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蒋晓丽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腹泻, 喜炎平, 双歧杆菌, 利巴韦林
摘要:目的:探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病毒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9例)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研究组(4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进行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发热、呕吐、腹泻缓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疗效确切,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瘢痕妊娠的手术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瘢痕妊娠的手术护理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随机选取68例子宫瘢痕妊娠者,在患者自愿情况下,根据门诊就诊顺序,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系统性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2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阴道平均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有效及系统的护理措施是提高子宫瘢痕妊娠手术效果、改善护理满意度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黄柳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小儿弥散性轴索损伤合并脑挫裂伤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对合并出现脑挫裂伤现象的弥散性轴索损伤患儿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合并出现脑挫裂伤现象的弥散性轴索损伤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疾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对合并出现脑挫裂伤现象的弥散性轴索损伤患儿在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柯艺灵;林雅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主动脉夹层诊治进展及预后探讨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危险的高病死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势。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经食管超声(TEE)等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诊断,加之动脉腔内隔绝术方法、器械的不断改进,早期施行内科介入治疗,或与外科手术结合,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作者:廖家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增强CT及增强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增强CT以及增强MRI诊断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50例疑诊为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进行增强CT与增强MRI诊断的情况。结果50例患者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以及病理活检证实,发现病灶共102个,大部分是1.0 cm~3.0 cm;其中增强CT病灶检出率为93.14%,定性准确率为92.16%;增强MRI病灶检出率为94.11%,定性准确率为93.14%;两者比较,增强MRI高于增强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与增强MRI对肝脏良恶性病灶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增强CT与增强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均定性准确率较高、毒副作用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凯月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探讨蝴蝶效应下ICU新护士的培训方式

    目的:探讨ICU新护士的佳培训方式。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40名ICU新护士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与床边操作培训;试验组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理论授课与床边操作培训还采用网络自学、疾病案例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培训。对2组新护士从理论成绩、应急能力、独立当班时间、护理缺陷发生例数四个维度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新护士在培训后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新护士的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授课还应结合新型培训方式。

    作者:吴碧瑜;陈兰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脑血栓形成患者56例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血栓形成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Barthel指数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潘会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PFNA组和对照组, PFNA组行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FNA组术中失血量、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DHS内固定术,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预后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永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2012年-2014年大同市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2年—2014大同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以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结果2012年—2014大同市手足口病发病数为115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97/10万。地区分布:大同市11个区县除左云县外均有手足口病例报告,其中以城区发病率高;季节分布: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呈现两个高峰,大的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8月,较小的高峰在10月左右;年龄分布:以1岁~4岁儿童发病率高;性别分布:男690例,占59.9%,女462例,占40.1%,男女比例为1.49∶1;职业分布: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1%。3年间共检测到EV71特异性片段207份,CoxAl6特异性片段338份,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45份。结论2012年—2014年大同市手足口病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发病高峰集中在6月~8月和10月左右,以l岁~4岁儿童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优势病原体以CoxAl6为主。

    作者:郭卫华;张永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固定处理,观察组接受双支持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2组手术情况、术后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手术用时、应用止血带时间以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略长,屈伸活动度以及HSS评分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关节间隙变窄、对线丢失、膝关节不稳以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案中,外侧锁定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效果满意,影像学与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运广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基层医院合同制护士离职情况分析及应对举措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合同制护士的离职原因及应对举措。方法调查某基层二级医院自2010年—2015年7月5年多来合同制护士离职情况,分析其离职原因。结果合同制护士具有年龄层次低、入职时间短、未来发展不确定等自身特点,在工作压力大、与正式编制护士存在管理差别及待遇差别等外在条件的激发下,容易造成合同制护士离职现象频繁发生。结论制定择优选拔合同制护士转正式编制的政策,提高合同制护士薪金福利待遇,以及人性化管理等应对措施,对降低合同制护士离职率、稳定护理队伍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优质护理在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采用微波治疗的宫颈糜烂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传统组(48例,行常规护理)和干预组(48例,行优质护理),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满意度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糜烂患者微波治疗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青青;章桂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方案开展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7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再手术率等与对照组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病死率与再手术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杨书周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小儿“弄舌”的中医辨证论治

    “弄舌”是指患者将舌头频频伸出口外,又立即收回,上下左右伸缩不停,状如舌舐。临床上多以症状名之,而少以病证论之,多见于小儿及年老者,而以1岁~3岁小儿多见[1]。西医对本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医籍多称本病为“吐舌”、“舒舌”,《医宗金鉴》《辨舌指南》中把舌头伸出口外而又舒缓回收称为“吐舌”,舌头微微露出口外而随即快速收回者称为“弄舌”。临床上两种病的病因病机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都应该属于“弄舌”的范畴,临证分型多见于心脾积热、脾肾虚热和痫证。从近年来的报道来看,老年患者多以针、药医之[2],小儿则多以推拿治之[3]。本文欲对小儿“弄舌”之证候、辨证、治法、方药、推拿等进行分型论治,以期有益临床,提高疗效。

    作者:张红卫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奥扎格雷钠联合降栓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降栓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均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的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以降栓酶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50例患者中,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率为64%,治愈率为50%;观察组50例患者中,痊愈34例,显效10例,有效率为88%,治愈率为68%,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8.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4.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降栓酶结合治疗脑血栓,不仅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优于单一的奥扎格雷钠治疗,而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李金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肿瘤的筛查探究

    目的:分析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在临床筛查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宫颈癌筛查的135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35例研究对象的子宫颈组织,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进行筛查,并与阴道镜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共筛查出9例宫颈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患者,16例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患者,3例鳞状细胞癌患者和67例炎性改变(临床意义不明确)患者。阴道镜活检结果显示宫颈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患者10例,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患者共17例,鳞状细胞癌患者共3例,炎性改变患者共68例。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筛查结果与阴道镜活检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用于临床肿瘤筛查准确性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疾病的误诊率,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田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坚定实物标本教学+考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地位

    系统解剖学是从大体形态上解决“人是什么?”这一医学核心问题,针对理论的理解和巩固,验证性实物教学是有效的“授业、解惑”途径。因而,对于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也不能用单纯的理论考试来完全替代直观的实物标本考试,而应是把后者作为督促医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从而杜绝“高分低能”所带来的后续种种弊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马军;夏春波;周思;李鸿文;邵晓云;赵晓平;彭云滔;王俊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经脐切口与脐周切口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经脐切口与脐周切口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8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经脐切口入路,试验组患者经脐周切口入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平均VAS评分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平均伤口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脐切口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切口满意度。

    作者:黄箕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三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探究三种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中抽取72例,按照所用术式的不同将其分别编入研究A组(开窗取胚术)、研究B组(离子刀切除术)和研究C组(套扎切除术)中,各24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前出血量、盆腔手术治疗史、手术用时、住院总时间、术后体温情况及手术出血量等临床指标,总结三种术式的实施方法及优劣势。结果研究B组中有盆腔手术治疗史的病例数要多于研究C组、研究A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B组的术前出血量要高于其余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A组的手术时长、住院天数要长于其余2组,术中出血量要高于其余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的平均体温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异位妊娠,采取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但在选择具体术式时,要以患者的病史、年龄、体征以及经济能力为基础,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充分发挥手术疗效,减轻患者的负担。

    作者:任梅;杨海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剖宫产术留置导尿时机选择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剖宫产孕妇留置导尿管的佳时机。方法选择行剖宫产孕妇500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0例。对照组孕妇在病房送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在病床进行留置导尿,试验组孕妇在手术室施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由巡回护士在麻醉药显效期间进行留置导尿。比较2组孕妇导尿前后紧张、疼痛不适及对留置导尿操作满意情况。结果2组孕妇留置导尿时紧张、疼痛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留置导尿操作满意度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孕妇在手术室施行麻醉起效后行导尿术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作者:林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尿胆原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再探讨

    目的:探讨尿胆原定性检测临床意义的新观点。方法通过调查一段时间内尿胆原定性检测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以及尿胆原肠肝循环的特点,综合评价尿胆原检测的价值。结果尿胆原检测的阳性率为3.73%,住院患者的阳性率约是门诊或健康体检者的5倍。结论建议尿胆原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健康人宜为阴性,阴性也可见于回肠末端以上部位肠梗阻,包括完全阻塞性黄疸的患者;阳性常见于溶血性疾患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也可见于回肠末端以下部位肠道梗阻的患者。

    作者:路卯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