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共聚焦激光内镜的临床应用

白杨;张亚历;张振书

关键词:共聚焦, 激光, 内镜检查, 宏观走向, 综述, 原理, 影像, 应用, 时代, 结构, 机能, 表层, 标志
摘要:共聚焦激光内镜的诞生标志着内镜检查的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内镜检查将从宏观走向微观,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影像走向机能.下面从共聚焦激光内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应用、展望等方面对其做一初步综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异位胃黏膜2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表现为颈段食管黏膜上的褐红色黏膜斑,故又称食管入口斑(inlet patch),其改变是因先天发育过程中胃黏膜在食管上段残留的结果.食管异位胃黏膜病例并不少见,但在胃镜检查时常被遗漏或误诊为其他疾病.现报道近两年我们胃镜检查时遇到的23例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袁爱娇;艾美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环氧合酶-2、核因子-κB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尼美舒利逆转其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COX)-2、核因子(NF)-κB在胃癌及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并研究尼美舒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COX-2、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ower visionTM两步法对84例胃癌和54例胃异型增生组织中COX-2、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在体外实验中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采用细胞培养,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尼美舒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对COX-2、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 COX-2、NF-κB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59.52%,均高于异型增生(P<0.05),COX-2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淋巴转移呈正相关(P<0.05),并与NF-κB的表达相关(P<0.05),COX-2与肿瘤浸润深度正相关(P<0.05).体外实验中结果显示尼美舒利可以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并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作用48 h后尼美舒利100、200μmol/L组COX-2、NF-κB蛋白表达明显减弱并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COX-2、NF-κB之间正相关(P<0.05).结论 COX-2、NF-κB与胃癌的发生转移相关,并且NF-κB蛋白作为上游调控因子调节COX-2的表达.尼美舒利可以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COX-2、NF-κB的表达在其抑制肿瘤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费素娟;朱祖安;刘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诊治胆胰疾病及疑难病例讨论

    北京消化疾病中心于2005年9月举办了首届消化内镜沙龙研讨会,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澍田教授主持,历时一天半.沙龙坚持平等、积极、向上的原则,突出研讨、沟通、互动的特点.

    作者:郭学刚;冀明;张澍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胶囊内镜肠道准备初探

    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国外一般不主张进行肠道准备,只要求在检查前流体饮食12 h后绝对禁食12 h,国内大部分的医院是要求进行肠道准备的,其方法大致与结肠镜肠道准备相同.我院自2004年引进胶囊式内镜以来,共进行胶囊内镜检查30例,为了获得更好的检查效果,我们总结对比了以下3种不同的准备方法.

    作者:康艳;陈星;刘变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镜检查诱发食管黏膜血肿一例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胀满、纳差3个月来我院.体检除剑突下正中压痛外其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正常.使用Olympus V70电子胃镜,利多卡因胶浆10 ml咽部麻醉,选择左侧卧位,进镜顺利,见食管黏膜及贲门均正常,胃体、胃窦黏膜充血、渗出;高位反转观察胃底过程中,患者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嘱其深呼吸后上述症状消失.

    作者:王文正;陈德敏;高金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回肠末端病变140例临床分析

    回肠末端是空回肠病变的好发部位.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检查费时且价昂,普及率低,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然以结肠镜逆行检查回肠末端,作为诊断回肠末端病变主要手段.我们近几年来通过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9326例,发现病变140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雄芳;陈少兴;莫青;陈华飞;吴海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的临床应用价值

    胆胰疾病是高龄患者的常见病,但由于各种原因,有许多患者不能或不愿行开腹手术.2002年6月至2005年3月,我院对患各种胆胰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75岁)进行了治疗性ERCP,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坚;王雯;林克荣;朱金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可以累及从食管至直肠的全消化道各层,1937年由Kaijser首次提出,其诊断标准为:(1)消化道症状;(2)经组织学证实嗜酸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从食管至结肠一个或多个部位;(3)不伴有其他器官浸润;(4)无寄生虫感染的证据[1].但临床上对该病仍缺乏足够认识,常常导致误诊.本研究总结了2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内镜下特点,并与病理结果相结合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该病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李渊;周洪美;顾芳;金珠;崔荣丽;王爱英;丁士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多普勒超声测定十二指肠溃疡血流的价值

    内镜多普勒超声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胃肠病领域,其后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研究,但对消化性溃疡底部血流特点描述的报道尚少.我们用内镜多普勒超声检查7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对溃疡底部血流的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孙晓滨;史维;赵聪;王琼;巢齐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3岁.因反复上腹隐痛1年、加重月余入院,外院内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食管息肉;病理:慢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内镜:距门齿35 cm处食管后壁见一0.5 cm的广基隆起性病变,浅灰色,表面光滑,固定(图1).

    作者:薛静;付勇;蒋丽丽;热和曼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普通电子胃镜用于小儿检查和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患者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或治疗,而大多数基层医院及综合性医院一般都没有配备小儿专用胃镜,我们自1995年5月至2005年5月间应用普通电子胃镜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小儿胃镜检查和治疗183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迎春;王萍;孙振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鼻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使用超细胃镜经鼻插入(简称经鼻胃镜)是一种新的胃镜检查方法,我院消化内镜室于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共进行了125例经鼻胃镜检查,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黎庆宁;杜艳蕾;李瑜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心电监测分析

    胃肠镜检查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痛苦,尤其对冠心病患者,因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操作时的强烈刺激常致患者心电图应激性的改变.为比较无痛和常规胃肠镜检查对冠心病人心电图的影响,我们从2003年2月至2005年9月共收集了140例冠心病患者在胃肠镜检查中持续心电监护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红;唐继志;胡漂有;方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组织黏合剂闭合血管影响因素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目的 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组织黏合剂N-丁基-2-氰丙烯酸盐在模拟血管中的实际行为,分析影响其闭合血管的主要因素,找到发挥作用的佳条件.方法 利用聚四氟乙烯管建立血流模拟装置,分别研究血管直径、血流速度以及组织黏合剂配比浓度这三个因素对组织黏合剂闭合血管的影响.结果 组织黏合剂与碘油1∶1配比混合物1.0 ml快速注射至聚四氟乙烯管内可以完全阻塞血流速度15 cm/s、直径0.4 cm的以及血流速度10 cm/s且直径0.6 cm的血流.当管腔直径增加至0.8 cm或血流速度加快为20 cm/s时,血流只是部分闭塞.改变组织黏合剂与碘油配比为0.5∶0.8以及0.5∶1.0,则注射后聚合体断裂成碎片状.结论 实验验证了随着血管直径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及配比浓度降低,组织黏合剂闭合血管的效应下降,以供临床定量参考.

    作者:王艳梅;程留芳;李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针形切开刀在内镜胆管造影困难插管中的应用

    顺利的胆管插管是成功进行胆道疾病内镜治疗重要的一步.内镜下胆管造影选用带导丝的聪明切开刀,明显提高了胆管插管的成功率,然而仍有大约5%~10%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标准的胆管插管,而需采用针形切开刀进行乳头前切开或开窗术[1,2].针形切开刀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胆管插管的成功率,文献报道其难度和并发症也随之增加[3].近年来,我们对困难插管病例应用针形切开刀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高卫东;何国杰;徐美东;钟芸诗;秦新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镜诊治时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1995年2月~2005年10月,作者单位共完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1451例,在此基础上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351例次,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6例,发生率1.10%,其中与EST操作相关并发症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征翔;孙建良;陈敏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较早开展的内镜治疗技术,随着EST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并发症的发生仍限制了其发展.我院近年来用EST技术治疗胆胰疾病1080例,发生早期并发症36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幼祥;吕农华;徐萍;舒宏春;彭春艳;何怀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于198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目前主要适用于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或进行姑息性胃肠减压[1].

    作者:江志伟;汪志明;李国立;吴素梅;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酷似克罗恩病的肠结核一例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消化道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内镜下有相似病变时.现将我科近收治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宋震亚;赵奕;钱可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29例中内镜下表现为溃疡17例,肿瘤样病变3例,浅表性胃炎2例,糜烂出血性胃炎1例,萎缩性胃炎6例.病理检查均在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发现有大量血吸虫卵沉积.29例中3例合并胃癌,另在长11年的随访中发现癌变6例,癌变率达31%.结论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学检查,预后分析表明本病易产生癌前病变并易癌变,应定期随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宋文冲;于皆平;沈磊;曹俊;于红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