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花
目的 探析心理护理在产妇试产失败行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9例试产失败行剖宫产产妇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9例试产失败行剖宫产产妇为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2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试产失败行剖宫产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整体满意度,可在临床护理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粟秋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眼创伤手术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眼创伤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优质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后2组患儿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眼创伤手术患儿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赛泉;冷从玉;杨凡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细查病情、切口护理、饮食指导和心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感染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血清CRP、IL-6、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细查病情、切口护理、饮食指导和心理干预可以减少术后切口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并减轻全身炎症状态,对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作者:梁爱花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安全措施应用于急诊120病房的有效性.方法 将327例急诊120病房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223例)和预见性护理组(104例),观察2组留观时间、治疗效果、不良事件、焦虑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留观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见性护理组治疗效果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将预见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120病房,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留观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伟;王云芳;朱月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在结肠水疗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结肠水疗患者分成对照组62例和试验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结肠水疗,试验组在常规结肠水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试验组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每次进水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每次水疗冲灌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肠道清洁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结肠水疗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可缓解水疗患者焦虑、提高对水疗的耐受程度,从而延长每次进水时间和水疗冲灌时间,明显提高了肠道清洁程度.
作者:郁秀梅;郭芳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PDCA循环法在护理实习生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的60名护理实习生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015年的60名护理实习生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实习生使用PDCA循环法对进行技能培训,为对照组实习生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技能培训,对比2组培训满意度及效果.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的满意度和技能培训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PDCA循环法应用到护理实习生技能培训中,能够使培训工作更加标准及规范,显著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培训合格率及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梅菁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对老年后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心率与血压.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及血压、 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舒适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老年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应激反应.
作者:宋慧竹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进行回顾分析,A组给予常规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2组康复效果,护理前后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相较于A组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效果更高(P<0.05);护理前2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评分相似(P>0.05),护理后B组相较于A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活动障碍和肿胀等临床症状,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方聆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总结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我院130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有3例INR异常患者,其中2例康复,1例死亡.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可大大提高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芳;王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产前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2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分娩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产前心理护理,对2组孕妇心理状态、分娩方式与分娩结局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娩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自然分娩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孕妇围生期给予产前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不良心理,提高顺产率,减少分娩不良事件发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引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0例GDM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干预后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GDM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初产妇自然分娩中应用无保护助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自然分娩初产妇均分为常规助产组与无保护助产组,常规助产组实施常规助产护理,无保护助产组实施无保护助产护理,观察2组会阴侧切率、Ⅱ度裂伤率、出血量、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无保护助产组VAS评分和总出血量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与常规助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第二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保护助产组会阴侧切率、Ⅱ度裂伤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常规助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保护助产护理可有效降低会阴侧切率,控制分娩损伤,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妇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丽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新生儿及婴幼儿期机体系统各个脏器功能的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因而易感染,护理起来必须细心、科学、合理. 纯母乳喂养为生命提供了完美的开端,在营养学、免疫学和心理学方面有重要意义[1],母乳喂养也是产科母婴同室病区永恒的护理主题. 但在临床工作中,产科护士发现由于配方奶多年来已深入人心,新生儿使用奶瓶奶粉现象比比皆是,出现了新生儿混合喂养、过度喂养、乳头错觉、母乳喂养中断甚至是新生儿呛奶窒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远期将出现儿童肥胖、哮喘、过敏性疾病增加等[2].在我院积极落实爱婴医院长效管理中发现,有加奶指征新生儿的加奶一般使用奶杯和小勺喂养的家属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温度、一次喂养量等,从而不能降低奶瓶喂养率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作者:李伶莉;雷小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病情观察、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和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归纳、总结该疾病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 在接受护理治疗干预后,80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67例患者治愈,10例患者病情好转,3例患者死亡;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9.15±7.74)d.结论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防范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疾病治愈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梁澍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综合干预模式对乳腺增生症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2组,对照组35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心理状态的差别.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不确定感评分,面对、回避、屈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不确定感评分以及面对、 回避、 屈服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乳腺增生症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其负性情绪,促进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作者:姚惠珍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玉林市5岁以下儿童体重及身高(身长)生长发育检查状况,为儿童合理营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 对2014年玉林市5岁以下儿童体重及身高(身长)生长发育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体重共检查581016例,体重<中位数-2个标准差23357例,检出率4.02%.5岁以下儿童身高(长)共检查581016例,儿童身高(长)<中位数-2个标准差的矮小儿童检出26662例,检出率为4.59%.结论定期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常规体重身高(身长)检测是发现营养不良和矮小儿童的简易方法,可为早期干预提供有效依据,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杨雪;李梅;聂梅;黄瑜;黄雅婷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对高热惊厥患儿家属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儿科2013年6月—2016年1月诊治高热惊厥患儿84例,随机分常规教育组及阶段性教育组各42例,常规教育组进行高热惊厥常规护理及随机性健康教育,阶段性教育组在常规教育组的基础上进行下列阶段性健康教育:惊厥急救阶段、惊厥控制阶段、出院阶段.结果 阶段性教育组高热惊厥知识评分(93.25±3.35)分、 护理满意率97.62%,高于常规教育组的(78.25±10.24)分、83.33%(P<0.05);住院时间(4.22±1.09)d,低于常规教育组的(6.01±1.24)d(P<0.05);随访8个月~2年,平均(16.34±4.22)个月,阶段性教育组复发率4.76%,少于常规教育组的19.04%(P<0.05).结论 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应及时进行急救,并且在护理过程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其康复速度.
作者:薛建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对某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干预措施前后指标的变化,探讨该院抗菌药物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方法 对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并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作图分析.结果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整体呈下降趋势,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并且优于国家监测网和省监测网的数据.结论 该二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模式有效并有可持续性.
作者:刘洁;王超花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留置针堵管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留置针置管患者3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观察组根据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工作流程,确定主题,组建团队,绘制流程图,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及失效结果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找出失效模式与相关原因,进行流程管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冲管无效、封管无效、夹管不当、健康教育不到位4个失效模式的RPN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针堵管率为1.88%,低于对照组的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前瞻性地对留置针维护流程进行分析改进,有助于降低导管堵塞风险,提高静脉输液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建红;陶美霞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影响.方法 将133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需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分为PICC组68例和留置针组65例,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置管并发症方面,PIC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针组,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PICC置管输液对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安全可靠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针.PICC置管不仅能够方便、 快速地完成临床用药;同时还可以减少护士工作量,降低护士劳动强度,使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用于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患者又有更多时间进行康复训练,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红;卢青英 刊期: 201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