀部皮肤感染起病,其余均以突发高热、咽痛起病.经治疗后均痊愈,粒细胞在停用ATD后2周内恢复.结论 粒缺为ATD应用中少见但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开始ATD治疗的前2~3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作者:宗海军;董吉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4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79例可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40层螺旋CT扫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9例患者共有711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675个(94.94%)可用于评价,结果显示40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8.04%,特异性为91.08%,阳性预测值为77.47%,阴性预测值为93.56%.对冠状动脉>50%狭窄的检出准确率为90.66%.结论 40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选.

    作者:唐旦华;朱玉兴;顾文豪;蔡俊;陆署;王彩红;王健;王治国;王晓芳;许大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6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使用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09年10月胫腓骨开放骨折69例,其中AOD外固定支架32例,AO加压钢板37例,比较两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结果 两组Ⅰ、Ⅱ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优于钢板内固定,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景少博;魏晋山;焦军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发作期的临床分析——附34例报告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感染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COPD感染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细菌清除率为9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总有效率85%,细菌清除率为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两组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OPD感染发作期疗程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姚建华;郭小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