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甚至威胁病儿生命,惊厥时多伴有意识丧失,有时可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做好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收治的惊厥病儿的资料,收集时间从2000年10月~2005年10月.
作者:金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变化.方法对50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结果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及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测定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治疗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别采用ATG/ALG联合环孢菌素A、G-CSF和短疗程甲强龙的方案或ATG/ALG联合短疗程甲强龙的方案治疗65例住院再障患者,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39例接受ATG/ALG联合环孢菌素A、G-CSF和短疗程甲强龙方案的有70%的人有反应,有48%的人达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TG/ALG+雄激素+G-CSF+CSA+甲强龙是治疗重型再障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孙谕;傅晋翔;李军;袁育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下腰椎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方向位移时的椎弓根螺钉进钉方向、活动范围,以此提高特殊情况下下腰椎的椎弓根钻钉技术.方法选用45具成人干燥脊住尸体标本,观察L3~L5的椎弓根形态并确定其进行钉点,对其中6具标本进行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2mm、4mm、6mm后的测量,确定允许位移范围及不同位移时的进钉方向活动范围及大允许角度.结果垂直方向、水平方向钻孔点在L3~L5有±4mm的活动幅度,而在内外移6mm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弓根壁或椎体上下终板的穿破.结论该研究显示:L3~L5各椎体的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有一定的范围,钻孔点位移不同时其钻孔方向与活动范围也不同.
作者:邹天明;郑祖根;黄士中;董启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无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者、YMDD变异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1896位点变异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共120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PCR ELISA)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病人中B型22.5%,C型65.8%,BC混合型10.0%;慢性重型肝炎组(B组)与慢性肝炎轻中度组(A组)相比BC混合型明显增多,以C型及BC混合型为主,并显示统计学差异;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人群中(C组)B型比例较高,而1896位点变异组(E组)则显示C型比例更高,但与A组相比基因型的分布并末提示统计学差异.B、C基因型间病毒载量相似,C基因型病人血清转氨酶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乙肝病毒绝大多数为B型和C型,且以C型为主;C型和BC混合型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组织损害加重有关;拉米夫定疗效、YMDD变异以及1896变异与HBV基因型之间未显示必然的联系.
作者:董莉;李军;刘婷;陈念;黄祖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驻守海拔5000m以上地区1年返回平原5个月的健康青年血液流变学恢复情况.方法对进驻高原前(对照组,n=30)、守防1年(高原组,n=54)及返回平原5个月(返平组,n=54)的青年分别检测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指标.结果高原组较对照组和返平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高切相对指数和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平原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高海拔地区使机体红细胞代偿增多,血液粘度增加,返回平原5个月可完全恢复到上高原前的水平.
作者:崔建华;王引虎;高亮;李彬;张西洲;王宏运;王伟;马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后后发性白内障(after cataract)形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初步确定其药物作用的有效浓度.方法应用含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的手术灌注液在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中进行灌注冲洗,观察术后一个月时后囊膜PCO的形成情况作为评判后发性白内障的指标并与空白对照相比较.同时对晶体后囊膜进行光镜、电镜的组织形态学检察.结果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随着全反式维甲酸的浓度升高而减轻,各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1),但10μg/mL与20μg/mL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544).组织学检查结论相同.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有效地抑制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术后早期残留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进而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在以手术灌注液方式应用时,其药物有效作用浓度为2~10μg/mL.
作者:石磊;濮伟;陈晓隆;高殿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给予类固醇激素,诱导出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同时使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股骨头血流量.结果该方法可增加模型动物股骨头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增加或改善幅度与激素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长程使用类固醇激素同时应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可提高股骨头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预防或减缓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作者:李景田;邹锦慧;吉燕翔;张慧明;周小璜;李伯灵;陈秀琴;林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猫恒前磨牙牙周膜受压入力7d后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猫一侧上颌恒前磨牙施加40g垂直向压入力,另一侧同名牙为对照组,7d后进行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光镜下观察牙周膜微血管形态,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牙周膜根中1/3,根尖1/3的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变窄,经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颈1/3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2)颈部牙周膜微血管墨汁充盈良好,血管网沿力的方向被拉成椭圆形或长四边形.根中段与根尖牙周膜微血管充盈缺损,汇入牙槽骨的血管也出现充盈缺损.结论40g压入力作用于猫上颌恒前磨牙7d时牙周膜血流量减少,循环受阻.提示临床医生应用压入力值要小,加力间隔要长.
作者:韩丹;吴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静息状态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激活状态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c)、钙调素含量(CaM)在脑血栓形成(CT)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应用Fura-2荧光标记示踪法及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 31例CT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浓度和CaM含量.结果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CaM含量分别为(152.25±30.57)nmol/L,(200.36±33.62)nmol/L,(441.67±209.31)fg/102个血小板;正常对照组含量分别为(111.31±21.85)nmol/L,(158.43±22.44)nmol/L,(301.88±218.10)fg102个血小板,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CaM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应用钙拮抗剂降低血小板胞浆钙离子浓度,可抑制血小板功能.
作者:戚其学;王艳忠;李玉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采用中药穴外敷来治疗CSA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颈敷贴(NA)贴在穴位上,并与单纯口服西比灵做对比.结果颈复贴外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它能有效的扩张小血管,从而改善了血流变学的变化.结论该研究证实颈复贴能抑制红细胞聚集,因而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的缺血、缺氧状态.
作者:李宗兴;吕霞;李宗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与维生素B12治疗作比较.方法20例弥可保治疗患者与18例维生素B12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21d后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潜伏期,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维生素B12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Portmann评分为4.21±2.11和17.11±3.10,维生素B12为3.88±2.02和11.32±4.12.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12±0.41ms和1.12±0.20ms.维生素B12组为2.95±0.32ms和2.23±0.22ms.治疗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并且优于维生素B12.
作者:蔡斌;赵合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在踝部骨折Lauge-Hansen分类中,旋前外旋型骨折较为多见[1],我院自2001年1月~2005年6月手术治疗Ⅳ度旋前外旋型骨折共计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家生;王银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天幕缘切开,罂粟碱盐水冲洗在重型颅脑损伤颞叶钩回疝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5年5月对受治的32例幕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病人,在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的基础上,在显微镜下行天幕缘切开,罂粟碱盐水冲洗.结果GCS 3~5分20例,6~8分12例.27例患者得到随访.根据GC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3例.结论显微镜下天幕缘切开可有效解除天幕对脑干,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等的机械压迫,减少颞叶牵拉和挫伤,防止Labbe氏静脉损伤;结合罂粟碱盐水冲洗易于清除环池中的蛛网膜下腔积血,缓解脑血管痉挛,降低病残率.
作者:陈华群;王宏盛;朱维国;施宏明;桂群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焦虑忧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特点及黛力新在焦虑忧郁性神经症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焦虑忧郁性神经症90例,随机分成三组:黛力新治疗组,黛力新加内科治疗组,单用内科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三组均未用其它抗焦虑忧郁药物.连续治疗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对三组治疗前后焦虑忧郁程度进行评分,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黛力新治疗组评分6周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非黛力新治疗组(内科治疗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三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黛力新治疗组明显低于非黛力新治疗组(P<0.010;3)单用黛力新治疗组与黛力新+内科治疗组比较,治疗6周后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刘秋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A组和B组各10人,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自身动静脉内瘘反复失败;C组10人,为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A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75mg/d,B组不服用阿司匹林,观察3个月内血透病人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存活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治疗后,A组活化血小板百分率明显低于B组,但仍高于C组(CD62P:A组2.63±1.08,B组5.21±1.90,C组1.31±0.88,PA-B<0.002,PA-C<0.01;CD63:A组1.34±0.53;B组1.92±0.88,C组0.77±0.47,PA-B>0.05,PA-C<0 05;PAC-1:A组1.35±0.68,B组2.13±0.87,C组0.81±0.41,PA-B<0.05,PA-C<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部分抑制血小板活化.
作者:汤立;侯健全;戴兰;沈文红;陈凤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前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测定值的变化.探讨cTnI对早期诊断AMI的价值.方法对50例AMI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进行cTnI和CK-MB的检测.结果AMI后3h内cTnI阳性检出率94.0%,明显高于CK-MB24.0%,AMI5d后cTnI阳性84.0%,而CK-MB仅为6.0%.结论血清cTnI能早期确切诊断AMI,具有较宽的诊断窗,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王莹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报告脑外伤及垂体瘤术后低氯血症病例71例.通过动态监测血电解质K+、Na+、Cl-及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显示:低氯血症可单独存在,亦可与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同时存在,可伴有尿崩,合理使用垂体后叶素,补充氯化钠、枸椽酸钾,应用白蛋白、血浆,有利于电解质恢复平衡,有利于原有疾病的转归.
作者:徐红永;周幽心;邵忠;张世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6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降纤酶10U+0.9%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日一次,根据凝血六项指标调整个体化剂量,以14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剂量应个体化.
作者:金明磊;赵晓玲;王乃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41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分析CD105表达的积分灰度.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P<0.01),黄体期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略强于卵泡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痛经症状者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无痛经症状者(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在位内膜,且与痛经症状具有相关性,CD105的过度表达提示血管生成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陈莉;黄曙光;许培箴;刘嘉茵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