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脑回畸形1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于联芳

关键词:无脑回畸形, 报告, 中神经元, 胎儿先天性畸形, 障碍性疾病, 诊断和治疗, 现报道如下, 先天性疾病, 神经母细胞, 巨脑回畸形, 妊娠早期, 临床资料, 灰质异位, 大脑皮质, 超声检查, 小脑回, 胚胎期, 脑畸形, 畸形儿, 表面层
摘要:胚胎期移行的神经母细胞受损引起的神经元移行异常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包括多小脑回畸形、无脑回畸形、分裂脑畸形、巨脑回畸形以及灰质异位等[1]。脑部先天性疾病中神经元移行异常并不多见,由其引起的先天性畸形病例较少,常造成诊断和治疗的不及时。研究发现,妊娠早期和中期全面而仔细的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此类疾病,并避免由其所致的畸形儿出生[2]。无脑回畸形是神经元移行障碍性疾病中严重的一种,其由于形成大脑皮质表面层的神经元移行时出现障碍,不能通过深层的神经元[3]。本研究对近期我院收治的1例无脑回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硬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硬的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为骨折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硬的患者纳入研究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B组)40例,观察组(A组)38例,B组采用西药镇痛抗粘连治疗,A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关节弯曲大角度时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的情况;比较2组综合疗效的差异,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改善,但A组患者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P<0.05);A组综合疗效更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硬疗效显著,可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有较大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赵永平;刘鹏;李洪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剖宫产术留置导尿时机选择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剖宫产孕妇留置导尿管的佳时机。方法选择行剖宫产孕妇500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0例。对照组孕妇在病房送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在病床进行留置导尿,试验组孕妇在手术室施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由巡回护士在麻醉药显效期间进行留置导尿。比较2组孕妇导尿前后紧张、疼痛不适及对留置导尿操作满意情况。结果2组孕妇留置导尿时紧张、疼痛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留置导尿操作满意度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孕妇在手术室施行麻醉起效后行导尿术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作者:林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非洲输入性疟疾病例合并血小板减少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治疗的普通疟疾患者中合并血小板减少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广西上林县外出非洲加纳等地务工返乡人员住院治疗的普通疟疾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全年在外出非洲务工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1052例,并以恶性疟为主,6月~7月两个月的疟疾病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2.43%(762/1052),在国内实属罕见。住院治疗488例,其中有175例疟疾病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占总住院病例数的35.86%(175/488),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病例中均有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出现,血小板值低的病例为9×109/L(正常值100×109~300×109/L)。经有效抗疟药物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数在3 d~6 d恢复至正常值。结论对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疟疾病例原则上应以采用高效、速效、低毒的青蒿琥酯药物尽快消除血内疟原虫为主,患者血小板数会逐渐恢复至正常值。

    作者:卢愈新;覃宇城;周建钧;马安翔;温勇康;黄亚铭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

    目的:探讨给予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相应的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经我院诊断为锁骨骨折并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总结并讨论其临床效果。结果在钢板内固定术结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的共同作用下,55例锁骨骨折的患者中54例患者康复良好,1例患者恢复状况一般。结论给予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效果显著。

    作者:晋军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措施与体会。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50例经皮椎间孔镜切除椎间盘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效果,观察患者的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腰腿痛症状均减轻,住院时间缩短为7 d~10 d,住院费用降低,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人性化的疼痛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及个体化的功能锻炼,对患者手术成功及早日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魏秦;雷岳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循证护理在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给予观察组患者循证护理方式,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量以及产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具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淑蓉;崔爱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经脐切口与脐周切口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经脐切口与脐周切口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8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经脐切口入路,试验组患者经脐周切口入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平均VAS评分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平均伤口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脐切口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切口满意度。

    作者:黄箕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坚定实物标本教学+考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地位

    系统解剖学是从大体形态上解决“人是什么?”这一医学核心问题,针对理论的理解和巩固,验证性实物教学是有效的“授业、解惑”途径。因而,对于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也不能用单纯的理论考试来完全替代直观的实物标本考试,而应是把后者作为督促医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从而杜绝“高分低能”所带来的后续种种弊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马军;夏春波;周思;李鸿文;邵晓云;赵晓平;彭云滔;王俊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病毒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9例)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研究组(4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进行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发热、呕吐、腹泻缓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疗效确切,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作者:蒋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脑血栓形成患者56例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血栓形成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Barthel指数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潘会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探讨蝴蝶效应下ICU新护士的培训方式

    目的:探讨ICU新护士的佳培训方式。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40名ICU新护士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与床边操作培训;试验组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理论授课与床边操作培训还采用网络自学、疾病案例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培训。对2组新护士从理论成绩、应急能力、独立当班时间、护理缺陷发生例数四个维度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新护士在培训后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新护士的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授课还应结合新型培训方式。

    作者:吴碧瑜;陈兰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增强CT及增强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增强CT以及增强MRI诊断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50例疑诊为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进行增强CT与增强MRI诊断的情况。结果50例患者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以及病理活检证实,发现病灶共102个,大部分是1.0 cm~3.0 cm;其中增强CT病灶检出率为93.14%,定性准确率为92.16%;增强MRI病灶检出率为94.11%,定性准确率为93.14%;两者比较,增强MRI高于增强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与增强MRI对肝脏良恶性病灶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增强CT与增强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均定性准确率较高、毒副作用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凯月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前置胎盘类型与妊娠结局关系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前置胎盘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对81例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种类型置胎盘发生产前出血、胎盘粘连/植入、产后出血的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前置胎盘早产率59.3%,明显高于部分型(26.3%)和边缘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和部分型患者前置胎盘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前置胎盘发生1例死产,其他2组未发生围生儿死亡情况。结论前置胎盘类型与临床相关情况、妊娠结局关系密切,应根据不同类型及其风险,做好充分而科学的产科处置,以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杨丽琼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无脑回畸形1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胚胎期移行的神经母细胞受损引起的神经元移行异常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包括多小脑回畸形、无脑回畸形、分裂脑畸形、巨脑回畸形以及灰质异位等[1]。脑部先天性疾病中神经元移行异常并不多见,由其引起的先天性畸形病例较少,常造成诊断和治疗的不及时。研究发现,妊娠早期和中期全面而仔细的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此类疾病,并避免由其所致的畸形儿出生[2]。无脑回畸形是神经元移行障碍性疾病中严重的一种,其由于形成大脑皮质表面层的神经元移行时出现障碍,不能通过深层的神经元[3]。本研究对近期我院收治的1例无脑回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联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基层医院合同制护士离职情况分析及应对举措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合同制护士的离职原因及应对举措。方法调查某基层二级医院自2010年—2015年7月5年多来合同制护士离职情况,分析其离职原因。结果合同制护士具有年龄层次低、入职时间短、未来发展不确定等自身特点,在工作压力大、与正式编制护士存在管理差别及待遇差别等外在条件的激发下,容易造成合同制护士离职现象频繁发生。结论制定择优选拔合同制护士转正式编制的政策,提高合同制护士薪金福利待遇,以及人性化管理等应对措施,对降低合同制护士离职率、稳定护理队伍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腹腔镜在妇产科急腹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在妇产科急腹症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急诊收治的26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均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在妇科急腹症抢救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积极推广应用。

    作者:贾翠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n=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子宫腺肌瘤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观察及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的痛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金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切复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44例)及切复内固定术治疗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并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复内固定术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临床效果更明显,且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作者:李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固定处理,观察组接受双支持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2组手术情况、术后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手术用时、应用止血带时间以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略长,屈伸活动度以及HSS评分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关节间隙变窄、对线丢失、膝关节不稳以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案中,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效果满意,影像学与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运广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尿胆原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再探讨

    目的:探讨尿胆原定性检测临床意义的新观点。方法通过调查一段时间内尿胆原定性检测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以及尿胆原肠肝循环的特点,综合评价尿胆原检测的价值。结果尿胆原检测的阳性率为3.73%,住院患者的阳性率约是门诊或健康体检者的5倍。结论建议尿胆原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健康人宜为阴性,阴性也可见于回肠末端以上部位肠梗阻,包括完全阻塞性黄疸的患者;阳性常见于溶血性疾患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也可见于回肠末端以下部位肠道梗阻的患者。

    作者:路卯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