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

张国祥

关键词: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脱位, 内固定, 克氏针
摘要: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的治疗经验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例急性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X线摄片与查体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根据疼痛、握力、灵活性进行评定,本组病例中优4例,良3例。结论经皮克氏针固定牢固可靠,愈合率高,是治疗急性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距骨合并同侧跟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距骨合并同侧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距骨骨折合并同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手术后伤口感染,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距骨合并同侧跟骨骨折病情复杂,但早期正确诊断后应用合理治疗措施恢复良好,不良反应少见。

    作者:张宏明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分别采用心脏B超和心电图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结果心脏B超诊断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59.36%)明显高于心电图诊断组(3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心电图,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彭莉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值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80例,其中地中海性贫血患者32例,为Ⅰ组;缺铁性贫血(IDA)患者48例,为Ⅱ组;另选择门诊体检为健康者40例,为Ⅲ组。采用Sysmex SE-9500型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为所有患者进行静脉血标本分析,检测3组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值、血红蛋白平均含量(MCH)值。结果MCV、MCH检测值Ⅲ组明显高于Ⅰ组与Ⅱ组(P<0.05),Ⅰ组和Ⅱ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RDW检测值Ⅱ组明显高于Ⅰ组与Ⅲ组(P<0.05),Ⅰ组与Ⅲ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红细胞的分布宽度这一指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症状进行检测,可通过MCV、MCH检测值直接确诊患者是否患病,同时又可以借助于RDW检测值辨别患者所患疾病为地中海贫血还是缺铁性贫血,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作者:赵智平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重度脱垂痔临床观察

    由Thomson在1975年提出并由很多学者支持的肛垫下移或脱垂学说[1],成为痔的发生原因。而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手术机制为将肛垫提拉复位,减少肛垫的血流量,使肥大的肛垫逐渐萎缩,达到“断流、复位、固定、减体积”的目的[2]。根据此原理PPH手术成为治疗Ⅲ~Ⅳ期脱垂痔有效的方法,但其不切除痔核,痔核近期有再次脱出和便血的可能性。我院采用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重度脱垂痔40例,与40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术后均随访6个月~15个月。PPH联合消痔灵注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方面明显尤于外剥内扎治疗(P<0.01)。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任彤昊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狂犬病58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可防不可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100%。近年来随着养犬人群的增多,狂犬病疫情也有上升的趋势,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给制订狂犬病疫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2011年-2013年大疫情监测网监测到的58例狂犬病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蔺保珍;田向泽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降压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与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6月我科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2组口服降压药物4周后比较: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4周后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与联合氢氯噻嗪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小马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蒙脱石散联合利多卡因灌肠治疗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联合利多卡因灌肠治疗腹泻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50例在口服双歧三联活菌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联合利多卡因灌肠治疗。结果经过5 d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蒙脱石散联合利多卡因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霞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与预防

    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代谢原料和代谢废物)运输,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新陈代谢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实现新老交替、吐故纳新的过程[1]。心力衰竭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衰竭,是指心脏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一般由一种或几种疾病导致心肌收缩功能消弱,使得心脏的血液输出量下降,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例如:心瓣膜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病、细菌毒素、肺梗死、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病等,都可能引起心脏病变而产生心力衰竭的症状;分娩、妊娠、过度劳累、静脉输液速度过快或者过多等都可以增加有病心脏的负荷,从而诱发心力衰竭。

    作者:刘慧芳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基层医院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分析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接收的4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情况。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有2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因病情加重转往上级医院救治,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成功率达91.67%。结论尽早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彻底的洗胃,并使用阿托品等治疗,能明显提高基层医院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愈率。

    作者:潘子永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膝关节损伤髌骨轴位X线片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髌骨轴位X线片在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5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髌骨骨折20例(其中髌骨纵行骨折5例),膝关节韧带损伤13例,半月板损伤3例,单纯膝关节软组织损伤14例。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诊断准确率90%,5例髌骨纵行骨折均被漏诊,漏诊率达10%。结论膝关节损伤患者首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都应仔细阅读X线片,必要时加摄髌骨轴位X线片,或者CT扫描以防漏诊。

    作者:马卫宁;殷小梅;马璐;张剑波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复方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复方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早孕妇女作为观察组,使用复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记录2组患者孕囊排出时间及流产后的出血天数,比较2组患者的完全流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孕囊排出时间以及药物流产后的出血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完全流产率为98%,对照组完全流产率为9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完全流产率高,流产后的出血天数较短,并且副反应较少,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马春香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方法统计我院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以及特点。结果药物不良反应116例,其中抗生素类致不良反应65例,占55%,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28例,占25%,其他药品致不良反应23例,占20%。结论正确合理使用药物,采用先进的药学监护理念来管理药品的临床使用,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减轻不良反应带给患者的伤害,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作者:张保侠;李建宁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新绛县2004年-2013年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探讨新绛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规律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2013年新绛县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38.39/10万,死亡率为0.89/10万,总死亡率为0.38%。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构成和发病率均大幅度上升。强势病种为乙肝和肺结核。结论1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肠道传染病,实施免疫策略的急性传染病发病下降,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慢性传染病发病上升。建议及时调整防治策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作者:樊凯;马丽霞;王珊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对急性肠炎治疗中应用阿奇霉素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肠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培氟沙星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而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均显著较短。结论阿奇霉素对急性肠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快速缓解患者腹泻、腹痛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作者:赵楠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骨科卧床患者肺部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骨科卧床患者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2月期间卧床14 d以上520例患者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对520例卧床14 d以上患者通过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仅有7例发生肺部感染,其余患者无肺部并发症发生。结论卧床患者只要及时科学地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就可大大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郭冬梅;徐春萍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尿液红细胞分析仪检测和镜检结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尿液红细胞分析仪检测及镜检结果的差异性。方法分别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传统尿沉渣镜检法对650例患者进行尿液红细胞检测,对比两种尿液红细胞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结果与传统手工尿沉渣镜检结果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50例患者尿液标本中,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红细胞阳性率为56.5%,传统手工尿沉渣镜检阳性符合率为42.3%,阳性符合率为73.0%,假阳性率则高达15.2%;而阴性符合率为92.9%,假阴性率为3.1%。结论临床进行尿液红细胞检验时,必须将尿液分析仪与传统手工镜检法有机地结合,以提高检测的准确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

    作者:任淑红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大力推行三阶梯疗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国是癌症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其中很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更是如此,自1982年WHO提出三阶梯止痛原则,并确立了吗啡是治疗重度癌痛的标准用药,将一个国家医用吗啡消耗量作为衡量其癌痛控制状况的指标,我国从1990年开始逐步推行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疗法”的指导原则,三阶梯疗法的基本原则: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用药个体化和口服给药。麻醉药品是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疼痛主要的临床药物,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非常高,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癌症患者或多或少伴有疼痛,尤其晚期癌症患者多数都是中、重度疼痛,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因癌症疼痛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每天都有350万人在忍受癌症疼痛的折磨。疼痛不仅不利于癌症的治疗,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麻醉药品是一类特殊药品,受法律严格监控,由于其特殊的药理作用,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如果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既可以解除或缓解患者的痛苦,又可避免或推迟依赖性的产生;如果使用不当,失之管理,就会发生流弊,危害人们健康,危害社会治安。麻醉药品管理是医院药品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自国务院颁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及卫生部的相关配套文件发布实施后,基层医院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药品的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不明确、使用地点受限、空安瓿回收不完全、重复建病历等问题,需要今后制订新的规章制度来不断完善。麻醉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在基层医疗机构显得尤为突出,既有医生方面的,也有来自管理使用者,更多来自人们的传统观念,麻醉药品用药水平急待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刘希文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由于阴道异常排液以及流血现象而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率为83.33%,黏膜下子宫肌瘤检出率为94.74%,子宫内膜炎检出率为80.00%,子宫内膜增生症检出率为95.65%,子宫内膜癌检出率为76.92%。结论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有较高的准确度,有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作者:邓梅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替硝唑引起严重不良反应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66岁,身高158 cm,体重63 kg,因眼部流泪不适,于2013年5月13日于当地医院静滴替硝唑0.8 g 1次/d,抗感染治疗。治疗1 d后,患者手部及外阴皮肤开始出现红色水肿性斑疹,逐渐增大,伴轻度疼痛,无发热、头痛,无关节疼痛等症状。2013年5月14日患者改用注射用五水头孢唑啉钠抗感染治疗2 d,症状无好转,于2013年5月16日转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7℃,眼结膜轻度充血,心、肺、腹无异常发现。专科情况:手、足背部可见大小不等红色斑片,呈水肿性,中央为紫红色,呈靶样损害,触痛及压痛明显。口腔颊黏膜、舌部、口唇内侧及外阴皮肤可见糜烂、渗出,有触痛。口唇部肿胀,表面可见淡黄色结痂。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 mL×7 d抗炎;提高免疫力,补充多种微量元素4 mL×7 d;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7 d抗过敏止痒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漱口保持口腔清洁;3%硼酸湿敷收敛止痒治疗。2013年5月26日患者病情好转通知出院,院外继续口服药物巩固治疗。

    作者:陈芳;谭雅琴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趋向年轻化,成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头晕、头痛为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更为多见,约占我院颈椎病就诊人数将近一半,近2年来我们采用牵引推拿治疗该病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翠花 刊期: 2014年第26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