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体会

李鹏;康凡

关键词:骨关节炎, 治疗,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操作特点、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手术方法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取早期的功能锻炼,随访了30例受置换术的患者.结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归芪口服液促进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恢复的研究

    目的探讨归芪口服液促进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造血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42只清洁级近交系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归芪组和对照组于6.0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分别被胃饲归芪口服液(200mg/次,2次/d)和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照射后第4、8和14d计数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组织中巨核细胞数,测量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和CD54的表达水平.照射后第8d计数小鼠的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数.结果照射后第4、8、14d归芪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组织中巨核细胞计数和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第4、8d归芪组骨髓组织中CD44、CD5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第14d归芪组CD44、CD54表达水平下降,趋于恢复正常水平.照射后第8d归芪组CFU-S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归芪口服液能够促进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骨髓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CD54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郑邈;刘文励;孙汉英;周剑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金钠多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金钠多注射液对冠心病(CHD)的疗效.方法病人分为金钠多治疗组(44例)和复方丹参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心电图、心功能、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症状、体征及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0.01),但金钠多治疗组明显优于复方丹参对照组(P<0.01).结论金钠多注射液对冠心病有明显疗效,比复方丹参疗效佳.

    作者:颜建忠;翁丽;陈佩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0例CO中毒致死者心血中COHb浓度分析

    液化石油气本身无毒,当氧气充足时,它完全燃烧,生成CO2;而当氧气不充足时,将发生不完全燃烧而生成有强烈毒性的CO气体,从而造成CO中毒死亡.

    作者:戴明华;许长表;卞士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时炎性介质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肢体缺血再灌注炎性介质血栓素B2(TXB2)、白细胞介素-8(IL-8)、过氧化脂质(LPO)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 21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以放射免疫法、ELISA法、硫代巴比妥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TXB2、IL-8、LPO和NO的值.结果肢体缺血的灌注后10min,LPO显著升高.再灌注后18min TXB2、IL-8和LPO均显著增高;NO显著降低.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的病理过程是一种炎症反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损伤.

    作者:王洪震;沈施仁;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患儿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出生一天内118例NHIE患儿,用微量血糖检测仪测定治疗前空腹血糖.结果中、重度HIE病例出现明显高血糖,并且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6.85,P<0.01),病死率增加.结论血糖监测为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帮助,对Apgar评分较低者应早期监测血糖并及时纠正.

    作者:刘恒;白华;陈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体会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操作特点、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手术方法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取早期的功能锻炼,随访了30例受置换术的患者.结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鹏;康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因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受累靶器官先后顺序、轻重程度及伴随症状不同,极易误诊、误治.同时利用有关检查,可正确评估疾病的预后.

    作者:徐荣香;杨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沈阳三生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7例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1.0μg/k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肿瘤化疗组使用rhTP09d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需19±9.4d,较对照组24±6.2d明显缩短.难治性ITP组显效6例,良好1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严重减少有促进增生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梅;张东华;孙汉英;邓金牛;周剑锋;刘文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梗死和TIA间血流变学参数的差异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和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66例TIA患者与13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学参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全血粘度和Hct、Fbg、ESR、血浆粘度、血小板计数及WBC计数等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TIA发作组仅见血小板计数和血浆粘度增高.结论血液流变学各参数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液流变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血沉、WBC的增加更显示了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机体的系统性应急反应.

    作者:朱国燕;邵国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SOD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效应

    化疗时使用SOD,以及对不明原因白细胞计数低下者使用SOD,可明显保护化疗癌患者白细胞计数不发生明显下降,以及能明显提升不明原因白细胞低下者的外周白细胞计数.

    作者:王利群;江家贵;姜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国产BW-8100A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血液的流变学和成分分析

    目的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库血的应用,预防血液传染病,使国产血液回收技术更安全可靠.方法分别使用国产BW-8100A型和进口Hemonetics Cell Saver V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20例心外手术患者的术野失血;从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方面与患者自体血进行比较,明确回收血液的性质.结果①血液流变学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全血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浆粘度低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聚集指数高于自体血组(P<0.01).②生化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红细胞压积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小板数、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蛋白含量都低于自体血组(P<0.01).结论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相似,经洗涤、浓缩处理后可安全回输.

    作者:李景文;龙村;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老年和非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比较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和非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改变的特点.方法 80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分为两组,老年组患者年龄>60岁,共40例,非老年组患者年龄≤60岁,共40例,同时选择36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方法探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数;比较了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和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老年组较非老年组增高明显.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表现为IMT明显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数量均增高;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无创伤、方便地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手段,对脑梗死的病变程度评估及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吴海琴;张桂莲;展淑琴;王利;蔡庄伟;赵英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磁疗对脑血管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病人进行血液磁极化治疗,观察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血液磁极化疗法共治疗了42例脑血管病人,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中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电泳时间、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磁极化疗法能够明显地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作者:马臣;胡泽溪;李岚;崔旻;杜国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糖尿病餐后血糖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探讨

    目的观察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h血糖>11.1mmol/L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与餐后血糖<8.0mmol/L的病例比较.方法对2000年~2004年8月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空腹血糖<6.1mmol/L维持1个月,剔除8.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6例.对餐后血糖>11.1mmol/L和<8.0mmol/L病例作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两组血栓指数Q值、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餐后血糖>11.1mmol/L组,血液仍处于粘、聚、浓状态,易形成血栓,增加并发症危险.提示对糖尿病治疗的监测,必须要注意餐后血糖的控制,方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抗凝治疗是DM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李军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消化道出血行DSA血管造影患者92例,观察造影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造影阳性者48例,占52.2%,急诊组31例,择期组17例,其中,有出血直接征象者18例,占19.5%(18/92);行介入治疗28例,其中,灌注法20例,栓塞法8例.结论血管造影是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诊断方法.

    作者:周大勇;沈利明;沈钧康;金一琦;陈磊;黄献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9例的治疗体会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为白血病的一特殊症候群.早期病死率较高.我科2000年9月~2004年6月共收治9例高白细胞白血病,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金哈斯;杨雪梅;李红燕;李昕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高粘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代谢因素与血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4月~6月参加常规体检者729名,其中男性:597人,女性:132人,平均年龄43.6±10.1岁.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全血SHR200.0,全血SHR1.0、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4项血流变学指标归纳为血流变综合指标(F_rheology贡献率为94.6%),以F_rheology=0.653(75百分位点)将受试者分为高粘血症组及对照组.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粘度增高的危险因素为腰围(OR 1.016,95%CI1.001~1.032),保护性因素为HDL(OR 0.275,95%CI 0.116~0.650).按代谢异常程度,将入选者分为3组,分别是无代谢异常组(n=225)、1~2项代谢异常组(n=381)、3~4项代谢异常组(n=123),组间方差值为7.552(P<0.05),说明,随着代谢异常程度加重,血流变综合指标升高.结论高粘血症的发生是多种代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纠正代谢异常、戒烟是高粘血症的防治关键.

    作者:张雷;孟永霞;浦奎;李惠敏;郭峰;王津胜;胡渝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局部溶栓加抗凝对急性肺栓塞性肺高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在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20只小猪自体血栓注入建立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随机分2组,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加抗凝(A组10只)、局部溶栓不加抗凝(B组10只).溶栓前、溶栓后2h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股动脉收缩血压(SABP)、心率(HR)、心输出量(CI)、血气分析(PaO2、PaCO2、pH)、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一氧化氮(NO).结果两组SPAP、CI、PaO2、PaCO2、PAP、DD、NO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A组的SPAP、PAP的变化较B组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肺栓塞治疗中,局部溶栓加抗凝的疗效优于单纯局部溶栓.

    作者:杨玲;林建海;王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氢化考地松对脂肪栓塞综合征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氢化考地松对脂肪栓塞综合征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测定了治疗组、未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t)、校正全血粘度(ηb′)、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并对三者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指标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而未治疗组则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未治疗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未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 治疗组、未治疗组及对照组三组间ηb无显著差异(P>0.05).经校正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ηb′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未治疗组ηb′显著增高(P<0.05或P<0.01).(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ηp、Ht、EAI均无显著差异(P>0.05).未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比较,ηp、EAI显著增高,Ht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FES血液多呈高粘滞状态,其原因是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和血小板的聚集破坏所致.

    作者:戚其学;张晓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液平衡对高甘油三酯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对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以及血液平衡疗法对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30例高TG血症患者(治疗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前后及3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脂(TC、TG)、血糖(GLU)及胰岛素(Ins)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 (1)高TG血症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高TG血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胰岛素(Ins)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高TG血症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后Ins明显降低(P<0.05);ISI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TG血症患者血浆胰岛素浓度高于正常,血脂水平的升高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血液平衡疗法的治疗在降脂的同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作者:王子布;王保平;张凤岭;商秀娟;陈沛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