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
目的:探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病毒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9例)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研究组(4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进行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发热、呕吐、腹泻缓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疗效确切,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作者:蒋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弄舌”是指患者将舌头频频伸出口外,又立即收回,上下左右伸缩不停,状如舌舐。临床上多以症状名之,而少以病证论之,多见于小儿及年老者,而以1岁~3岁小儿多见[1]。西医对本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医籍多称本病为“吐舌”、“舒舌”,《医宗金鉴》《辨舌指南》中把舌头伸出口外而又舒缓回收称为“吐舌”,舌头微微露出口外而随即快速收回者称为“弄舌”。临床上两种病的病因病机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都应该属于“弄舌”的范畴,临证分型多见于心脾积热、脾肾虚热和痫证。从近年来的报道来看,老年患者多以针、药医之[2],小儿则多以推拿治之[3]。本文欲对小儿“弄舌”之证候、辨证、治法、方药、推拿等进行分型论治,以期有益临床,提高疗效。
作者:张红卫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给予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相应的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经我院诊断为锁骨骨折并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总结并讨论其临床效果。结果在钢板内固定术结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的共同作用下,55例锁骨骨折的患者中54例患者康复良好,1例患者恢复状况一般。结论给予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效果显著。
作者:晋军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危险的高病死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势。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经食管超声(TEE)等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诊断,加之动脉腔内隔绝术方法、器械的不断改进,早期施行内科介入治疗,或与外科手术结合,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作者:廖家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率变化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7%,81.8%,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段士攀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绞窄性肠梗阻术后恢复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3年6月因绞窄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8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生长抑素)40例和对照组(未使用生长抑素)42例,对2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装置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装置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在绞窄性肠梗阻术后恢复期并发症预防治疗中有显著效果。
作者:李剑钢;李映辉;郭宝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硫酸氢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而研究组则在此治疗基础上加以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选取硫酸氢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宗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降栓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均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的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以降栓酶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50例患者中,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率为64%,治愈率为50%;观察组50例患者中,痊愈34例,显效10例,有效率为88%,治愈率为68%,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8.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4.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降栓酶结合治疗脑血栓,不仅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优于单一的奥扎格雷钠治疗,而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李金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消癥丸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消癥丸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方式。对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5%,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经消癥丸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获得更为理想的血液流变指标改善效果,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牛青凤;费彩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胚胎期移行的神经母细胞受损引起的神经元移行异常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包括多小脑回畸形、无脑回畸形、分裂脑畸形、巨脑回畸形以及灰质异位等[1]。脑部先天性疾病中神经元移行异常并不多见,由其引起的先天性畸形病例较少,常造成诊断和治疗的不及时。研究发现,妊娠早期和中期全面而仔细的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此类疾病,并避免由其所致的畸形儿出生[2]。无脑回畸形是神经元移行障碍性疾病中严重的一种,其由于形成大脑皮质表面层的神经元移行时出现障碍,不能通过深层的神经元[3]。本研究对近期我院收治的1例无脑回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联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究三种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中抽取72例,按照所用术式的不同将其分别编入研究A组(开窗取胚术)、研究B组(离子刀切除术)和研究C组(套扎切除术)中,各24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前出血量、盆腔手术治疗史、手术用时、住院总时间、术后体温情况及手术出血量等临床指标,总结三种术式的实施方法及优劣势。结果研究B组中有盆腔手术治疗史的病例数要多于研究C组、研究A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B组的术前出血量要高于其余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A组的手术时长、住院天数要长于其余2组,术中出血量要高于其余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的平均体温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异位妊娠,采取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但在选择具体术式时,要以患者的病史、年龄、体征以及经济能力为基础,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充分发挥手术疗效,减轻患者的负担。
作者:任梅;杨海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方案开展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7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再手术率等与对照组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病死率与再手术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杨书周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PFNA组和对照组, PFNA组行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FNA组术中失血量、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DHS内固定术,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预后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永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为临床常见危重疾病,中医无本病名,结合临床所表现的腰酸肢乏、口中秽味、五心烦燥、恶心呕吐、厥热胜复等症状,多数中医学家认为其属于古典文献中的“虚劳”“肾风”“水肿”“癃闭”“关格”“溺毒”等病证范畴。CRF起病隐匿,病患发现时多已是终末期,西医药物透析副反应大,肾脏移植术价格昂贵且资源有限。因此,中医作为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推迟尿毒症发生的治疗手段,仍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病因病机、内治及外治三个方面,就近年来不同医家的中医治疗见解进行概述。
作者:蒙裕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感染是新生儿死亡常见病因,保守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60万例新生儿死于感染[1]。新生儿脐部感染是新生儿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达21.7%,其中约有8%~9%为重度感染。脐部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因,约占66%~87%[2]。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主要联系纽带,新生儿出生后,脐带需被结扎,但脐部仍处于一段时间开放状态,为病原菌入侵定植创造了条件,若处置不当,可引起感染。新生儿感染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做好脐部护理一直是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本文就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熊金月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APN连续性排班模式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350例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产妇175例,接受APN连续性排班模式护理;对照组产妇175例,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43%,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的8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N连续性排班模式在妇产科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良好,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作者:孟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对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情况予以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60例,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自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未暴露喉返神经,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暴露喉返神经。对比分析2组患者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并探究发生损伤的原因,从而制定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时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率为1.2%,对照组为11.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避免甲状腺手术中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情况,做好喉返神经的暴露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要做到细心操作,确保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邓军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ICU新护士的佳培训方式。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40名ICU新护士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与床边操作培训;试验组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理论授课与床边操作培训还采用网络自学、疾病案例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培训。对2组新护士从理论成绩、应急能力、独立当班时间、护理缺陷发生例数四个维度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新护士在培训后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新护士的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授课还应结合新型培训方式。
作者:吴碧瑜;陈兰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n=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子宫腺肌瘤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观察及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的痛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金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住院治疗的普通疟疾患者中合并血小板减少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广西上林县外出非洲加纳等地务工返乡人员住院治疗的普通疟疾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全年在外出非洲务工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1052例,并以恶性疟为主,6月~7月两个月的疟疾病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2.43%(762/1052),在国内实属罕见。住院治疗488例,其中有175例疟疾病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占总住院病例数的35.86%(175/488),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病例中均有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出现,血小板值低的病例为9×109/L(正常值100×109~300×109/L)。经有效抗疟药物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数在3 d~6 d恢复至正常值。结论对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疟疾病例原则上应以采用高效、速效、低毒的青蒿琥酯药物尽快消除血内疟原虫为主,患者血小板数会逐渐恢复至正常值。
作者:卢愈新;覃宇城;周建钧;马安翔;温勇康;黄亚铭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