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巨大血管瘤行规则性肝切除术或血管瘤剥除术的治疗效果

宋寅浩

关键词:肝巨大血管瘤, 剥除术, 肝切除, 治疗
摘要:目的比较肝巨大血管瘤行规则性肝切除术或者血管瘤剥除术的治疗效果,以供治疗此疾病给予参考。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收治的62名进行手术切除的肝巨大血管瘤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一组是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血管瘤剥除手术,而实验组的患者则要进行规则性的肝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的痊愈率进行比较,发现进行规则性肝切除术的患者治愈率为45.5%,而进行血管瘤剥除术的患者治愈率为21.4%,但血管瘤剥除术的并发症为4例,规则性肝切除术的并发症为11例,P<0.05。结论用规则性肝切除术来治疗肝巨大血管瘤,治愈率比较高,但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而血管瘤剥除术引发的并发症较少,左肝血管瘤一般选择规则性干切手术。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教育在内科护理中的运用

    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研究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是医疗卫生领域中,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应用于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人体健康的保障提供支持。特别是在现代医学模式改革进程不断推行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意义上的护理模式已逐步转化成为一种以病患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规范性、系统性、整体性护理模式。在这种系统整体的护理模式当中,健康教育护理措施的落实不但能够使人们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提升,构建更加健康与规范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以及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近来所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患者在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及其效果展开研究,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作者:陈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CU病人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耐受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ICU病人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住院ICU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喂养不耐受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0例患者中有51例不能耐受,占56.67%,平均出现不耐受时间为2.56±2.11d,高峰出现在3d内。不耐受的临床表现为:胃潴留伴腹胀14例,腹泻31例。在对 ICU 病人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期间耐受性因素分析中表明年龄、A-PACHE-II、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血清白蛋白及是否鼻饲药物均为影响其耐受的因素。耐受者与不耐受者在喂养起始速度、起始量上经比较(P>0.05),在大速度、大量上经比较(P<0.05)。结论 ICU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情况除了与年龄、APACHE-II、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血清白蛋白及是否鼻饲药物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喂养速度、喂养量的调节有关。

    作者:徐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颈动脉分叉部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8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永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切口胆囊与腹腔镜胆囊术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小切口胆囊与腹腔镜胆囊术后的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41例胆囊手术的患者,21例患者采用小切口胆囊手术治疗,2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结果21例小切口胆囊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96.5±20.6)min,术中出血量(92.5±21.7)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7.2±9.1)h,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48.1±6.1)h,住院时间(8.1±1.2)d,腹腔镜胆囊术治疗的20例患者手术时间(71.6±29.8)min,术中出血量(36.5±20.6)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1.6±2.3)h,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2.3±4.3)h,住院时间(4.2±1.1)d。结论手术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操作技术,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护士的辛勤护理,护士要熟悉手术的步骤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要密切配合医生、配合患者,娴熟的完成各项护理任务,才能减少患者痛苦,早日康复。

    作者:谢建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目的探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患有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光疗法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思密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两组患儿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可减少胆红素代谢的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应用方便,可作为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常规用药。

    作者:丁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关于临床医学检验中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的探讨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报告中的检验数据,要求做到及其严格准确,从而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有力地准确证据,确定病人的具体状况,进而为病人选择出佳的治疗方案,由此可见,检验数据准确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多年,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与大家探讨一下,提高检验报告数据准确性的方法。

    作者:任东方;任镜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与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56例产后出血产妇,采取心理护理、抗休克护理、预防感染护理,健康教育等。结果本组56例,显效46例(46/56)占82.14%,有效9例(9/56),占16.07%,无效1例(1/56),占1.79%,总有效率98.21%。结论产后出血常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精神紧张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坚强心理护理,抗休克护理,预防感染及健康教育,可提高产后出血治疗的总有效率。

    作者:王秀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论手术室护士的人性化护理

    人性化护理是一门艺术,是以“关爱生命,关爱患者”为主题,把爱心、同情心、责任心融入到每一项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也是手术室护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证病人的安全,使手术顺利进行。因此,人性化护理的对象不仅是手术患者,同时也包括了手术者。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应探索每个阶段不同角色的心理规律,用佳的心理护理来影响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护理措施不仅包括语言,也包括护士的精神状态和举止。

    作者:窦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方法应用12导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对34例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结果多数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阵次少,每次持续时间短,频率不过快(多在130-150次/min),以多源性居多,单形性少。结论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较多,其临床意义应结合心功能状况及相关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再行处理,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大多无需特殊处理。

    作者:罗莉娟;盛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儿童哮喘患者正确使用舒利迭的影响

    目的为探讨护理干预对儿童哮喘正确用药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将2009年门诊治疗的哮喘患儿应用舒利迭未进行护理干预的30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进行完善的护理干预30例未观察组,比较两组,家长对该药物的认同率,以及肺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①观察组中家长对该吸入性药物的认同率更高(p<0.01);②观察组临床症状控制机肺功能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及家长对吸入药物的认同率,有效改善他们用药的依从性,提高了患儿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海香;仇惠文;区燕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遵义市存活麻风病人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遵义市麻风病人生存状况,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救助措施。结果调查病人960例,外迁31例,失访155例,死亡115例,存活659例。存活病人中Ⅰ级畸残77例,Ⅱ级畸残218例,无残疾364例。结论麻风病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要实现麻风病人与社会融合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吴铁菊;李林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讨论中医护理的特点以及中医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了解中医护理的现状,人们应该不断地探寻中医护理存在的价值,更好地让中医护理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方法通过查阅权威的资料、文献等,对其中有关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对比和评价。结果中医护理特点主要强调整体的观念,根据临床实际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及存在的问题,利用辨证护理的方法及思想,归纳总结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而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结论为了使中医护理和整体护理能够有效地融合,要不断地加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及整体观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其不断适应现代的护理需求,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韩贵迎;葛均江;张成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析ICU患者应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ICU患者需要隔离监护治疗,封闭的环境,陌生的监护仪、治疗仪,容易让病人产生心理障碍,治疗过程中尤其需要心理护理的配合,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增加患者对ICU工作的了解和信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疾病救治率及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作者:张金玲;李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干扰素佐治婴儿肝炎综合征20例疗效观察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1岁以内婴儿(包括新生儿)由不同病因引起,主要以黄疸、肝功能损害、肝或脾大的一组症状。婴儿肝炎患者发生重症肝炎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而干扰素( 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 KN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作者:张春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的护理

    总结了我院20例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的治疗和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是化疗、血液透析,重视患者的饮食指导、疼痛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全方位的护理对以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药“散结法”治疗恶性实体肿瘤探讨

    中医治疗肿瘤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探讨“散结法”以期待能更深入的探讨中医肿瘤的治疗原则。主要通过消散的方法来解决中医治疗肿瘤的新方向,减轻个体化差异对肿瘤治疗的影响。本文对散结法结合肿瘤的病因对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在指导中医肿瘤的治疗中有着切实的作用。

    作者:张义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探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强迫症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的组合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用舍曲林。采用耶鲁一布朗强迫症量表( 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A)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定安全性,治疗时间为8周。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70%vs45%,P<0.05);两组治疗后 Y-BOCS、HAMA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两组治疗后观察组 Y-BOCS、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TESS评分在治疗后第2、4、6及8周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嗜睡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多在2周内消失。讨论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可提高疗效,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智萍;张波婷;钱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患者内科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内科治疗阶段的应用。方法本次共选取100例恶性肿瘤内科治疗阶段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与针对性心理护理(观察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 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理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内科治疗阶段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护理水平,消除不良心理,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丁延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28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病特点、治疗原则。方法对28例妊娠合并哮喘发作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妊娠合并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例合并肺部感染,2例并发子痫前期(轻度),经吸氧、应用β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母婴预后良好;4例重度及危重哮喘急性发作患者,3例合并肺部感染,2例并发子痫前期,2例发生呼吸性碱中毒,3例出现胎儿生长受限。结论妊娠可使部分哮喘患者出现急性发作并加重,对重度及危重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以半卧位、吸氧、应用β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综合治疗是主要处理原则。

    作者:陈永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临沂罗庄中心医院住院分娩的11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1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胎头吸引器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停滞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枕后位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并选择佳分娩方式,这对减少母儿损害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王新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