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瘢痕妊娠的手术护理措施分析

黄柳霞

关键词:子宫瘢痕妊娠, 手术, 护理, 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瘢痕妊娠的手术护理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随机选取68例子宫瘢痕妊娠者,在患者自愿情况下,根据门诊就诊顺序,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系统性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2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阴道平均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有效及系统的护理措施是提高子宫瘢痕妊娠手术效果、改善护理满意度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多排螺旋CT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015年收治的早期周围型小肺癌并具有完整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的患者共126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中,病灶大小以8 mm~15 mm为主并集中在右肺上,病灶内部主要以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和密度不均匀呈小颗粒堆积状为主;增强CT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的有34例,病灶不均匀强化的有92例。结论多排螺旋CT技术在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和鉴别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

    作者:范德鸿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肿瘤的筛查探究

    目的:分析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在临床筛查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宫颈癌筛查的135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35例研究对象的子宫颈组织,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进行筛查,并与阴道镜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共筛查出9例宫颈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患者,16例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患者,3例鳞状细胞癌患者和67例炎性改变(临床意义不明确)患者。阴道镜活检结果显示宫颈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患者10例,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患者共17例,鳞状细胞癌患者共3例,炎性改变患者共68例。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筛查结果与阴道镜活检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用于临床肿瘤筛查准确性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疾病的误诊率,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田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实施压疮管理流程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压疮管理流程的实施效果。方法60例瘫痪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压疮管理流程程序护理,对照组进行普通常规护理。出院时对每位患者进行皮肤状况评估。结果试验组发生压疮人数为2例,对照组发生压疮人数为10例,试验组压疮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制定压疮管理流程,可以有效帮助护理人员评估、护理截瘫患者,达到压疮审核、监控、管理一体化,有效减少压疮发生率。

    作者:宋志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脑血栓形成患者56例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血栓形成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Barthel指数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潘会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分析硫酸氢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而研究组则在此治疗基础上加以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选取硫酸氢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宗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探讨蝴蝶效应下ICU新护士的培训方式

    目的:探讨ICU新护士的佳培训方式。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40名ICU新护士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与床边操作培训;试验组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理论授课与床边操作培训还采用网络自学、疾病案例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培训。对2组新护士从理论成绩、应急能力、独立当班时间、护理缺陷发生例数四个维度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新护士在培训后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新护士的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授课还应结合新型培训方式。

    作者:吴碧瑜;陈兰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甲状腺手术中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分析

    目的:对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情况予以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60例,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自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未暴露喉返神经,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暴露喉返神经。对比分析2组患者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并探究发生损伤的原因,从而制定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时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率为1.2%,对照组为11.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避免甲状腺手术中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情况,做好喉返神经的暴露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要做到细心操作,确保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邓军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优质护理在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采用微波治疗的宫颈糜烂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传统组(48例,行常规护理)和干预组(48例,行优质护理),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满意度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青青;章桂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n=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子宫腺肌瘤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观察及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的痛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金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站2012年-2014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探讨有效的无偿献血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经输血传播,提高用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站2012年—2014年无偿献血者125620份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结果3年间不合格血液标本3921份(3.13%),造成血液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ALT偏高,3年间因其偏高报废血液1653份(1.32%),HBsAg、抗-HCV、抗-HIV、抗-TP 各占575份(0.46%)、665份(0.53%)、224份(0.18%)、804份(0.64%)。结论要确保临床用血液的质和量,须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对无偿献血者做好献血前健康征询,能够合理利用和保障血源,严格执行筛查工作,从而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作者:张琴;朱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小儿弥散性轴索损伤合并脑挫裂伤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对合并出现脑挫裂伤现象的弥散性轴索损伤患儿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合并出现脑挫裂伤现象的弥散性轴索损伤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疾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对合并出现脑挫裂伤现象的弥散性轴索损伤患儿在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柯艺灵;林雅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剖宫产术留置导尿时机选择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剖宫产孕妇留置导尿管的佳时机。方法选择行剖宫产孕妇500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0例。对照组孕妇在病房送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在病床进行留置导尿,试验组孕妇在手术室施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由巡回护士在麻醉药显效期间进行留置导尿。比较2组孕妇导尿前后紧张、疼痛不适及对留置导尿操作满意情况。结果2组孕妇留置导尿时紧张、疼痛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留置导尿操作满意度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孕妇在手术室施行麻醉起效后行导尿术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作者:林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慢性感染性创面93例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93例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创面处分离的135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93例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35株,包括革兰阳性菌(G+)64株,占47.41%,革兰阴性菌(G-)55株,占40.74%,真菌16株,占11.85%。 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而对奎奴普汀、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霉素较为敏感;G-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为主,肠杆菌属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及美罗培南较为敏感。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病原菌G+菌和G-菌感染比例相近,但耐药形势严峻,多重耐药性明显。

    作者:李溥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例出现恶心、腹部不适;对照组2例出现恶心、腹胀,其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培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病毒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9例)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研究组(4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进行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发热、呕吐、腹泻缓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疗效确切,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作者:蒋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小儿“弄舌”的中医辨证论治

    “弄舌”是指患者将舌头频频伸出口外,又立即收回,上下左右伸缩不停,状如舌舐。临床上多以症状名之,而少以病证论之,多见于小儿及年老者,而以1岁~3岁小儿多见[1]。西医对本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医籍多称本病为“吐舌”、“舒舌”,《医宗金鉴》《辨舌指南》中把舌头伸出口外而又舒缓回收称为“吐舌”,舌头微微露出口外而随即快速收回者称为“弄舌”。临床上两种病的病因病机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都应该属于“弄舌”的范畴,临证分型多见于心脾积热、脾肾虚热和痫证。从近年来的报道来看,老年患者多以针、药医之[2],小儿则多以推拿治之[3]。本文欲对小儿“弄舌”之证候、辨证、治法、方药、推拿等进行分型论治,以期有益临床,提高疗效。

    作者:张红卫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失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76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分别采取早期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对比2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偏瘫失语护理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是可行的方法,适合普及应用。

    作者:吴林娟;吴丽平;王彩秀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不同年龄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脂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查体者血脂情况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135例脑梗死患者及同期健康查体者142例,并将每组分成不同年龄段,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在年龄小于50岁主要表现为TG、LDL-C、VLDL-C增高。在50岁~70岁时主要表现TG、LP(a)、LDL-C升高,在年龄大于70岁时主要表现为LP(a)升高。年龄小于70岁时表现为HDL-C、ApoA1、ApoA1/B低于对照组,大于70岁时主要为ApoA1、ApoA1/B低于对照组。结论年龄小于70岁的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主要以TG、LDL-C升高为主,在年龄大于70岁时主要表现为LP(a)升高。

    作者:王印伟;刘学威;李小娥;李玉亭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感染是新生儿死亡常见病因,保守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60万例新生儿死于感染[1]。新生儿脐部感染是新生儿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达21.7%,其中约有8%~9%为重度感染。脐部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因,约占66%~87%[2]。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主要联系纽带,新生儿出生后,脐带需被结扎,但脐部仍处于一段时间开放状态,为病原菌入侵定植创造了条件,若处置不当,可引起感染。新生儿感染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做好脐部护理一直是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本文就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熊金月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硬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硬的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为骨折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硬的患者纳入研究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B组)40例,观察组(A组)38例,B组采用西药镇痛抗粘连治疗,A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关节弯曲大角度时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的情况;比较2组综合疗效的差异,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改善,但A组患者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P<0.05);A组综合疗效更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硬疗效显著,可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有较大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赵永平;刘鹏;李洪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