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玲;何利平;王丽珍;林德琴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患者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或治疗,而大多数基层医院及综合性医院一般都没有配备小儿专用胃镜,我们自1995年5月至2005年5月间应用普通电子胃镜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小儿胃镜检查和治疗183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迎春;王萍;孙振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较早开展的内镜治疗技术,随着EST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并发症的发生仍限制了其发展.我院近年来用EST技术治疗胆胰疾病1080例,发生早期并发症36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幼祥;吕农华;徐萍;舒宏春;彭春艳;何怀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52岁,因黑便、贫血、腹痛1个月入院.十二指肠镜检查见一肿物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8 cm×7 cm×7cm,上缘紧贴十二指肠乳头,向腔内生长突入十二指肠降部使该部阻塞(图1),活动度差,活检为间质瘤.
作者:陈尔东;姜世满;王明涛;李雪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29例中内镜下表现为溃疡17例,肿瘤样病变3例,浅表性胃炎2例,糜烂出血性胃炎1例,萎缩性胃炎6例.病理检查均在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发现有大量血吸虫卵沉积.29例中3例合并胃癌,另在长11年的随访中发现癌变6例,癌变率达31%.结论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学检查,预后分析表明本病易产生癌前病变并易癌变,应定期随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宋文冲;于皆平;沈磊;曹俊;于红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组织黏合剂N-丁基-2-氰丙烯酸盐在模拟血管中的实际行为,分析影响其闭合血管的主要因素,找到发挥作用的佳条件.方法 利用聚四氟乙烯管建立血流模拟装置,分别研究血管直径、血流速度以及组织黏合剂配比浓度这三个因素对组织黏合剂闭合血管的影响.结果 组织黏合剂与碘油1∶1配比混合物1.0 ml快速注射至聚四氟乙烯管内可以完全阻塞血流速度15 cm/s、直径0.4 cm的以及血流速度10 cm/s且直径0.6 cm的血流.当管腔直径增加至0.8 cm或血流速度加快为20 cm/s时,血流只是部分闭塞.改变组织黏合剂与碘油配比为0.5∶0.8以及0.5∶1.0,则注射后聚合体断裂成碎片状.结论 实验验证了随着血管直径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及配比浓度降低,组织黏合剂闭合血管的效应下降,以供临床定量参考.
作者:王艳梅;程留芳;李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以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为特点的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LES区食管壁增厚,压力增高.治疗方法以气囊扩张为主,扩张治疗虽可短期内缓解吞咽困难症状,但患者复发率很高,且易导致穿孔、出血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我院2003年6月至2005年9月采用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庆印;张春梅;姜开通;黄传兰;曾宪忠;鲁临;吉布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胃镜直视下破碎胃石方法很多,我院应用Wilson-Cook ASJ-1-S型一次性息肉切除器及废旧的Olympus SD-9L-1型息肉切除器治疗胃石症80例,配合药物应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永臻;王朔;周爱华;鄢凤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995年2月~2005年10月,作者单位共完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1451例,在此基础上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351例次,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6例,发生率1.10%,其中与EST操作相关并发症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征翔;孙建良;陈敏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承办的第七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于2006年4月7~9日在南京召开,收到会议论文170篇,参会代表600余名.16位著名消化病专家的专题讲座和8位国内一流的消化内镜专家的操作演示,丰富精彩,现将主要内容作一介绍.
作者:朱人敏;张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一部分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过去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随着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胰腺炎特别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不再被认为是内镜治疗的禁忌证.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1月经内镜治疗4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现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晓玲;何利平;王丽珍;林德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可以累及从食管至直肠的全消化道各层,1937年由Kaijser首次提出,其诊断标准为:(1)消化道症状;(2)经组织学证实嗜酸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从食管至结肠一个或多个部位;(3)不伴有其他器官浸润;(4)无寄生虫感染的证据[1].但临床上对该病仍缺乏足够认识,常常导致误诊.本研究总结了2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内镜下特点,并与病理结果相结合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该病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李渊;周洪美;顾芳;金珠;崔荣丽;王爱英;丁士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胃曲张静脉(GV)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显示的血流特征.方法 分析经内镜确诊的GV病例50例并分型,比较不同类型的内镜表现及CTPA检查结果.结果 50例患者中,GOV-Ⅰ型29例,GV多为轻度,CTPA示血流来源以胃左静脉为主,胃肾/脾肾分流者17.2%;GOV-Ⅱ型10例,GV严重程度不等,CTPA示多为胃左、胃后、胃短静脉混合供血,有分流者50.0%;IGV-Ⅰ型11例,GV多为重度,CTPA示血流来源以胃后、胃短静脉为主,有分流者63.6%.GOV-Ⅱ型和IGV-Ⅰ型出血发生率高于GOV-Ⅰ型(P<0.05).结节形和瘤形的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高于迂曲形(P<0.01).结论 Sarin分型结合内镜下曲张静脉形态可明确胃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预测其出血风险性.CTPA显示不同类型GV的血流来源不同,分流发生率不同,因此疗效也有差异.
作者:赵红;于永征;赵丽琴;贺文;于中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胆胰疾病是高龄患者的常见病,但由于各种原因,有许多患者不能或不愿行开腹手术.2002年6月至2005年3月,我院对患各种胆胰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75岁)进行了治疗性ERCP,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坚;王雯;林克荣;朱金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胀满、纳差3个月来我院.体检除剑突下正中压痛外其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正常.使用Olympus V70电子胃镜,利多卡因胶浆10 ml咽部麻醉,选择左侧卧位,进镜顺利,见食管黏膜及贲门均正常,胃体、胃窦黏膜充血、渗出;高位反转观察胃底过程中,患者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嘱其深呼吸后上述症状消失.
作者:王文正;陈德敏;高金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活动性和非活动性UC患者以及对照组肠镜活检组织中HGF、c-Met表达;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对照组、活动性UC组、非活动性UC组H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88%、100%;c-Me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92%、10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HGF、c-Met在UC结肠黏膜表达与PCNA过表达正相关(r分别为0.648、0.645,P均<0.05).结论 HGF及其受体c-Met可能在UC结肠炎症黏膜修复中起作用.
作者:陈凡;林琳;张红杰;王涛;杨希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表现为颈段食管黏膜上的褐红色黏膜斑,故又称食管入口斑(inlet patch),其改变是因先天发育过程中胃黏膜在食管上段残留的结果.食管异位胃黏膜病例并不少见,但在胃镜检查时常被遗漏或误诊为其他疾病.现报道近两年我们胃镜检查时遇到的23例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袁爱娇;艾美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现对我院近2年来确诊的BE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病理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索标;苏派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43岁.因反复上腹隐痛1年、加重月余入院,外院内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食管息肉;病理:慢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内镜:距门齿35 cm处食管后壁见一0.5 cm的广基隆起性病变,浅灰色,表面光滑,固定(图1).
作者:薛静;付勇;蒋丽丽;热和曼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996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们为60例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实施了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小林;娄善华;杨龙江;靳巍;刘雅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国外一般不主张进行肠道准备,只要求在检查前流体饮食12 h后绝对禁食12 h,国内大部分的医院是要求进行肠道准备的,其方法大致与结肠镜肠道准备相同.我院自2004年引进胶囊式内镜以来,共进行胶囊内镜检查30例,为了获得更好的检查效果,我们总结对比了以下3种不同的准备方法.
作者:康艳;陈星;刘变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