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敏
中医方剂蕴含了古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的临床体现.准确恰当的方剂名称翻译,有利于读者领悟其内涵,从而更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从中医方剂名称命名方法的角度撂讨中医方剂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传递中医方剂的立意,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
作者:王琳琳;张庆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肠胃清胶囊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习惯性便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肠胃清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麻子仁丸进行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44.0%和92.0%;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25例,无效13例,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4.0%和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肠胃清胶囊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疗效优于麻子仁丸.
作者:刘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全部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连续10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5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结论: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肯定.
作者:程秀丽;史润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收集整理清代角膜炎常用治疗方药34首,借助聚类分析技术,挖掘出11组聚类药物群,初步推断其遣方用药规律为:用药重视标本兼治,主要以清热、疏风、燥湿、泻下、退翳、明目、凉血、活血、化痰、解毒、平肝、清肝为法祛邪治标;以益气、养阴、补血为法扶正固本.
作者:朱晓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苦甘颗粒联合抗生素治疗外感咳嗽的疗效.方法:将73例外感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联合复方甘草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苦甘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周.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8.42%与92.11%;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86%与85.71%;两组比较,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苦甘颗粒联合抗生素治疗外感咳嗽能提高外感咳嗽的治愈率.
作者:焦西安;王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李可(1930-2013),从医50余年,崇尚仲景学说,临床擅长以重剂救治急危重症,如心衰、虚劳、肿瘤等.其代表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在中医界颇具影响.笔者于2011年在一次偶然机会中认识了李可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严芳老师和李洪渊老师,并有幸在李可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协助二位老师整理李可老中医临床经验,现将李可应用附子的代表方剂破格救心汤及严芳老师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如下.
作者:马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2个月强化期,4个月继续期的化疗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化疗的基础上服用中药培土育金汤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完成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6.7%,对照组为3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肺结核病疗效较好.
作者:马駜;马永超;王振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刺五加配方颗粒对运动训练大鼠的抗疲劳作用.方法:将运动筛选后的大鼠分为安静组、运动组、刺五加配方颗粒运动组(刺五加组)3组,除安静组外其余2组均按计划进行6天5级递增跑台运动训练,第7天做力竭运动后对各组大鼠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大鼠持续运动直至力竭后其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较安静组显著升高,肝糖原、肌糖原显著降低;与运动组相比,刺五加组能够明显延长力竭运动时间,阻止运动组力竭引起的血乳酸、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肝糖原、肌糖原显著下降,提示刺五加配方颗粒具有抗疲劳,增强体力,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作者:郝红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疗效及对患者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00例CRF患者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治疗15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相应的血肾功能生化检查及肾脏B超检测.结果:100例中显效55例,有效4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CRF患者治疗后血流明显改善(P<0.05),血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减少(P<0.05),肾小球滤过率升高(P<0.05).结论:CRF患者不同血肌酐水平与肾脏大小有一定先关性,活血化瘀法对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肾血流动力有关.
作者:蔡宏瑜;万强;杨光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高脂饲料喂养幼龄大鼠的进食量和体重的影响.方法:使用高脂饲料饲养大鼠造模,腹腔注射芍药苷注射液治疗,计算各组每周平均体重增加率和平均24 h进食量并绘制变化图.结果:芍药苷治疗组的摄食量和体重增长百分率在实验第5周之后逐渐被抑制,与未用芍药苷干预的高脂饲料喂养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芍药中的有效单体成份芍药苷能显著降低高脂饲料喂养幼龄大鼠摄食量和体重增长百分率.
作者:杜永平;师长宏;李果;薛松妍;谭晓丽;任颖鸽;陈静;张静;张月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电针加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加刺络拔罐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纯刺络拔罐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55.0%和90.0%,对照组为42.5%和87.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刺络拔罐治疗.
作者:刘瑞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及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通过对35例年龄在50 ~80岁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及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目(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钙联合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脂的浓度,还能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程度.
作者:张福英;屈跃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全部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7例,显效33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34%.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确.
作者:浦琼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含麻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文献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梳理合麻黄方剂的麻黄用法,初步推断出麻黄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是麻黄碱,而麻黄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提取麻黄碱.
作者:宋永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调的一种月经病,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1],“淋漓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谓之崩”(《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其发病是由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所引起,属于西医学中的“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叶青主任系山东省知名专家,在治疗崩漏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该病病因为虚、热、瘀,三者可单独抑或互相夹杂,而致冲任损伤,经血失约,子宫藏泻失常,经血非时而下.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颇多,现举验案1如下.
作者:张英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睛明(双)、阳白(双)、四白(双)、瞳子醪(双)、风池(双)等穴位治疗,对照组予局部滴萘敏维滴眼液.疗程均为20天,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6%和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视疲劳优于萘敏维滴眼液治疗.
作者:周世江;张海峰;侯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通过考证槟榔外敷治疗疮疡皮肤病的相关文献,初步理出了槟榔外敷用法的历史脉络,并提出槟榔外敷用法逐步淡出临床的两种可能,即疗效欠佳或是历史文献传承不利而受阻.
作者:王世民;王左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其本质是机体过度释放炎症介质导致炎症反应失控和兔疫功能紊乱,它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前兆,其导致的脓毒症休克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促炎和抗炎,致病和免疫,失衡和代偿等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之中,传统西药的单靶点治疗太过局限,所以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思想,运用网络药理学理论,试图从多靶点、多途径和多环节入手对脓毒症进行综合治疗,尤其中成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1、2],现综述如下.
作者:杜立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以郑钦安“万病一气说”为指导,在整体把握“三焦气化”与“伏邪”致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三焦瘀滞、邪气伏藏”是风湿病发生的病机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该类疾病反复发作、治愈难、预后差的重要原因.结合临床应用对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王英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周围关节对称性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侵袭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1-2].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又称为“历节”、“尫痹”、“骨痹”.笔者回顾了古代医家对瘀与痹证的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近10年的研究成果,对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关系作一概述.
作者:周淑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