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己酮可可碱对血管成形术后管腔狭窄的影响

曾哲;曾欣;刘小芬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胶原, 内膜, 己酮可可碱
摘要: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实验性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术后修复过程中血管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模型50只,随机分成:(1)单纯球囊损伤组(n=20);(2)PTX组(n=20);(3)假手术组(n=10),于血管成形术后4周处死各组动物,取目标血管段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血管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胶原特殊染色平均灰度值.结果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内膜胶原染色平均灰度分别为18.6±1.56与29.3±2.71,P<0.01;两组血管管腔面积差异显著(1.18±0.15vs.0.84±0.11;P<0.01);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的新生内膜面积减少(0.67±0.07vs.0.90±0.13:P<0.01).结论 PTX能通过显著抑制内膜胶原的增生,提高管腔面积,从而降低了血管损伤后狭窄的程度.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患儿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出生一天内118例NHIE患儿,用微量血糖检测仪测定治疗前空腹血糖.结果中、重度HIE病例出现明显高血糖,并且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6.85,P<0.01),病死率增加.结论血糖监测为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帮助,对Apgar评分较低者应早期监测血糖并及时纠正.

    作者:刘恒;白华;陈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磁性固位体外包裹不锈钢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采用两种不锈钢材料对磁性固位体进行外包裹,以达到防腐蚀目的.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微核实验,及不锈钢材料对小鼠L-929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磁性固位体外包裹材料仅具有极微弱的细胞毒性,对小鼠无致畸作用,引起较低的细胞凋亡率,可安全地做为磁性固位体的外包裹材料.

    作者:战德松;戚琳;朱静涛;白冰;姜国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流变学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 30例AD患者,3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AD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AD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其测定对AD的诊断、预后及改善血液微循环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何明大;罗红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磁疗对脑血管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病人进行血液磁极化治疗,观察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血液磁极化疗法共治疗了42例脑血管病人,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中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电泳时间、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磁极化疗法能够明显地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作者:马臣;胡泽溪;李岚;崔旻;杜国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血清甲状腺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等特点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胃癌术前、术后血清T3、T4、TSH,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姑息手术、根治手术前血清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T4、TSH无显著性变化,且根治术后血清T3有显著升高(P<0.05),而T4、TSH无显著变化(P>0.05),进展期胃癌以血清T3降低为主,其降低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相一致.结论血清T3浓度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分期,监视病情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江;徐峰;张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氡及子体吸入对BALB/c小鼠造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氡及其子体吸入对BALB/c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吸入氡及其子体的累积剂量分别达0、21、33工作水平月(working level month,WLM)后,观察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的变化,及小鼠脾脏指数、肾脏指数、胸腺指数的变化.同时检测了小鼠骨髓细胞DNA含量、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骨髓粒细胞集落(CFU-G)增殖的变化.结果小鼠吸入氡及其子体后,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血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平均值有显著性变化,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显著减少,提示有贫血症状;高剂量组血小板明显减少,而此剂量组脾脏指数增高,表明血小板可能分布异常;低剂量组DNA含量显著减少,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CFU-G的增殖能力各剂量组无显著改变.结论在该实验的染毒剂量下,氡及其子体吸入可引起小鼠红细胞、HCT显著减少,血小板明显降低和脾脏指数增高,低剂量组DNA含量明显降低.

    作者:孙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国产BW-8100A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血液的流变学和成分分析

    目的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库血的应用,预防血液传染病,使国产血液回收技术更安全可靠.方法分别使用国产BW-8100A型和进口Hemonetics Cell Saver V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20例心外手术患者的术野失血;从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方面与患者自体血进行比较,明确回收血液的性质.结果①血液流变学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全血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浆粘度低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聚集指数高于自体血组(P<0.01).②生化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红细胞压积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小板数、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蛋白含量都低于自体血组(P<0.01).结论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相似,经洗涤、浓缩处理后可安全回输.

    作者:李景文;龙村;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因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受累靶器官先后顺序、轻重程度及伴随症状不同,极易误诊、误治.同时利用有关检查,可正确评估疾病的预后.

    作者:徐荣香;杨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移植后肾脏损伤的关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腹正中切口,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后腹膜间隙游离左、右侧肾蒂、肾脏和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8只.A组:阻断左侧肾脏血流,24GA静脉留置针经腹主动脉缓慢匀速灌注10mL0℃~4℃HC-A液至肾脏颜色变白,缺血1h后恢复左肾血流,切除右肾;B组:假手术组,采用同样方法游离左右侧肾脏后,不实施阻断左肾脏血流和肾脏灌注,切除右肾;A、B组分别于肾脏复灌后1d、3d、7d检测肾功能和切除左肾作病理检查.结果 A组1d和3d血清Cr、Bun值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d时血清Cr、Bun值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d和3d肾脏病理切片可见典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B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充分模拟临床上肾移植时以冷缺血为主的特点,是研究肾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吕金星;平季根;严春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40例,分别设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每次透析后治疗组注射左旋卡尼汀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照组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疗程共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外周血Hb、Hct.记录血压升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Hb、Hct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高血压发生率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肾性贫血能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引起的副作用发生率.

    作者:陆慧勤;汪克定;陈强;王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lzheimer病血脂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AD)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对25例AD患者和对照组30例健康老人的的血清Apo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AD组ApoE为(39±5)mg/L、TG为(1.35±0.31)mmol/L、TC为(4.4±0.5)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8)mg/L、(1.55±0.22)mmol/L、(4.8±0.6)mmo1/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D患者体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

    作者:杨虹;李栋;高锦声;徐培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4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情严重,死亡率极高,治疗效果差,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本文通过对48例CRF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42例健康人进行对比,以期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对CRF的发生、发展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卡明;刘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光量子血液疗法与肝素和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照观察光量子血液疗法、肝素、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80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光量子血液疗法、肝素、酚妥拉明联合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前后观察其疗效及血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aCO2降低明显(P<0.05),PaO2明显提高(P<0.05).结论光量子血液疗法、肝素、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心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吴晓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一例经皮外周干细胞心肌移植病人的护理

    干细胞是指人体胚胎时期的一种特殊细胞,它可以不断分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即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重建长期造血的潜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损伤的心肌细胞内,干细胞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和血管再造,从而增强心脏的泵功能.2004年2月我院进行了首例外周干细胞心肌移植术.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常保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沈阳三生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7例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1.0μg/k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肿瘤化疗组使用rhTP09d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需19±9.4d,较对照组24±6.2d明显缩短.难治性ITP组显效6例,良好1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严重减少有促进增生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梅;张东华;孙汉英;邓金牛;周剑锋;刘文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颅脑伤硬膜外血肿39例

    目的总结1996年11月~2001年12月收治急性颅脑伤硬膜外血肿39例GCS3~9分,不同程度颅骨骨折及脑挫裂伤.经头颅CT平扫描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就诊时间,采用不同救治方法.结论尽早清除硬脑膜外血肿.大骨瓣减压,如脑压力增高,去骨瓣,硬脑膜敞开.早期亚低温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

    作者:许海金;沈雪峰;刘丰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与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红细胞成缗钱状排列与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关系.方法对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外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沉高于正常对照(P<0.01).结论外周血观察到的成熟红细胞成缗钱状排列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清铁、铁蛋白增高的原因所致.

    作者:姒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从而判断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中、术后出现的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是否与血液流变学因素有关.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于术前、术后即刻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中以血小扳聚集率增高明显;冠状动脉造影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血液流变学中的血小板聚集率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另一监测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巨丹;杨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荧光染料CFSE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评价荧光染料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用于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增殖状况追踪的效果.方法利用荧光染料CFSE作为细胞标记,结合荧光标记的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体外增殖情况.结果该方法不仅可以测定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增殖情况,而且可以估算细胞分裂的周期.结论荧光染料CFSE是一种可以监测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增殖状况的很好的示踪剂.

    作者:丘凌;何珊;黄瑞;张雁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血粘稠度系数单因素改变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病、治疗机制的理论研究

    为探讨全血粘稠度系数单因素如何引起脑血供改变,根据脑供血的实际情况,以泊萧叶方程进行推导.结果:当全血粘稠度系数单因素改变引起的脑血供改变时,全血粘稠度系数增加,脑供血减少,减少总量的80%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全血粘稠度系数减少,脑供血增加,增加总量的80%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结论:此模型为解释缺血性脑卒中为何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依此模型,凡是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脑卒中,均可以使用降低全血粘稠度系数的各种治疗方法来增加脑血流量,并且,增加的脑血流量主要分布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认为用降低全血粘稠度系数的各种治疗方法来改善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供血,是一种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岳峰;谢耀锟;杨期东;孟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