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让;赖日权;王卓才;孙桂华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内镜检查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994年~2002年间常规检查难以明确病因的16例小肠出血性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辅助内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辅助内镜检查.腹腔镜下直接发现病灶5例,联合应用内镜检查发现病灶11例;病理检查显示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4例,小肠腺瘤4例,黏膜下血管瘤2例,血管畸形和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Meckel憩室炎伴出血3例.结论腹腔镜辅助内镜检查对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该技术方法简单、创伤小、病变阳性检出率高,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周丁华;卫冰;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张志坚;吴秋萍;文小冬;王雯;张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87岁,因患双下肢脉管炎疼痛难忍,自杀性吞入缝针1把,2 h后来院急诊,胸腹X片示上腹部见多枚针样金属影.胃镜检查见咽部被扎数枚缝针,有活动性渗血;食管未见异物及出血;胃体、胃底内见数十枚金属缝针,大多呈纵向排列位于黏膜皱襞内(见图1),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殷健;邓美玲;吴志强;候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1].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35岁以下青年人大肠癌也不少见.我院1992至2002年共行电子结肠镜检查5 539例,检查出大肠癌1 450例,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大肠癌8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华星;武春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徐洁萍;吴云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施先艳;朱尤庆;邓长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Barrett食管是食管及食管-胃连接部腺癌唯一已知的癌前病变.国外研究报道:Barrett食管的癌变率较一般人群高30~125倍,且80%的食管腺癌来源于Barrett食管.因此,对Barrett食管及与其相关的异型增生和黏膜内腺癌的治疗,已日益引起消化界的重视.
作者:刘萱;于中麟;张澍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9年2月至2001年5月,我院用单孔道内镜外附管成功地治疗了2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成宏伟;吴国平;黄震;顾明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患者胆道远期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远期并发症患者6例,共行ERCP 12次,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扩张、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内支架置入等治疗.结果1例胆总管结石行乳头切开后取石成功,1例胆道狭窄在胆道扩张后胆道梗阻症状解除,4例胆道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狭窄近端结石经乳头切开取出,狭窄远端结石行胆道扩张、内支架置入等治疗后取出.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酶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患者胆道远期并发症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郝建宇;李宁;王世鑫;王月增;刘宇宏;武沪平;张锦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引导沙氏探条扩张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内镜引导沙氏探条扩张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45例.观察扩张后狭窄部内镜通过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等.结果原狭窄部孔隙0.1~0.4 cm,扩张后胃、十二指肠镜均能通过狭窄进入十二指肠降部,临床症状缓解,随访6、12、18、24、30、3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97.8%、97.8%、94.4%、93.7%、91.7%、87.5%.扩张后未进行正规溃疡治疗的患者症状复发率(4/18)明显高于坚持溃疡病治疗者(2/37).结论内镜引导沙氏探条扩张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惠明;黄勋;王立生;李银鹏;罗伟香;师瑞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们从1990年10月至2002年10月,在3 486例内镜检查患者中,选择232例行食管、胃黏膜染色或非染色法检查可疑并行活检者,以比较染色法和非染色法对早癌的检出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福;白利军;陈志勇;康德伸;宋建华;郭志军;韩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们从1996年开始,采用气动套扎器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焕海;胡道美;梁永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经内镜气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2种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后食管动力的改变.方法118例经内镜、钡餐及食管测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扩张组56例,注射组62例,分别采用内镜下气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方法.治疗前、治疗后1周内测定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LESRP)以及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LESRR)等指标,并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食管动力学3个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扩张组治疗后LESP降至(6.03±3.45)mm Hg,LESRP为(-0.11±2.34)mm Hg,LESRR升至92.50%±13.86%,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注射组治疗后LESP降至(23.16±16.17)mm 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ESRP、LESR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扩张组:显效45例,改善11例;注射组:显效15例,改善38例,无效9例.结论气囊扩张法治疗贲门失弛缓近期疗效较肉毒毒素注射法要好,临床症状的改善同LESP及LESRP的降低,特别是LESRP的降低有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
作者:蔡逢春;刘庆森;郭荣斌;孟江云;程留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潘卫东;许瑞云;邓美海;刘波;汤照峰;陈幼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十二指肠损伤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较罕见,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肝胆外科1991年9月~2001年5月8 500例LC术中曾发生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巴明臣;陈训如;毛静熙;周正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单纯小气囊扩张、单纯肉毒毒素(BT)注射和两者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48例患者随机被分为3组:扩张组只用小气囊扩张治疗;注射组只注射BT治疗;联合组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分别于术前,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有效率)、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LESP)、松弛率(LESRR).结果在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时,有效率及治疗前后LESP和LESRR的差值,联合组和注射组该3项指标均高于扩张组;在治疗后1周和3个月时,联合组与注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1年时,联合组高于注射组.3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气囊扩张术与下食管括约肌内注射BT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高、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吉勇;杨崇美;张安忠;崔屹;王洪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武丽萍;吴毓麟;陈隆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女,31岁.因干咳2周,进行性呼吸困难1周入院.4月前因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见胃窦部前壁近小弯处有一糜烂面约1 cm×1 cm大小,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胸、腹部无阳性体征.血红蛋白92g/L.
作者:金玲湘;颜雪琴;林李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自1974年5月至2000年5月间,经胃镜检出早期胃癌46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作一回顾.
作者:黄小让;赖日权;王卓才;孙桂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息肉样毛细血管瘤(polypoid form of capilary hemangioma),多发生在皮肤和黏膜表面,而胃肠道则罕见[1],我院自1972年以来,胃镜检查4万余例,仅发现1例,结合文献复习予以讨论.
作者:王化冰;顾占军;田自然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