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辉;赵泽亮;库热西;王海江;范川文;赵为民;孙振强
目的:构建具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及嘌呤霉素(puro)抗性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方法:改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puro的多克隆位点(MCS),以质粒pEGFP-C3为模板扩增出CMV-EGFP并与pLKO-1-puro连接,形成重组的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EGFP-puro,后者与包装质粒Δ8.2和包膜蛋白质粒VSV-G在293T细胞中进行包装,产生重组慢病毒颗粒,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观察GFP的表达。结果:成功改建了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puro并插入了CMV-EGFP,形成了新型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EGFP-puro。3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的重组慢病毒颗粒感染Vero细胞后高表达绿色荧光。结论:成功构建了高效的带GFP报告基因及嘌呤霉素抗性的慢病毒载体。
作者:宋波;韩志强;吴少璞;刘景伟;蔡晓辉;杨靖;许予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自1997年以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Chiari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15例,均采用后颅凹减压及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任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蛋白酶D(Cath-D)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2例胃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术后肿瘤组织和正常胃黏膜标本中MMP-9及Cath-D的蛋白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MMP-9和Cath-D蛋白的表达与胃癌螺旋CT征象(有无淋巴结转移、Lauren分型及肿块大小)间关系及胃癌组织中MMP-9和Cath-D表达的关联性。结果:胃癌组织中MMP-9和Cath-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χ2分别为55.120、53.626,P均〈0.001);胃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MMP-9及Cath-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组(χ2MMP-9=8.341,P=0.004;χ2Cath-D=7.338,P=0.007);弥漫型胃癌组织中MMP-9及Cath-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312、6.175,P〈0.05)。胃癌组织中Cath-D和MMP-9蛋白的表达有关联性(χ2=13.874,rP=0.496,P〈0.05)。结论:MMP-9及Cath-D的高表达与胃癌螺旋CT征象上的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胃癌中组织MMP-9高表达与Cath-D高表达具有一致性,两者在胃癌的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于湛;高剑波;陈奎生;张慧宇;岳松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过敏性紫癜也称亨一舒综合征(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性综合征,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其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HSP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感染常常是HSP的诱发因素。为探讨HSP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作者检测了50例HSP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儿童9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红;盛光耀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宫颈癌复发患者治疗困难,预后差,常规治疗宫颈癌复发患者多在2a内死亡[1]。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21例治疗后未控及复发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资料,探讨宫颈癌治疗后不良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程淑霞;成慧君;王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阿霍烯(ajoene),又名大蒜烯,化学名为4,5,9-三硫代-9-氧-1,6,11-烯十二烷(4,5,9.thiene-9-OX-ide),是大蒜中没有辛辣味和蒜臭味、性质较为稳定的有机硫化物,具有抗血栓形成、抗肿瘤及抗菌消炎等多种功效,但其对高脂血症的独立作用研究较少,在体动物实验的报道也不多[1]。作者利用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作者:张晓林;翁闪凡;杨安平;刘爱平;张相年;赵树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RNA干扰沉默肾癌细胞株OS-RC-2的环氧合酶-2(COX-2)基因表达对肾癌细胞生长及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COX-2的小干扰RNA(siRNA)真核表达质粒pSilencer2.0-U6-COX-2-siRNA。将对数生长期的OS-RC-2细胞分3组,干扰组转染pSilencer2.0-U6-COX-2-siRNA,空转组转染pSliencer2.0-U6,对照组不转染。培养72h后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COX-2mRNA和蛋白表达,CCK8增殖抑制实验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改良Boyden小室法评估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pSilencer2.0-U6-COX-2-siRNA构建成功。3组细胞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细胞存活率及穿孔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89.800,89.326,188.403和75.349,P均〈0.001)。与其他2组比较,干扰组COX-2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P〈0.05),细胞存活率、穿孔细胞数降低(P〈0.05)。结论:COX-2有望成为肾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作者:李金锋;丰贵文;王跃;庞新路;尚文俊;郭亮;朱同玉;王国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传统开放手术对肾鹿角状结石的处理较为困难,风险较大,尤其是有开放手术取石史者。体外冲击波碎石对鹿角状结石疗效差[1]。随着泌尿腔镜技术的发展,美国泌尿学会尿石症临床治疗指南推荐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作为治疗鹿角状结石的首选方案,同时也指出,为清除结石,建立2个或者更多的通道是必要的[2]。作者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6例鹿角状结石患者的资料,探讨一期双通道微造瘘经皮肾镜治疗鹿角状结石的疗效。
作者:孔朝辉;李启忠;丁德刚;张祥生;王晓晖;姬彤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胃癌BGC-823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人程序化死亡分子5(PDCD5)表达的影响,并观察白藜芦醇诱导BGC-823细胞凋亡的效应。方法:分别用25、50、100和200μmol/L的白藜芦醇处理BGC-823细胞24、48和72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DCD5表达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另设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结果:同一时间点,6组PDCD5蛋白及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蛋白=211.881、242.438和184.866,P均〈0.001;FmRNA=207.366、148.411和158.661,P均〈0.001);同一浓度,24、48和72h时点各组比较,PDCD5蛋白及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蛋白=0.950、1.870、2.218和2.232,P均〉0.05;FmRNA=1.267、2.376、1.221和2.292,P均〉0.05)。各组BGC-823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069,P〈0.001)。结论:凋亡相关基因PDCD5可能在白藜芦醇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晓芳;柴雅玫;文小岗;周强;王志勇;崔黎;陈奎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制备肉桂酰接枝壳糖胺衍生物。方法:分别用酰氯中间体法和一步合成法制备目标化合物,测定接枝率。用1HNMR、IR和热分析技术进行结构确认。结果:采用酰氨中间体法制得的4种化合物的接枝率在30%~50%,但操作复杂,污染严重;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得的上述衍生物的接枝率约为20%,操作简单,无污染。一步合成法制得的4种衍生物经结构表征测定均证实为目标化合物。结论:一步合成法合成肉桂酰接枝壳糖胺衍生物优于酰氯中间体法。
作者:武雪芬;侯益民;李桂兰;孙德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白内障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显微技术的发展使得自内障手术目趋成熟,并发症也越来越少。但是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后的急性前房炎症反应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
作者:帖红艳;陈彬川;王永成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检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组织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和Smad4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CMM、20例皮肤交界痣组织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Runx3和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皮肤交界痣及CMM组织中Runx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8/20)、85.0%(17/20)和26.2%(11/42),3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71,P〈0.001);正常皮肤、皮肤交界痣及CMM组织中Smad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17/20)、85.0%(17/20)和42.9%(20/42),3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31,P=0.002)。CMM组织中Runx3和Smad4蛋白的表达存在关联性(rp=0.378,P=0.008)。结论:CMM组织中Runx3蛋白低表达或失表达,可能抑制了TGF-β/Smad4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和增殖。
作者:陈曼静;张娟;陈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尼古丁(NIC)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LPS组(L组)、NIC组(N组)和NIC+α7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α7)阻断剂α-银环蛇毒素组(α-BTX)(M组)分别腹腔注射PBS、NIC和NIC与α-BTX,连续4周,并于2周末一次性黑质内注射LPS。对照组(C组)均给予PBS。4周末进行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试验,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及离子钙结合蛋白1(Iba1)阳性细胞的形态。结果:4组大鼠旋转实验阳性率及30min内旋转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9,P=0.006;F=54.681,P〈0.001),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541,P〈0.001)。与N组相比,L组及M组旋转实验阳性率降低,旋转圈数减少(P〈0.05),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减少(P〈0.05)。N组Iba1阳性细胞多呈静止期的形态;L组与M组细胞形态相似,大多呈活化期的形态。结论:NIC可能通过nAChR-α7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对LPS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作者:张德智;赵青赞;任秀花;张华;周明付;臧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检测腹膜透析超滤衰竭患者腹膜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8名正常对照者、12名尿毒症非透析患者以及10名腹透患者的腹膜活检标本,行RT-PCR、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FGFmRNA和蛋白表达,行CD34染色计数腹膜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bFGF在各组腹膜组织均有表达,尿毒症非透析组、腹透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mRNA:(0.63±0.02),(0.74±0.02)vs(0.46±0.02);蛋白:(116.4±1.8),(143.0±2.4)vs(96.2±1.4)],且腹透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75.526和62.090,P均〈0.001);3组腹膜MVD依次为(3.05±0.45)、(5.98±0.47)vs(9.62±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52,P〈0.001),与正常组相比,尿毒症非透析组MVD计数增加,腹透组腹膜组织MVD计数多。结论:腹透患者腹膜组织中bFGF表达升高,可能参与长期透析所致腹膜组织新生微血管形成过程。
作者:高丹;刘章锁;赵占正;梁献慧;李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人体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已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广泛应用[1]。自身抗体也被用于筛选cDNA基因表达文库,从而分离靶抗原的cDNA克隆。人体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是针对某些亚细胞颗粒的组成成分产生的,而这些亚细胞颗粒的组成成分又涉及DNA复制、DNA转录、RNA合成和细胞分裂等重要的细胞功能。
作者:张建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郑州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为双月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6年至20lO年连续三届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进入6种重要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
作者:《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 isyndrome,BCS)是血管性病变,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术前的影像诊断十分重要。作者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将BCS患者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CDFI)与MRI图像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BCS患者IVC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学清;贺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PV感染及k-ras基因突变与直肠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75例直肠腺癌患者癌及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HPV DNA和k-ars基因第12、13密码子。结果:直肠腺癌组织中HPVDNA阳性检出率为73.3%(55/75),而正常黏膜未检测到HPV DNA。HPV感染与患者年龄、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的族别、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无关。75例直肠腺癌组织中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34例(45.3%),均与患者年龄、肿瘤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无关,且与HPV感染亦无关联(χ2=0.240,P=0.624,rP=0.056)。结论:HPV感染可能是导致直肠腺癌恶性表型的重要因素;而k-ras基因突变与HPV感染无关。
作者:杨新辉;赵泽亮;库热西;王海江;范川文;赵为民;孙振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水平,探讨它们在CAP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CAP患者分为2组:重症CAP组20例;普通CAP组40例,其中20例收集BALF,所有患者均收集血清。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收集血清和BALF。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BALF中MMP-2、MMP-9和TIMP-1的水平,同时进行CAP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CAP组血清MMP-2、MMP-9和TIM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74、9.961和4.500,P均〈0.001)。②CAP组BALFMMP-2和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513和8.165,P均〈0.001),而2组TIM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7,P=0.093)。③重症CAP组血清MMP-2及MMP-9水平高于普通CAP组(t=3.995,P=0.002;t=3.539,P=0.008),而2组的TIM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9,P=0.080)。④CAP组血清MMP-9水平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55,P〈0.001)。结论:MMP-2、MMP-9和TIMP-1参与了CAP的发病过程;血清MMP-2、MMP-9可以作为CAP诊断和判断病情的血清学指标;在CAP中中性粒细胞可能是MMP-9的主要来源。
作者:王茂娟;杨小琼;邓述恺;王荣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为掌握河南省克山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科学评估防控效果,作者按照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河南省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内容与要求,于2009年4月至2009年5月在三门峡市卢氏县开展了克山病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崔才磊;于红阳;岳义田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