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玲;冯艺
因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婴幼儿行全身麻醉。近年来全身麻醉药发育期神经毒性是临床麻醉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认为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药包括异氟醚、氯胺酮以及丙泊酚等,单独或是联合用药可引起发育期动物脑区的神经元调亡[1~3]。目前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全麻药物引起神经元损伤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作者:李建立;侯艳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小鼠巨噬细胞 Ana-1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用脂多糖处理 Ana-1细胞作为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的 Ana-1细胞分成六组:对照组(C 组)、LPS 处理组(L 组)、LPS+丙泊酚10μmol/L 处理组(LP1组)、LPS+丙泊酚20μmol/L 处理组(LP2组)、LPS+丙泊酚40μmol/L 处理组(LP3组)、LPS+丙泊酚80μmol/L 处理组(LP4组)。采用MTT 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并测定丙泊酚作用前后 IL-1β、IL-6、TNF-α含量。结果 L 组 Ana-1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 C 组,而 LP1、LP2、LP3、LP4组可明显提高 Ana-1细胞的存活率,且对细胞存活率的提高程度呈剂量递增的效应关系(P <0.01);L 组 IL-1β、IL-6、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 C组,而 LP1、LP2、LP3、LP4组可明显降低损伤细胞 IL-1β、IL-6、TNF-α的含量(P <0.01),且其降低的程度呈剂量效应关系(P <0.01)。在本实验所选择剂量范围内,LP4组的保护效果佳。结论丙泊酚通过降低炎症损伤来减轻 LPS 诱导的 Ana-1细胞损伤。
作者:王雪冬;李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乙酰化酶抑制剂 Garcinol 对 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大鼠痛觉高敏行为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雄性 SD 大鼠90只,日龄40~50 d,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5只。N 组不做任何处理,S 组仅暴露 L5脊神经。C、H、M、L 组大鼠行 SNL 手术。H、M、L 组分别将 Garcinol 按500、100、20μg/kg 溶于10μl 的100%二甲基亚砜溶剂中,SNL 术后第3天经鞘内导管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4 d。C 组在相同时间鞘内注入10μl 二甲基亚砜溶剂。于 SNL 术前1 d(T0)、术后1 d(T1)、3 d(T2)、5 d(T3)、7 d(T4)、9 d(T5)、11 d(T6)、14 d(T7)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T4时取腰段脊髓,Western blot 检测 p300和乙酰化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脊髓背角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T1~T7时 C、L、M、H 组大鼠 TWL 明显短于 N 组,p300和乙酰化 p65蛋白含量明显高于 N 组,脊髓背角 NF-κB 表达明显多于 N 组(P <0.05)。T3~T7时 M、H 组大鼠TWL 明显长于 C 组,p300和乙酰化 p65蛋白含量明显低于 C 组,H 组脊髓背角 NF-κB 表达明显少于 C 组(P <0.05)。结论 p65乙酰化水平的增高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鞘内注射乙酰化酶p300抑制剂 Garcinol 可以发挥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p300介导的 p65乙酰化,降低 NF-κB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依慰;刘清珍;陈春龙;支亦博;章洁;李伟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无痛胃镜检查中不同入镜时点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龄18~60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采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 联合丙泊酚1.5 mg/kg 麻醉。分别于患者入睡且睫毛反射消失后即刻(A 组)和30 s(B 组)入镜开始检查。若入镜时有呛咳及明显体动反应,则追加丙泊酚0.5 mg/kg。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T0)、入镜前(T1)、胃镜过咽喉部(T2)和术毕(T3)时的 HR、BP 和 SpO2,及入镜时呛咳、呃逆、体动等反应、术毕清醒时间和丙泊酚用量。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患者的 MAP 明显降低(P <0.05),T2、T3时 MA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时点 HR、MAP 和 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镜时 A 组呛咳和体动发生率明显高于B 组(P <0.05);两组呃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术毕清醒时间明显长于、丙泊酚用量明显大于 B 组(P <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在患者入睡且睫毛反射消失后30 s 入镜检查可以降低呛咳和体动发生率,减少丙泊酚总用量和缩短苏醒时间,且对呼吸和循环无不良影响。
作者:张艳丽;张东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术前焦虑状态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及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2014年11月~2015年8月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年龄18~65岁,ASA Ⅰ或Ⅱ级,术前1 d 行状态焦虑量表(SAI)评估。按照 SAI 评分将患者分为低焦虑组(L 组,SAI≤37,n=18)和高焦虑组(H 组,SAI>37,n=22)。记录患者麻醉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从停用瑞芬太尼到首次给予舒芬太尼的时间(首剂时间);记录术后1 h(T1)、2 h(T2)、4 h(T3)、6 h(T4)、24 h(T5)及48 h(T6)患者舒芬太尼用量、PCIA 按压次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术后48 h 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点 H 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大于 L 组(P <0.05);H 组舒芬太尼首剂时间[(9.1±6.5)min]明显短于 L 组[(15.8±11.9) min](P <0.05);术后各时点两组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时 H 组 PCIA 按压次数明显多于 L 组(P <0.05);术后48 h 内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无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及尿潴留发生。结论术前高焦虑状态可增加术后疼痛感知,术后需要更多的阿片类药物。
作者:罗晶;梁雁冰;张鸿飞;李凤仙;雷洪伊;徐世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腹膜癌行腹腔热灌注化疗术患者围术期机体氧供需平衡及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膜癌热灌注化疗的患者80例,男61例,女19例,年龄30~60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和每搏变异度(SVV)为导向液体治疗组(S 组),每组40例。术中应用 FloTrac/Vigile 系统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记录入手术室后(T0)、气管插管后5 min(T1)、腹腔热灌注化疗开始前(T2),热灌注化疗30 min(T3)、热灌注化疗60 min(即热灌注结束时,T4)、热灌注化疗结束后30 min(T5)、手术结束时(T6)的 MAP、HR、CVP、CI、PaO2、SaO2、PvO2、ScvO2和 Lac。根据公式计算氧供(DO2 I)及氧耗指数(VO2 I)。结果 S 组患者输液总量,晶体液量及尿量明显低于 C 组患者,但胶体液量明显高于 C 组(P <0.05)。与 T1时比较,T3、T4时两组患者 MAP 明显降低,T4时 C 组 HR 明显增快、CI 明显降低,T3~T6时 C 组和 T3~T5时 S 组 CVP 明显升高(P <0.05);T3~T5时 S 组患者 MAP及 CI 明显高于 C 组,HR 明显慢于 C 组(P <0.05)。与 T1时比较,T4、T5时 C 组 DO2 I 明显降低, T3~T6时 C 组 VO2 I,O2 ER 及 Lac 水平明显升高,ScvO2明显降低(P <0.05);与 T1时比较,T4~T6时 S 组 VO2 I 明显升高(P <0.05),T3、T4时 ScvO2明显降低(P <0.05);T4、T5时 S 组 DO2 I 明显高于 C 组,T3~T6时 S 组 VO2 I,O2 ER 及 Lac 水平明显低于 C 组,ScvO2明显高于 C 组(P <0.05)。结论每搏变异度为导向液体治疗能够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加机体氧供,降低氧耗,保证组织微循环灌注。
作者:刘鹏飞;赵斌江;李天佐;李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男,40岁,74 kg,因“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拟全麻下行“鼻内窥镜鼻窦术”。既往健康状况一般,否认传染病史,有哮喘一年,药物控制。否认有其它药物过敏史。术前体格检查:T 36.5℃,HR 90次/分,RR 18次/分,BP 145/85 mm Hg。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双侧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双鼻腔见荔枝肉样新生物,右侧完全堵塞鼻腔,左侧仅鼻底少许缝隙,中鼻道、中鼻甲结构不清。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ECG 示窦性心律。
作者:邹学军;佟华丽;杨鹏;邢浩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男,60岁,60 kg,因右房肿瘤拟于全麻低温 CPB下行右房肿瘤切除术,既往无手术史。患者入院时颈静脉充盈,平卧后头面部肿胀,半坐位后好转,予强心、利尿治疗后,症状好转。心脏彩超:右房42 mm,顶部占位2.5 cm×5.5 cm×10 cm,占右房容积50%~60%,并部分堵塞上腔静脉入口,与心房壁广泛粘连,未见累及下腔静脉。心脏 MRI:右心房及肝左叶占位,伴上腔静脉梗阻,考虑心脏肉瘤可能。心电图:频发房早。Holter:频发房早、室早。肺功能正常。胸片:慢支样改变,心胸比0.51。术前检查:BNP 581 ng/L,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动脉血气、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作者:张菊;张东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验证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的阻断剂 Capsazepine(CPZ)对利多卡因所致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3 d 的乳大鼠 DRG 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培养过程中较文献报道减低了胰酶浓度至0.125%以取得较高的细胞活力;然后采用CCK-8法检测0 mmol/L(C1组)、2.5 mmol/L(L1组)、5 mmol/L(L2组)、10 mmol/L(L3组)、20 mmol/L(L4组)和40 mmol/L(L5组)的利多卡因10 min 时对 DRG神经元活力的影响,计算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再用 CCK-8法检测0μmol/L(LC0组)、1μmol/L(LC1组)、10μmol/L(LC2组)及100μmol/L(LC3组)CPZ 对10 min 时 LC50的利多卡因所致 DRG 神经元毒性的影响。结果原代 DRG神经元经0.125%胰酶消化后培养纯度达91%;L1、L2、L3、L4、L5组 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 C1组, L3、L4、L5组 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 L1组,L4、L5组 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 L2组,L5组 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 L3和 L4组(P<0.05),利多卡因作用于 DRG神经元10 min 的 LC50为30 mmol/L;10μmol/L 和100μmol/L CPZ 明显减轻 LC50利多卡因所致的 DRG 神经元毒性(P <0.05),LC0、LC1、LC2、LC3组 DRG神经元活力明显低于 C2组(P <0.05);LC2、LC3组 DRG 神经元活力明显高于 LC0和 LC1组(P<0.05),10μmol/L CPZ 的效应已达大,将利多卡因所致的细胞活力下降幅度由50%下调至35%。结论经改进的 DRG培养方法可获得高质量原代神经元;利多卡因作用于乳大鼠 DRG神经元10 min 时的 LC50为30 mmol/L;TRPV1受体阻断剂 CPZ 能减轻利多卡因对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的毒性。
作者:陈旭辉;任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2015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发布了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共有2383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核心总被引频次2895,核心影响因子1.072,在外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均排名第3,在所有核心期刊中分别排在第182和第185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七氟醚诱导的离体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 SD 孕鼠的胎鼠海马组织,分离培养原代神经细胞,然后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 组),正常培养的原代神经细胞;3%七氟醚组(S 组),3%七氟醚混合气体处理的细胞;3%七氟醚+RES 组(SR 组),用 RES 处理细胞6 h 后,再用3%七氟醚混合气体处理的细胞;RES 组(R组),RES 处理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CCK-8试剂盒检测神经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 检测 Caspase-3、Bax、Bcl-2和 Bace-1的表达水平;ELISA 检测 APP 和 Aβ的表达水平。结果 S 组的细胞凋亡率、Caspase-3、Bax、Bace-1、APP 及 Aβ的表达明显高于 C 组(P <0.05);细胞增殖能力和 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 C 组(P <0.05)。SR 组的细胞凋亡率、Caspase-3、Bax、Bace-1、APP 及 Aβ的表达明显低于 S 组(P <0.05);细胞增殖能力、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 S 组(P <0.05)。结论白藜芦醇通过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以缓解七氟醚诱导的离体神经细胞损伤,这可能与 Aβ的表达下调,从而降低神经毒性有关。
作者:刘展;刘彦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指手术麻醉后患者学习能力、记忆力、定向力、理解力及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下降[1]。POCD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率[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防治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总结 POCD 生物标记物,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张真真;苏帆;纪木火;杨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择期手术接受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探讨术中知晓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手术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 分级、人工气道建立情况、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及术后随访情况,明确术中知晓发生率,并应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全身麻醉下术中知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全身麻醉患者141294例,其中有80例(0.06%)发生术中知晓。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为全凭静脉麻醉(OR=5.181,95% CI 3.032~8.853)、喉罩通气(OR=2.478,95% CI 1.544~3.977)和 ASA Ⅲ或Ⅳ级(OR=9.202,95% CI 5.475~15.466)。术前应用咪达唑仑(OR=0.125,95% CI 0.080~0.196)、术中复合吸入七氟醚(OR=0.193,95% CI 0.113~0.330)有助于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ASA Ⅲ或Ⅳ级是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用咪达唑仑、术中复合吸入七氟醚可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作者:赵冰晓;艾艳秋;金峰;何龙;李达;张舒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方按序排列,一般不宜超过6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换,如欲更换第一作者,需出具单位证明和由全体作者签名的申请。作者单位的邮编、所在城市、单位名称的全称和科室在首页脚注中说明。若其他作者不属同一单位,需写出各自单位,并在单位后用括号列出作者的姓名。作者应具备的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通信作者”系指研究生课题论文的导师或直接指导者、相关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及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和联系者。“通信作者”对论文应具有与第一作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7岁,ASA Ⅰ或Ⅱ级,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咪达唑仑组(M1组)、高剂量咪达唑仑组(M2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20例。麻醉前30 min 分别给予 M1组和 M2组患儿分别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 和0.75 mg/kg,口服10%葡萄糖混合液5 ml。吸入8%七氟醚行麻醉诱导,术中吸入七氟醚及静脉泵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患儿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麻醉苏醒谵妄量表(PAED)评分和 FLACC 疼痛评分,并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滞留 PACU 时间。结果 C 组患儿的分离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5)。三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 PAED 评分、FLACC 疼痛评分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2组滞留 PACU 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 或0.75 mg/kg 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前分离焦虑,但不能减少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咪达唑仑0.75 mg/kg 会延长 PACU 滞留时间。
作者:丁晨;胡洁;许文音;孙瑛;张马忠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