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翠萍
感染是新生儿死亡常见病因,保守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60万例新生儿死于感染[1]。新生儿脐部感染是新生儿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达21.7%,其中约有8%~9%为重度感染。脐部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因,约占66%~87%[2]。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主要联系纽带,新生儿出生后,脐带需被结扎,但脐部仍处于一段时间开放状态,为病原菌入侵定植创造了条件,若处置不当,可引起感染。新生儿感染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做好脐部护理一直是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本文就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熊金月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固定处理,观察组接受双支持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2组手术情况、术后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手术用时、应用止血带时间以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略长,屈伸活动度以及HSS评分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关节间隙变窄、对线丢失、膝关节不稳以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案中,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效果满意,影像学与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运广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子宫瘢痕妊娠的手术护理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随机选取68例子宫瘢痕妊娠者,在患者自愿情况下,根据门诊就诊顺序,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系统性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2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阴道平均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有效及系统的护理措施是提高子宫瘢痕妊娠手术效果、改善护理满意度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黄柳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切复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44例)及切复内固定术治疗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并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复内固定术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临床效果更明显,且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作者:李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绞窄性肠梗阻术后恢复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3年6月因绞窄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8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生长抑素)40例和对照组(未使用生长抑素)42例,对2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装置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装置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在绞窄性肠梗阻术后恢复期并发症预防治疗中有显著效果。
作者:李剑钢;李映辉;郭宝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胚胎期移行的神经母细胞受损引起的神经元移行异常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包括多小脑回畸形、无脑回畸形、分裂脑畸形、巨脑回畸形以及灰质异位等[1]。脑部先天性疾病中神经元移行异常并不多见,由其引起的先天性畸形病例较少,常造成诊断和治疗的不及时。研究发现,妊娠早期和中期全面而仔细的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此类疾病,并避免由其所致的畸形儿出生[2]。无脑回畸形是神经元移行障碍性疾病中严重的一种,其由于形成大脑皮质表面层的神经元移行时出现障碍,不能通过深层的神经元[3]。本研究对近期我院收治的1例无脑回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联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对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情况予以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60例,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自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未暴露喉返神经,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暴露喉返神经。对比分析2组患者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并探究发生损伤的原因,从而制定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时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率为1.2%,对照组为11.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避免甲状腺手术中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情况,做好喉返神经的暴露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要做到细心操作,确保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邓军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n=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子宫腺肌瘤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观察及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的痛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金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采用微波治疗的宫颈糜烂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传统组(48例,行常规护理)和干预组(48例,行优质护理),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满意度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青青;章桂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方案开展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7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再手术率等与对照组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病死率与再手术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杨书周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PFNA组和对照组, PFNA组行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FNA组术中失血量、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DHS内固定术,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预后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永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脐切口与脐周切口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8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经脐切口入路,试验组患者经脐周切口入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平均VAS评分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平均伤口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脐切口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切口满意度。
作者:黄箕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前置胎盘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对81例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种类型置胎盘发生产前出血、胎盘粘连/植入、产后出血的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前置胎盘早产率59.3%,明显高于部分型(26.3%)和边缘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和部分型患者前置胎盘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前置胎盘发生1例死产,其他2组未发生围生儿死亡情况。结论前置胎盘类型与临床相关情况、妊娠结局关系密切,应根据不同类型及其风险,做好充分而科学的产科处置,以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杨丽琼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APN连续性排班模式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350例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产妇175例,接受APN连续性排班模式护理;对照组产妇175例,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43%,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的8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N连续性排班模式在妇产科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良好,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作者:孟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住院治疗的普通疟疾患者中合并血小板减少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广西上林县外出非洲加纳等地务工返乡人员住院治疗的普通疟疾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全年在外出非洲务工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1052例,并以恶性疟为主,6月~7月两个月的疟疾病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2.43%(762/1052),在国内实属罕见。住院治疗488例,其中有175例疟疾病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占总住院病例数的35.86%(175/488),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病例中均有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出现,血小板值低的病例为9×109/L(正常值100×109~300×109/L)。经有效抗疟药物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数在3 d~6 d恢复至正常值。结论对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疟疾病例原则上应以采用高效、速效、低毒的青蒿琥酯药物尽快消除血内疟原虫为主,患者血小板数会逐渐恢复至正常值。
作者:卢愈新;覃宇城;周建钧;马安翔;温勇康;黄亚铭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硫酸氢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而研究组则在此治疗基础上加以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选取硫酸氢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宗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为临床常见危重疾病,中医无本病名,结合临床所表现的腰酸肢乏、口中秽味、五心烦燥、恶心呕吐、厥热胜复等症状,多数中医学家认为其属于古典文献中的“虚劳”“肾风”“水肿”“癃闭”“关格”“溺毒”等病证范畴。CRF起病隐匿,病患发现时多已是终末期,西医药物透析副反应大,肾脏移植术价格昂贵且资源有限。因此,中医作为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推迟尿毒症发生的治疗手段,仍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病因病机、内治及外治三个方面,就近年来不同医家的中医治疗见解进行概述。
作者:蒙裕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危险的高病死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势。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经食管超声(TEE)等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诊断,加之动脉腔内隔绝术方法、器械的不断改进,早期施行内科介入治疗,或与外科手术结合,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作者:廖家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系统解剖学是从大体形态上解决“人是什么?”这一医学核心问题,针对理论的理解和巩固,验证性实物教学是有效的“授业、解惑”途径。因而,对于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也不能用单纯的理论考试来完全替代直观的实物标本考试,而应是把后者作为督促医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从而杜绝“高分低能”所带来的后续种种弊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马军;夏春波;周思;李鸿文;邵晓云;赵晓平;彭云滔;王俊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失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76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分别采取早期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对比2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偏瘫失语护理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是可行的方法,适合普及应用。
作者:吴林娟;吴丽平;王彩秀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