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腹腔镜术中降低气腹压力对老年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

孙琳婧;杨拥军;唐锦荣;缪永辉;仇惠斌

关键词:后腹腔镜手术, 气腹, 老年, 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手术中降低CO2气腹压力对老年患者呼吸及循环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后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40例,年龄60~78岁,体重53~82kg,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气腹压力14 mm Hg,VT 12 ml/kg,RR15次/分;B组气腹压力10~13 mm Hg,VT10ml/kg,RR12次/分;两组均维持PETCO2在35~45mmHg.监测并记录气腹(T0)、气腹后30m in(T1)、气腹后60 min(T2)、放气后10 min(T3).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两组HR明显增快;MAP、CVP、Pmax和PaCO2均明显升高(P<0.05);而pH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T2、T3时CVP和T1~T3时Pmax均明显降低(P<0.05).B组皮下气肿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5%vs.30%,P<0.05).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中降低气腹压力有助于降低对老年患者动脉血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减少皮下气肿的发生率.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FloTrac/Vigileo监测不同CO2气腹压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CO2气腹下不同腹内压(IAP)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IAP分别为8 mm Hg(A组)、12 mm Hg(B组)、15 mm Hg(C组).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麻醉后5 min(T0)、气腹后1 min(T1)、气腹后5 min改变体位时(T2)、气腹后15 min(T3)、气腹结束恢复体位后1 min(T4)、5 min(T5)时HR、MAP、CVP、外周血管阻力(SVR)和心输出量(CO),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T3时三组HR明显增快,MAP和SVR明显升高(P<0.05);T1~T3时A组、T2、T3时B组CVP明显升高(P<0.05);T1~T3时B、C组CO明显降低(P<0.05).T1~T3时C组的HR明显快于,MAP和SVR明显高于A、B组(P<0.05);T1~T3时B、C组CO明显低于A组,且C组明显低于B组(P<0.05).C组术中心律失常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下的CO2气腹腹内压12 mmHg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适合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

    作者:胡建;张蕊;鲍红光;陶林;章壮云;韩流;蒋卫清;斯妍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脏刀刺伤成功抢救一例

    患者,男,28岁,因被刀刺伤胸部1h余入院,患者意识模糊、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伴气促、胸闷,HR 120次/分,RR25次/分,BP 80/50 mm Hg,剑突处可见长约3.0cm伤口,伴少许活动性渗血,右侧胸廓稍膨隆、肋间隙稍增宽,右侧呼吸动度及语颤均减弱,叩诊右下中肺浊音,听诊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右侧胸腔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

    作者:郭鑫;刘文玲;罗德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静脉预注甲氧明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低血压的防治效果

    目的 探讨静脉预注和补救性静脉注射甲氧明对择期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防治作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足月单胎妊娠拟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均分为:甲氧明静脉预注组(Ⅰ组),腰-硬联合麻醉,在腰麻药注入后,即刻静脉预注甲氧明2 mg,如上述处理后仍出现低血压,再静注甲氧明1~2 mg;无甲氧明预注组(Ⅱ组),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标准治疗基础上,在腰麻药注入后,即刻不给予甲氧明及其它升压药物预注,患者麻醉后出现血压下降(下降>20%或SBP<90mmHg)静脉注射甲氧明2mg,如上述处理后仍出现低血压,再静注甲氧明1~2 mg.记录腰麻前(T0),腰麻后5 min(T1),10 min(T2),15min(T3)和手术结束(T4)时HR,BP,以及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和1 minApgar评分.记录两组低血压发生率,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3时Ⅰ组SBP、DBP明显高于Ⅱ组(P<0.05),T0、T4时两组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Ⅰ组低血压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预注甲氧明能有效降低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率,相对于补救性静脉注射甲氧明,其升高血压的效果更明显、稳定;两种方式防治产妇低血压对胎儿都比较安全.

    作者:李黎;姜丽华;顾士敏;李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异氟醚、七氟醚对心肌单相动作电位的作用

    目的 在兔离体心脏模型上研究异氟醚、七氟醚对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s)的作用.方法 健康家兔56只,离体Langendorff灌注,随机均分为七组:0.65肺泡小有效浓度(MAC)异氟醚组(A组),0.65 MAC异氟醚+庚醇组(B组),1.3 MAC异氟醚组(C组),0.65 MAC七氟醚组(D组),0.65MAC七氟醚+庚醇组(E组),1.3 MAC七氟醚组(F组),庚醇组(G组).观察记录平衡灌注期间(T0)和继续灌注期(T1)的HR、心内膜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100)和振幅(MAPA).结果 T1时B、E、G组HR明显减慢于T0时,T1时B组HR明显慢于A、C、D、E、F、G组,E组HR明显慢于D、F组(P<0.01);T1时心内膜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心肌部位的B组MAPD100、MAPA明显短于T0时和其它各组(P<0.01);T1时C、E、G组心内膜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心肌部位的MAPD100明显长于T0时和A、B、D、F组(P<0.01或P<0.05),E组心内膜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心肌部位的MAPD100明显长于D、F组(P<0.01).B组给药后有心律失常甚至心电活动停止现象.结论 异氟醚延长MAPD100,可能与庚醇相似,异氟醚也通过阻滞缝隙连接,对心肌单相动作电位产生作用.七氟醚对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可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谷宇;高鸿;杨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不同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心功能变化

    目的 研究不同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中右心功能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5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ASAⅡ或Ⅲ级,其中EF≥50%组30例,EF≤35%组20例,麻醉诱导后放置肺动脉导管,分别记录开心包后(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后降支(PDA)搭桥及关胸骨后的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等.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LAD、LCX、PDA搭桥两组CVP、MPAP、PAWP明显升高(P<0.05); LCX、PDA搭桥两组CI、RVEF明显降低(P<0.05);而EF≥50%组RVEDVI明显降低、EF≤35%组RVEDVI明显升高(P<0.05).与EF≤35%组比较,LCX、PDA搭桥、关胸后EF≥50%组RVEF明显升高(P<0.05);而LCX、PDA搭桥EF≥50%组RVEDVI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OPCABG术中行LCX和PDA搭桥期间可见右心功能受限,而不同射血分数患者之间右心功能变化规律有不同.

    作者:王长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TCI)联合喉罩通气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或Ⅱ级,年龄3~9岁拟择期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MA组,n=120)和气管内插管组(ET组,n=116).麻醉诱导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为4.0 μg/ml和4.0 ng/ml),ET组同时给予单次剂量的维库溴铵0.15 mg/kg,LMA组不使用肌松药.麻醉维持TCI丙泊酚效应室浓度2.5~4.0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4.0 ng/ml,术中调节丙泊酚浓度使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维持在25~30.于诱导前、插管(喉罩)时、术中、插管(喉罩)时监测SBP、HR、SpO2、PETCO2和术中AAI,记录术中患儿体动、停药至拔除导管(喉罩)时间、拔管(喉罩)时呛咳、烦躁,拔管后患儿体动和配合情况.结果 插管(喉罩)时和拔管(喉罩)时ET组BP明显高于、HR快于诱导前和LMA组(P<0.01);两组术中BP低于、HR慢于诱导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LMA组(P<0.01);ET组拔管时呛咳、烦躁发生率明显高于LMA组(P<0.01).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体动.结论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在先心病介入治疗麻醉中具有循环稳定、苏醒迅速完全,呛咳和躁动发生率低等特点,麻醉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作者:薛晓东;杨改生;夏舒萌;黄俊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外周动脉-主动脉压力阶差及其临床意义

    压力阶差(pressure gradient)指流体通过狭窄部使前后产生的压力差.外周动脉-主动脉压力阶差(aortic-peripheral pressure gradient)是指外周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明显低于主动脉SBP和MAP,其中以SBP变化为显著,常发生于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1].生理情况下,外周动脉(如桡动脉)MAP略低于主动脉根部MAP,而外周SBP和外周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却因为压力波的折返而表现为SBP更高,DBP更低.CPB后一部分患者可出现显著的压力阶差并持续至手术后.正确测量主动脉压力数值对准确评估心脏后负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如何在心脏手术中保持患者有效的中心动脉压仍然众说纷纭.

    作者:孙杰;刘存明;钱燕宁;丁正年;彭勇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下肝叶切除术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的变化

    目的 观察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CVP)下肝叶切除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的变化,探讨LCVP对围术期心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正常中心静脉压(NCVP)组(N组)和LCVP组(L组).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T2)、肝实质离断时(T3)、手术结束即刻(T4)、术后24 h(T5)的SBP和HR的乘积值(RPP)、CVP和T1~T4时心电标准监护Ⅱ导联的ST段绝对值.在T1、T4及T5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cTnI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L组T3、T4时HR明显增快(P<0.05);T2、T3时SBP、T2时RPP、T3时CVP明显降低(P<0.05);而T4时L组RPP、CVP明显升高(P<0.05).与N组比较,L组T3、T5时SBP;T3时CVP明显降低(P<0.05).T1~T4时两组患者ST段绝对值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在正常范围之内.T1、T4、T5时两组患者cTnI浓度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结论 LCVP下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cTnI浓度无明显变化.

    作者:卢寒冬;张光英;林成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气腹后心排血量下降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气腹后不同时点心排血量(CO)下降的相关因素.方法 拟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监测患者气腹前后CO的变化.采用单因素Logisitic回归法分析气腹后不同时点CO下降的因素.结果 气腹后30 min,与患者CO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是老年(x2=12.22,P=0.001)、高血压(x2=6.17,P=0.013)、高气腹压力(x2=4.59,P=0.03)和超重(x2=7.54,P=0.006);待放气后则仅有老年与CO下降相关,然而在气腹后即刻和头高位时,考察的因素与患者CO下降无关.结论 在气腹后不同时间点,引起患者CO下降的相关因素是可变的.

    作者:吴周全;刘平;李立;崔苏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瑞芬太尼在七氟醚快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防止高血压反应的佳效应室浓度

    目的 确定吸入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为了防止高血压反应时瑞芬太尼的佳效应室浓度.方法 ASA Ⅰ或Ⅱ级,年龄18~55岁的患者80例,按入室顺序随机分为四组,吸入3%七氟醚麻醉诱导,之后每组患者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分别设定为3、4、5或6 ng/ml(Ce3、Ce4、Ce5、Ce6组),注毕90 s后气管插管.采用概率分析法计算使95%的患者气管插管时不出现高血压反应的效应室靶浓度.结果 95%患者插管时无高血压反应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5.36 ng/ml(95%CI:4.73~7.07 ng/ml).结论 3%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无高血压反应的瑞芬太尼佳效应室浓度为5.36 ng/ml.

    作者:栾海星;张天伟;于忠元;刘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用于心脏手术围术期:是否同样有益?

    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减少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的各种并发症.多项临床随机调查和荟萃分析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对非手术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糖尿病和肾疾病患者具有明显的脏器保护作用,能够降低死亡率和心脑血管、肾脏并发症.但心脏手术前是否应停用ACE抑制药及其对心脏手术患者的器官保护作用尚无一致意见.近期有研究证实围术期持续ACE抑制药治疗能显著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生存状况,建议在严密监控的前提下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维持ACE抑制药治疗.

    作者:孙建中;姚立农;刘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中发生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男,48岁,体重70kg,入院诊断为腹主动脉瘤,拟行支架植入术.术前ECG正常,给予硝普钠静脉泵注,SBP维持在140 mm Hg左右.入室后常规监测ECG、SpO2、BP.面罩给氧,静注芬太尼0.2 mg、丙泊酚200 mg、阿曲库铵50mg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SBP一过性下降至70 mm Hg,加速补液,2 min后升至120 mm Hg左右.

    作者:王洪;吴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心房栓子二例

    例1,女,82岁,因摔倒致右股骨转子间骨折11d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心房纤颤,胸椎压缩性骨折,拟行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麻诱导平稳,诱导完成后建立左侧桡动脉直接测压.气管插管后以七氟醚吸入复合瑞芬太尼0.1~0.5 μg·kg-1 ·min-1持续泵注维持麻醉.于全麻下置放经食管超声(TEE,VIVID i,GE,美国)监测心脏功能与状态.

    作者:陈晔明;徐建设;陈雯婷;古妙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去甲肾上腺素对重症瓣膜病瓣膜置换术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目的 研究去甲肾上腺素(NA)对重症瓣膜病患者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7例,根据所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分为:NA+多巴酚丁胺(Dob)组(NA组,n=12);肾上腺素(AD) +Dob组(AD组,n=15).术中监测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动脉血气分析对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别在术前(T0)、CPB结束时(T1)、术后6 h(乳酸高时,T2)、术后24 h(T3)记录HR、MAP、CVP、连续心排血量(C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毛细血管通透性(PVPI)、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动脉氧分压(PaO2)、乳酸(Lac)及其清除率(LCR),并对供氧量(DO2)、耗氧量(VO2)、氧摄取率(ERO2)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 T2、T3时两组CI持续升高,且AD组明显高于NA组(P<0.05),NA组SVRI明显高于AD组(P<0.05);HR慢于AD组(P<0.05).T2,T3两组D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D组比较,T3时NA组的VO2、ERO2明显升高(P<0.05),而LCR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症瓣膜患者术后循环衰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时无HR增快,减少心脏做功,提高CPB后组织氧利用能力,但需要PiCCO监测下调整其输注剂量及速度.

    作者:何雪明;何文评;许尹丽;汤展宏;陈维觉;潘成;周嚷;恭珊鸿;谭春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血管活性药对产妇腰-硬联合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CSEA)后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血气和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CSEA下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于麻醉前30 min输入6%羟乙基淀粉130/0.4 15ml·kg-1·h-1,扩容完成后行腰麻穿刺.随机均分为:胶体液+麻黄碱组(HES-E组)、胶体+去氧肾上腺素组(HES-P组)、胶体组(HES-C组).HES-E组静脉泵注麻黄碱8 mg; HES-P组泵注去氧肾上腺素100μg; HES-C组泵入等容量1ml生理盐水.监测麻醉前(基础值,T1)、扩容后(T2)以及麻醉后2、3、5、10 min (T3~T6)、切皮时(T7)、手术结束(T8)的MAP、HR及CO等,记录产妇低血压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带血气分析.结果 HES-E、HES-P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HES-C组(P<0.05).与T1时比较,T3~T5时HES-E组和T4、T5 HES-C组HR明显增快、而T3~T5时HES-P组HR明显减慢(P<0.05);T4、T5时HES-C组MAP明显降低(P<0.05);T3~T6时HES-P、HES-C组CO明显下降(P<0.05).与HES-C组比较,T3~T6时HES-E、HES-P组MAP明显升高(P<0.05);T3~T5时HES-E组CO明显升高(P<0.05).三组新生儿脐血的pH值、PCO2、PO2、Lac、BE以及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胶体液的预扩容联合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预注减少了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积极有效地防治剖宫产术CSEA中所致的低血压,并且不会引起胎儿脐血pH、BE值的下降.

    作者:蒋卫清;鲍红光;高玉洁;韩流;徐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拔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围拔管期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纯小儿房室缺修补手术者6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石蜡油组(C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诱导前、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3、5 min SBP、DBP和HR,记录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以及拔管时呛咳、躁动、屏气及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各时点L组SBP、DBP降低、HR减慢(P<0.05),呛咳、屏气及躁动、术后咽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有效抑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时气管拔管反应,有利于维护麻醉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减少呼吸并发症.

    作者:康芳;李娟;汪树东;黄祥;马骏;柴小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策略及围术期处理

    目的 研究小左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形态学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探讨小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策略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合并小左心室的患者51例,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持续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及BIS监测,间断静注舒芬太尼及哌库溴铵,围术期维持BIS< 50.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CPB前(T3)、CPB后(T4)、手术结束关胸后(T5)的SBP、HR、CVP、平均肺动脉压(PAP)和肺动脉楔压(PCWP).结果 与T1时比较,T2、T3时SBP明显下降,T2~T5时HR明显减慢(P<0.05),T4、T5时CVP、PAP及PCWP均明显著降低(P<0.05).14例(27.5%)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重度低心排,围术期死亡2例(3.9%).术前及术后早期(7~14 d)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大小无明显变化,左心室收缩功能较术前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左心室瓣膜术后早期易发生低心排,应积极防治;缩小的左室舒张末径在术后早期不会立即恢复,要对心肌功能予以较长时间的维护以保证左室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婷婷;王刚;姜胜利;任崇雷;高长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总结70例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处理,并探讨其围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6月至2011年4月共完成70例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孕周26~42 (33.52±3.98)周,出生体重640~2 500(1 713.30±522.43)g.手术时日龄4~55(26.50±15.72)d,体重650~2 712(1 963.20±454.72)g.其中52例为早产儿.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下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其中非CPB手术34例,CPB下手术36例,其中心脏不停跳3例,深低温(<20℃)10例.结果 术中死亡5例(7.14%),术后早期死亡(72 h内)7例(10%),放弃治疗3例(4.29%).CPB时间35~326 (129.0±7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7~173 (77.8±47.3)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648 (116.9±128.1)h.16例延迟关胸,7例术后出血,心包填塞,需再次开胸止血.结论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实施简单或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低体重儿可实施早期手术治疗;良好的麻醉管理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的生存率.

    作者:王晟;梁杰贤;陈萍;曾嵘;陈寄梅;庄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全身麻醉期间呼气末正压通气对骨肿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期间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骨肿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ASA Ⅰ或Ⅱ级择期全麻下行骨肿瘤科大型手术患者1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机械通气,于患者循环和容量状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逐渐增加PEEP水平,观察并记录PEEP为0、5、8 cm H2O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功能参数和脉搏指数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标.结果 随PEEP的增加,气道峰压(Ppeak)及气道平台压(Ppla)显著增加(P<0.01).HR、MAP及CVP及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及每搏量变异(SVV)等在不同PEEP水平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机械通气患者加用不同PEEP,Ppeak、Ppla相应增加,但对PiCCO各项指标的测定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洁;张欢;杨拔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联合子宫切除术的围麻醉期处理一例

    患者,女,49岁,术前诊断:法洛四联症、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心功能Ⅲ~Ⅳ级,子宫肌瘤,贫血,陈旧性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于出生后4个月被确诊为法洛四联症,肺结核病史30年,子宫肌瘤病史10年,已婚,育有1女,30年吸烟史.入院后静息状态吸空气,经皮SpO2 0.4%~0.5%,Hb 93 g/L.肺功能检查: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腹部彩超子宫后壁见一约11 cm×9.3 cm×6.5 cm不均质低回声区,考虑子宫肌瘤.

    作者:程文莉;赵聚钊;薛玉良;王洪武;辛连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