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种植支抗钉矫正23与21,22易位

杨雅楠

关键词:易位牙, 微种植支抗钉, 疗效及预后
摘要:对一例23与21,22易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微种植支抗钉治疗易位牙的疗效及预后等.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PBL教学在心肺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应用

    新乡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在教育中注重临床技能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心肺脏检体诊断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从以“讲”为主向改变为以“导”为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了课余时间,提高了自学能力,克服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明显使教学效果提高.

    作者:魏祎;殷闯;李银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变腹水临床治疗病案分析总结

    肝硬变腹水,属中医鼓胀病范畴.目前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疗效已占明显优势,现仅就中药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肝硬变腹水的病因病机:①酒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②情志所伤:情志怫郁,气机失于调畅,以致肝气郁结,久则气滞血瘀.③血吸虫感染:血吸虫感染日久,内伤肝脾,脉络瘀塞,气机不畅,致气、血、水停瘀腹中.④黄疸、积聚等病迁延日久,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虽然其病因常见于以上四方面,但终形成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瘀滞腹中.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作者:李成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析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静脉血管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对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静脉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搜集整理了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一年间收治的进行16层螺旋CT血管影像造影的患者共72例,对于动脉血管造影患者通过上肢静脉注射对比剂,对于静脉血管造影的患者则通过下肢静脉进行对比剂注射,通过三维重建对其血管造影图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经过CT影像研究发现72例患者经过包括头部、颈部和胸部、腹部以及下肢静脉在内的CT血管造影,诊断得出的病情分别有:2例动脉瘤、1例烟雾病以及1例动静脉瘘;1例颈部血管迂曲,1例椎动脉发生变异;2例肺动脉出现栓塞,1例患者主动脉发生变异;1例肠系膜上动脉出现栓塞,1例患者的肾动脉发生栓塞.此外,接受下肢静脉CT血管造影的14例患者其影响均显示下肢静脉呈现浅淡性血栓,其迂曲扩张的侧支循环血管影响可见,且健侧的影响显示良好.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于患者动静脉的血管病变情况的诊疗具有显著清晰准确等优势,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腹腔镜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宫颈癌根治术,总结其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结果 护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宫颈癌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2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均无发生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但是及时做好围手术期的手术配合,可以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质量.

    作者:刘志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囊结石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及治疗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胆囊结石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100例,并进行抗感染,保肝,以及胆囊切除术的治疗,观察其肝功能变化.结果 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功能损害,经过治疗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肝功能损害,主要原因是感染,积极抗感染,保肝及手术切除胆囊是肝功能恢复的主要方法.

    作者:吴厚平;高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我院护患沟通影响因素及对策

    目的 分析我院护患沟通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护理部对2011年至2012年20例护理纠纷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0例中有17例是由于沟通不良引起占85%.结论 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技能,提高沟通技能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切解决的问题,管理者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沟通技巧培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提高护患沟通效果.

    作者:卢进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98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探讨从而寻找更加完善的混合痔疗法.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肛肠科混合痔患者98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不同的是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中药汤剂坐浴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恢复时间以及恢复过程中的疼痛评分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良好,对促进混合痔患者康复痊愈有着极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2例有机磷中毒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血液净化治疗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32例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94.4%,对照组为83.3%,两组治疗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净化治疗有机磷中毒临床疗效好,而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朱慧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影响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影响肝癌(liver cancer,LC)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多因素情况.方法 将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LC术后肝内复发,以及合并有肝外转移和单纯肺转移(Pulmonary metastasis,PM)患者共164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切除组、栓塞化疗组、化疗组和未治疗组4个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C术后复发病理大体上分为局部型、多发型和弥漫型,经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复发时间、复发类型、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复发开始后是否有肝静脉和(或)门静脉癌栓四方面因素对LC术后复发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加强对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的随访,对其局部复发采取手术切除,多发复发采取肝动脉栓塞化疗可有效延长LC术后复发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院前医疗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目的 分析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重要性.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诊的有完整记录的780例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分为两组,携带药品、抢救器械到现场给予系统救治者510为院前组,到医院后才开始治疗者270例为院内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死亡人数,抢救成功率.结果 院内组270例患者中,死亡30例,抢救成功率仅88.9%;而院前组的510例患者由于得到了院前医疗急救资源的及时救助,仅死亡11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7.8%.院前组的死亡人数明显低于院内组,而抢救成功率高于院内组(P<0.01).结论 院前医疗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能降低死亡数,提高抢救急救患者的成功率.

    作者:廖翠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在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对策效果.方法 选取我市某医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共100例,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患者.其中,实验组进行胃镜干预护理措施,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在治疗结束后观患者临床表现并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两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总取出率为100%,对照组的临床表现不佳,护理满意度为76%(38/5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好,且护理满意度为98% (49/5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凤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

    目的 针对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探讨防范对策,以期提升护理品质,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方法 以病患为中心,就各项护理隐患采取相应措施,彻底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大限度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极力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结论 作为护理质量的关键要素,护理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保障.

    作者:李建菊;范娟;刘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

    目的 对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选择于2012年6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由于感染而导致腹泻的婴幼儿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检测对获得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并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属于轮状病毒感染的110例,共占73.3% (110/150),属于茵痢感染的40例,共占26.7% (40/150);调查显示不同性别之间感染轮状病毒与出现茵痢的几率无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在不同年龄段感染轮状病毒与出现茵痢的几率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且主要集中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人群中.结论 造成婴幼儿腹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轮状病毒,细菌侵入也占较高的比例;同时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中,因此临床上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作者:张景莉;王利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有效护理措施,总结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3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的过程和护理方式方法,总结急性脑梗塞的急救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有34例转入ICU,有266例病情稳定转入专科病房治疗.结论 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致伤致残率以及死亡率,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作者:金菲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校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模式的刍议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日益得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认可,面对医学类职业院校的特殊性,2008年两部委联合出台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但对于高职高专的医学类院校在实施上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本课题旨在探讨医学类职业院校如何将服务地方经济和学生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建立起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规范化模式.使医院和学生达到双赢的目的.

    作者:刘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自动止痛泵用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

    目的 对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过程中用自动止痛泵缓解产妇生产时的疼痛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将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的160例需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分别采取不同的止痛方法.实验组采取自动止痛泵缓解产妇生产时的疼痛.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肌肉注射止痛药物.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止痛效果,并对其止痛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自动止痛泵)对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过程中的止痛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肌肉注射止痛药物)的止痛效果,P <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过程中用自动止痛泵缓解疼痛的方法对产妇及胎儿的相对刺激小,止痛效果明显.

    作者:侯凯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梗塞中医证型与血脂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236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及Hcy,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塞中医证型分布是以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阴虚阳亢三型为主,脑梗塞组患者TG、Tch、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患者TG、Tch水平显著高于阴虚阳亢证组,痰瘀互结证Hcy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及阴虚阳亢证.

    作者:窦晨辉;王松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利多卡因宫颈注射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人工流产手术的止痛效果.方法 将80例门诊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镇痛,B组术前不用任何止痛方法.结果 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的出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在手术时间及平均出血量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利多卡因宫颈注射用于人工流产术后镇痛效果较满意,全身反应低,且不增加手术出血量,操作方便,花费低廉,值得基层妇产科门诊推广.

    作者:董燕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内科常见病,常因多种因素尤其是感染因素导致病情加重,重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治疗重点是改善气流受限,恢复可逆部分,纠正低氧血症,消除二氧化碳潴留,现将治疗护理简述如下.1 氧 疗严重COPD患者典型表现为低氧血症.长期的低氧血症使患者活动能力受限,体重下降,精神改变.肺泡低氧引起肺血管收缩,虽使V/Q通气提供血流比值大于或接近正常,但引起肺动脉高压,血管通透性增强.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可使肺动脉压及阻力下降,减少渗出,运动耐量增加.

    作者:张桂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子宫肌瘤手术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妇科子宫肌瘤手术采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麻醉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将我院96例进行子宫肌瘤手术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案,观察组采用复方异丙酚的腰硬联合麻醉方案,对比两种麻醉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HR、SpO2等相关麻醉前后数值.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各项数据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呼吸恢复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作为新一代的阿片类镇痛药在临床针对妇科子宫肌瘤手术的麻醉中较芬太尼具有术后苏醒快、恢复良好,拔管时间短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红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