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彤
1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因心慌,胸闷9小时,神志不清3小时余入院。患者于3天前有“感冒”样症状,9小时前出现不明原因心慌,胸闷,出冷汗。到当地村卫生室就诊,给予输液(具体用药不详)等治疗,但胸闷进一步加重,并于3小时前开始逐渐出现神志不清。既往糖尿病史10年,脑梗死病史1年,生活、工作基本正常。长期服用二甲双胍(0.5,3次/日)控制血糖,但服药不规则,血糖控制不详。入院时体检:T36.5℃,R40次/分,P100次/分,BP135/80mmHg(1mmHg=0.133kpa,下同)。意识模糊,双侧瞳孔等大,直径2.5mm,光反射敏感,双肺散在湿罗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活动对称,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WBC30.4×109/L,RBC3.56×1012/L,HB113g/L,PLT234×109/L。 BUN13.5mmol/L, CREA157.3umol/L, K +5.83mmol/L,血糖1.4mmol/L。血气分析:PH6.76, PO259mmHg, PCO216.5mmHg, HCO3-2.4mmol/L,BE<-30,乳酸9.5mmol/L。脑、胸部CT、肝胆、胰腺、脾脏及腹腔彩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入院诊断: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入院后,意识障碍程度和缺氧症状进一步加重,积极给予补液、纠正低血糖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机械通气期间,患者呼吸急促,自主呼吸频率40次/分,通气量达25 L/分,心率110次/分,血压降至90/55mmHg,四肢湿冷,少尿。复查血 K +7.39mmol/L,血气:PH6.70,PO250mmHg,PCO220.5mmHg,BE <-30,乳酸8.67mmol/L。床边胸片、腹部B超未见异常。由于患者家属不同意血液净化治疗,故继续给予机械通气,合理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其他对症治疗。每1-2小时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血气分析、电解质及酸碱度等,并据此调整治疗措施。给予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调整血压改善微循环,同时调整控制血糖。根据血液的酸碱度,在补液充分的前提下,较大剂量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入科15小时后,血气分析:PH7.09,PO2191mmHg,PCO217.8mmHg,HCO3-5.4mmol/L,BE <-24,乳酸4.5mmol/L。复查血常规, WBC18.7×109/L, CREA210.3umol/L, K +4.43mmol/L,Ca +1.86mmol/L,血淀粉酶2054U/L,尿淀粉酶506.8U/L,肝功能、心肌酶正常范围。腹部 CT检查:胰腺未见明显水肿,坏死,胰腺周围未见渗出性改变。入院第三天,患者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基本生命体征稳定。血气分析:PH7.41, PO2151mmHg, PCO235.9mmHg,乳酸1.3mmol/L, CREA256.2umol/L,K +4.03mmol/L,Ca +2.06mmol/L,血淀粉酶1368U/L。停用机械通气并拔出气管插管。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在原服药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4片(1.0g)”。入院第五天,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各种检查正常范围。根据家属要求转入当地医院继续治疗。10天后随访,患者已痊愈。后诊断:①二甲双胍过量;②低血糖昏迷;③乳酸性酸中毒;④高淀粉酶血症;⑤低血容量休克;⑥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⑦2型糖尿病;⑧脑梗死(后遗症期)。
作者:方金东;黄慧;方莉;张劲琼;周兆杰;李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59例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总计70例应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总计89例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新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然后将2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两组患者发生菌尿以及发生感染的结果。结果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59例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菌尿率为55.71%,观察组菌尿率为15.73%;对照组感染率为45.71%,观察组感染率为7.8%。观察组患者的发生菌尿比率以及发生感染比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新型护理方法对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目前已经成为护理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的主要方法,对我国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借鉴以及推广。
作者:刘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药品标准管理是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药品标准管理存在的问题,试图为完善药品标准管理提供相关建议。
作者:李宏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提高脑外科护理的潜在等闲的防范能力。方法采用统计归纳法,对120例脑外科患者的资料,归纳出风险产生的因素,确定对风险的防范。结论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可以有效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作者:肖兴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护理风险管理在循环、呼吸内科病人护理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我院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选择我院循环、呼吸内科2010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我院循环、呼吸内科2012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在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通过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相较于管理前出现了明显下降的情况,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也有所提高。因此,在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作者: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2012年3月采用小骨窗开颅加双侧脑室引流治疗的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病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术式能使脑内及脑室内血肿清楚迅速,脑室引流时间短,颅内感染率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不高。结论小骨窗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双侧脑室外引流并脑室内早期足量注入尿激酶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简廉高效方法。
作者: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了深化高职院校医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我校以专科生“生物化学”改革为背景,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并在教学中进行尝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作者:王东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功能训练器对降低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临床作用。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常规采取胸带固定、吸氧、雾化吸入、吸痰等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肺功能训练器进行肺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住院日缩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功能训练器可以降低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江惠英;李勤娟;王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舌诊能够对病人的体质状况进行基本的判断,在辅助治疗疾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舌诊在中医内科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舌诊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进行深刻的探讨,以期在治疗内科疾病上提高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张远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当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医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体认为是由人们生活方式不健康、人体摄入营养不均衡引起的。如何通过饮食治疗糖尿病,也成为当前业内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探讨了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从碳水化合物、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四方面膳食的合理摄入,探讨了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方法,以期对广大糖尿病患者有所借鉴帮助。
作者:徐连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更加有效的新生儿红臀的预防。方法通过早期干预护理预防新生儿红臀。将临床400例潜在红臀新生儿分成两个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与早期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红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常规护理组200例有20例发生红臀,发病率为10%;200例早期干预护理组200例有5例发生红臀,发病率为2.5%,早期干预护理组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结论通过早期干预护理,有效的预防新生儿红臀的发生及减少红臀的发生率。
作者:李研;邱雪莉;朱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小儿感冒发热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给予尼美舒利分散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小儿退热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平均退热时间、治疗前后平均体温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显著小于对照组(78.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39±0.37)d,显著大于观察组退热时间(1.25±0.16)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显著大于观察组(10.00%)。结论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李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静脉血、末梢血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采血住院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末梢血进行采集,观察组对静脉血进行采集,对比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末梢血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中PLT、MCV、Hct、MVHC、Hb、RBC、WBC等指标均低于静脉血患者,代表静脉血稳定程度明显优于末梢血,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采集静脉血检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具有较小外界环境影响、较小误差、较为准确结果等优势,其检验结果的稳定程度明显优于末梢血,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秦次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器械有很多特点,如输尿管镜、经皮肾镜,鳄嘴取石钳、活检钳、水泵连接管、连接桥、光导纤维、等器械细软且超长,品种多,有的不能高压,有的不宜等离子灭菌,用戊二醛浸泡管腔内又难于冲洗干净,灭菌成了一个难题,随着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不断增加,我院针对泌尿外科器械的特点,特地购置了一台主要供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器械灭菌的过氧乙酸灭菌器。
作者:朱凤琴;童维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于下肢骨科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选择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给予布比卡因麻醉。结果实验组无痛比率高于对照组,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比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科手术中,选择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疼痛率低。
作者:康利;袁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早期心肌梗死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疾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对照组(93.33%>76.67%),P<0.05。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微的不良反应,在减少药剂后均得到缓解并消失。所有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结论硝酸酯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使患者平滑肌的细胞增殖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峰;陈延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现代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传统上的仅限于配合手术等单纯的技术操作,更加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1]由于手术室这一特定的工作地点及护理对象,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在整体护理中更加注意舒适护理,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56例,男性92例,女性64例,年龄6个月至74岁。全麻68例,脊髓麻醉68例,局部浸润麻醉26例。
作者:赵孟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慢性胆囊炎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蒙医治疗,分析疗效。结果本组90例患者经过45日治疗后,痊愈73例,占81%;显效12例,占13%;有效6例,占6%;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可获得1年的随访,无复发或病情加重情况发生。结论采用蒙医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乌云其其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肝硬化大出血患者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例,对照组11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奥曲肽、奥美拉唑与中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显效4例,有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平均血止时间短于对照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大出血止血快、再出血率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付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在流产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在为2009年1月到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4例孕妇在早期行终止妊娠的过程中,将她们平均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的孕妇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进行终止妊娠,对对照组的孕妇采用人工负压吸引术进行终止妊娠,对两组孕妇的流产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并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孕妇进行不同的流产方法比较分析,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在清宫率、流产后感染率以及成功流产率方面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孕妇流产后的疼痛率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孕妇进行终止妊娠的过程中运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发生危险的概率比较低,并且对孕妇子宫的损害小,而且方法较简便,与人工流产相比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在临床上只要合理使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且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柳芳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