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分析

于续芳;黄占东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尿蛋白排泄量, 血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伴有高Hcy的2型DN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DNⅡ期患者29例,DNⅢ期患者32例,DNⅣ期28例,分别测定各期患者的尿蛋白排泄量及Hcy水平。结果随着DN病程的加重,尿蛋白排泄量的增加,Hcy也随之增加(P<0.01);尿蛋白排泄量与Hcy随着病程的延长及病情的加重,相关性越密切(P<0.01)。结论 Hcy参与了2型DN的发生发展过程,其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于我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克拉霉素缓释片组(基础治疗+克拉霉素缓释片)和红霉素组(基础治疗+红霉素),每组6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克拉霉素缓释片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2%,红霉素组的8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拉霉素缓释片组患者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少于红霉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应用克拉霉素缓释片干预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作者:陈彬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钛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钛板(PFLCP)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5年12月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选择PFNA及PFLCP两种方式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1个月,与PFLCP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赵占富;张志敏;黄春霞;王钢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测定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诊断老年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重症感染者、44例非重症感染者和4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重症感染组、非重症感染组和对照组,对各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白细胞(WBC)计数和体温进行测定。结果重症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非重症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和WBC计数与非重症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临床判定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有效指标。

    作者:刘俊霞;杨丽丽;李川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螺旋CT肺密度测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密度测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诊治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检查),其中50例临床确诊为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50例非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统计2组大呼气末肺组织单层平均密度(ALDex)和大吸气末肺组织单层平均密度(ALDin);同时计算肺密度比(ALDex/ALDin)和肺密度变化比率[(ALDin—ALDex)/ALDin]。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ALDex、ALDin、ALDex/ALDin和(ALDin—ALDex)/ALDin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OPD患者的螺旋CT肺密度扫描结果与非COPD患者差异明显,可以考虑作为重要的筛查COPD的参考指标应用于临床。

    作者:蒋忠毅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浅谈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病程长,病情反复,导致患者思想活动复杂,产生多种不良情绪反应,所以在给予风湿病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作者:尤颖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镇痛效果及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86例,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讨论对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颈丛臂丛麻醉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严晓东;祝永霞;叶利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盆炎净加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6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盆炎净加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患慢性盆腔炎患者1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盆疗组,对照组采用盆炎净加红藤汤保留灌肠,盆疗组采用盆炎净加盆腔炎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有效率为91.67%,盆疗组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治疗1,2,3个疗程治愈率分别为20%,36.7%,58.17%;盆疗组治疗1,2,3个疗程治愈率分别为53%,72%,89.6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盆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盆炎净加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显著,宜推广应用。

    作者:朱卫珍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药物性肝损伤合并病毒性肝炎活动1例报道

    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 hepatitis)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之一[1],是由于药物或者其代谢产物对肝脏引起的损害,也称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确切定义为: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2,3]。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DILI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4]。在临床工作中,DILI因与病毒性肝病的临床表现类似,易被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病原未定)”收入院。故在遇到有乏力、发热、尿黄、纳差等症状,化验转氨酶和(或)胆红素升高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注意DILI的可能。同时,药物性肝炎也成为当前结核病治疗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为常见的用药不良反应,当前结核病初治病例多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应用方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对肝脏有较强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高达10%~20%,占所有药物性肝炎的8%~13%,以致少数患者因肝损害而不能顺利进行抗结核治疗[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更易出现肝损害,所以如何有效鉴别及提供确实有效的抗结核方案以及应选择肝毒性低的结核药,已成为结核病防治一线工作人员头痛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得不重视与思考的问题。现将我院住院治疗1例药物性肝损伤合并病毒性肝炎活动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鲁进;孙文艳;徐祖斌;汪学东;潘昌如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醋酸钙降磷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醋酸钙治疗合并高磷血症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疗效以及不同给药频次疗效是否有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7月在我科住院口服醋酸钙降磷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共44例,对比治疗前后的降磷效果;并根据不同给药频次分为三餐给药组、中晚餐给药组,对比不同给药频次对降磷效果的影响。结果口服醋酸钙患者治疗后血钙显著升高(P<0.05),血磷及钙磷乘积下降极显著(P<0.01);不同给药频次降磷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醋酸钙对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降磷效果明确,早餐是否口服醋酸钙不影响降磷效果。

    作者:林武;唐娟;倪秀琴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对乙酰氨基酚栓对小儿高热的降温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高热患儿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进行降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治疗的高热患儿88例,根据给予降温药物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萘普生治疗,观察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观察2组的降温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81.82%)高于对照组(56.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18.18%,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0.0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热患儿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丁柒伶;刘小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以JCI标准为导向建立患者入院护理评估

    JCI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为患者提供满足其健康需求的服务,协调各服务流程,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评估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1],包含三个步骤:①收集患者的一切信息资料和数据;②分析信息和数据;③制定诊疗计划。从患者开始就诊就存在评估:门诊评估、急诊评估、住院评估。

    作者:李素琼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浅见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是一种信息资源,是信息和载体的统一体。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管好用好档案,对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邓红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推拿结合针灸拔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针灸拔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先推拿治疗,再针灸拔罐治疗。结果40例患者,完全缓解28例,治愈率70%,部分缓解12例,好转率为30%,总疗效率100%。结论推拿结合针灸拔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保守疗法的良好途径。

    作者:单锐军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肺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观察肺部感染组的病原学特点。结果感染组年龄、心功能分级、患有糖尿病及脑血管疾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组60例中痰培养阳性28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50%),革兰阳性菌11株(39.29%),真菌3株(10.71%)。结论高龄、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心功能分级高、患有糖尿病、脑血管事件是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作者:孙强;夏菁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两种不同方式腹腔镜手术在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式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普外科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三孔法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四孔法行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孔法具有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势,四孔法具有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等特点,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

    作者:林中满;王德奋;甘立麒;陈泽冠;敬旭军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两种方法治疗秋季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秋季腹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期间共84例秋季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中药敷脐;对照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蒙脱石散,观察并比较2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8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止泻时间比较,观察组为(2.34±1.23)d,对照组为(3.39±0.94)d(P<0.05);且试验期间观察组有2例出现肚脐发红、皮疹,停止用药后1 d~2 d好转,对照组有1例出现便秘、2例出现呕吐,停止用药后好转。2组均未见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敷脐治疗秋季腹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钱颖良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鉴别诊断研究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在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肺结节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6例。参照组患者行胸部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研究组患者行胸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2组患者的扫描结果。结果2组患者均分别检测出肺结节病理组织35处,2组患者在钙化、空洞、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征和胸膜粘连征等生理指标的检出数量方面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在肺结节患者的临床鉴别诊断中,胸部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与胸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病理组织检出率,以及影像学表征展现状态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种检验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大致相当。但低剂量扫描检查方法由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琼;胡贵锋;熊淑红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血液质量监测的意义及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血液质量监测的意义及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保存期内的全血和悬浮红细胞进行抽检,检测保存期内的全血和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血细胞比容等情况。结果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全血容量处于标准范围内,悬浮红细胞容量处于正常范围内而且偏高;全血血细胞比容符合标准,悬浮红细胞血细胞比容也符合标准。结论抽检全血、悬浮红细胞制备等需要统一检测标准,才能保证血液质量的安全,使成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血液质量监测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馨茹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术前视频健康教育对全麻术后留置导尿患者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视频健康教育对全麻术后留置导尿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诱导留置导尿术后需进苏醒室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术前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前视频健康教育,观察2组患者呼吸、心率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对比2组患者的疼痛等级和麻醉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心率及血压基本稳定,与术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无疼痛率及苏醒期躁动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为(4.2±0.5)h,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7.9±0.8)h,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术后留置导尿患者实施术前视频健康教育,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少疼痛感,缩短麻醉苏醒时间,进而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苏醒期。

    作者:赵红;涂萍;谢辉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超声弹性成像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62例患者共计87个甲状腺结节,术前分别行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0~2分诊断为良性结节,3~4分诊断为恶性结节,作为弹性评分诊断临界点,并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与常规超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7个甲状腺结节中术后经病理证实61个为良性结节,26个为恶性结节。常规超声准确诊断51个结节,其中诊断良性结节39个,恶性结节12个;超声弹性成像准确诊断80个结节,其中诊断良性结节57个,恶性结节23个。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为88.5%(23/26),特异性为93.4%(57/61),阳性预测值85.2%(23/27),阴性预测值95.0%(57/60),诊断符合率为92.0%(80/87);与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46.2%(12/26),特异性63.9%(39/61),阳性预测值35.3%(12/34),阴性预测值73.6%(39/53),诊断符合率89.5%(51/87)比较,超声弹性诊断效能均优于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敏感性、准确性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俞传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