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的凝血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组为153例早产儿(27~36+6周),肺炎组为63例新生儿肺炎,窒息组为6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吸入组为61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组为3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对照组为健康足月新生儿28例。使用sysmexCA70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受检者血液样本凝血四项(APTT、PT、FIB、TT),分析各组指标显著差异性。结果新生儿早产组APTT、PT、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FIB、PLT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肺炎组APTT、P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PL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FIB、PLT低于对照组,PT、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入组FIB低于对照组,TT、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在不同情况下,凝血四项均表现出差异性,及时检测凝血指标,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作出诊断并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国川;周晓璐;张亚莉;潘美秀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从平常工作入手,往精细化发展,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建立腔镜器械管理流程、做好腔镜器械清洗及保养工作。结果实施腔镜器械精细化管理后,损坏率明显下降,零部件遗失例数降低,医生满意度提高。结论使用精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腔镜器械的使用寿命,是腔镜手术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全能花;吴芳卉;陈竹梅 刊期: 2014年第34期
过去的20年,随着社会经济建没迅猛发展、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国急诊医学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基层医院急诊科同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收治的患者也日益增多。但基层医院急诊科与三级医院急诊科在疾病谱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同,三级医院急诊科诊治的多是一些基层医院诊断明确但治疗困难,或者基层医院诊断不明确的少见病、复杂病患者;只有少数为突发急症、创伤患者和一些普通患者。但是基层医院急诊科不同,其诊治的多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但急性发作的患者,或突发创伤患者。由于诊治对象的不同,其临床诊治思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作为一名基层急诊科医生,笔者对基层医院急诊科日常诊治疾病过程中所应用的临床思维进行了思考,现探讨如下。
作者:荣广成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的暴发流行情况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某地区2010年—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数据资料,总结腮腺炎流行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在冬春两季发病,发病年龄高峰期多是<16岁患者,男女比例约在1.5∶1。结论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此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提高人群预防接种率。
作者:陈建国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的有效方法,评估并规避术中风险,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方法分析380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的情况,按切开气管前壁的方法,分气管纵向直切口57例;椭圆形切口21例;倒U形舌瓣切口302例。结果椭圆形切口21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倒U形舌瓣切口302例,1例气胸进行了抢救,余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纵向直切口57例,1例成人和3例小儿进行了抢救,3例脱管,3例套管气囊漏气,2例套管断裂。结论①倒U形舌瓣切口切开气管前壁的方法在置入气管套管方面较直切口及椭圆形切口更容易,并发症显著减少,可作为常规术式,用于临床推广。②儿童患者为防气管狭窄不宜行气管软骨造口,可采用气管纵向直切口,由麻醉师先行气管插管再行气管切开,直视下逐步回撤插管,置入套管准确无误、固定牢靠后再予拔除,则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有效规避术中风险。
作者:宁留海;杜娟;赵瑞琴;李向飞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2012年6月—2013年4月建档的高血压患者2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试验组给予综合干预,观察2组高血压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治疗有明显的效果,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血压的控制率都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燕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评价外源性磷酸肌酸(CP)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51例,随机分为磷酸肌酸组(CP组)26例和1,6-二磷酸果糖(FDP)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2组分别给予CP和FD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左室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结果 CP组治疗有效率为84.6%,FDP组有效率为52.0%。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F、FS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CP组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能较好地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脏功能。
作者:戚清 刊期: 2014年第34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28岁,因“停经37+2周”于2014年4月19日11:30时入院。该孕妇于当日15:56时因轻度子痫前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娩出一男婴,Apgar评分9~10分,体重3100 g,胎儿娩出后胎盘胎膜人工剥离完整,出血500 mL。羊水清,1000 mL,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欣母沛250 ug。术后诊断:G1P1孕37+2周已产活婴,左枕前位(LOA),妊娠合并糖尿病,轻度子痫前期,胎盘粘连。16:40母婴回室,产妇意识清,保留导尿,尿色清,予一级护理禁食,生命体征平稳,恶露正常,宫底脐下一指,无不适主诉,予抗炎、补液、促宫缩治疗。产妇随机血糖4.6 mmol/L,并遵医嘱予0.9%生理盐水500 mL+硫酸镁15g,以50 mL/h的速度泵入,膝反射存在,无头晕眼花。产妇血糖4.6~6.1 mmol/L,术后6 h尿量350 mL+500 mL,血压112~140/70~86 mm Hg,脉搏66~90次/min,改二级护理流质,指导床上活动。
作者:冯秋萍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分析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8例老年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半年,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下床时间等也少于对照组。随访半年,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13%;对照组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更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胆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效果更加显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容易得到患者的接受和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韩溢洪;葛步军;方华;胡长和 刊期: 2014年第34期
随着法制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以医方是否有“过错”作为承担赔偿责任的判断标准[1]。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患者稍有不满意就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尤其骨科是医疗纠纷的多发地,医疗纠纷重在防范[2]。本文对骨科医疗纠纷防范对策探讨如下。
作者:邹文;王攀;肖文倩;韩玉健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黄芪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黄芪的药理作用以及相应疾病治疗效果。结果中药黄芪药理功能众多,在缺血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作用,且治疗效果显著。结论中药黄芪具有增强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减缓衰老,抗疲劳,抗感染以及调脂等功效,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研究和应用价值。
作者:李志红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临床不合格送检血标本产生的原因,采用负强化激励理论改善不合格率。方法对2012年1月—6月和2013年1月—6月共收集的不合格血标本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1月—6月血标本不合格率较2012年1月—6月下降0.12%。结论所有不合格血标本均由护士采集,通过负强化激励理论的应用,重视沟通反馈,规范护士操作,能有效降低血标本的不合格率。
作者:高彬;张庆怡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日—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59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行抗凝、祛聚为主的非手术治诊17例,行介入手术治诊42例。结果17例非手术治疗者中,临床治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且合并肺动脉栓塞。42例给予介入手术治疗(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后行球囊导管取栓治疗11例、溶栓31例),临床治愈32例,好转10例,均未出现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及时抗凝,祛聚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回流障碍。DVT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作者:郭平;马杰;肖占军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脏器手术的优势、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我院自2009年9月—2014年5月共开展88例腹腔镜联合脏器手术,回顾性分析同时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肝囊肿开窗引流术、阑尾切除术、右肾囊肿开窗引流术、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腹腔粘连松解术、肝组织活检术、浆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以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附件囊肿切除术等联合手术的效果。结果88例均顺利完成联合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无并发症。结论基层医院腹腔镜联合手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微创团队可以安全有效地一次完成多种腹腔手术,患者切口损伤小,恢复快。
作者:陈业祥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选择治疗方案,其中行掌侧T形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3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45例。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手术治疗组与石膏外固定组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价标准[任国文,吴学元.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3):254-255.]评分。结果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内固定组较石膏外固定组术后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作者:林小平;杨骏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68例胫骨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做出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骨不连的总恢复率为100%,对照组骨不连的总恢复率为82.35%;2组患者骨不连的总恢复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骨不连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是常见的并发症,行再次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永颂;陆健;魏伟生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润肠通便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7例习惯性便秘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口服酚酞片行西医治疗,研究组34例服用润肠通便汤行中医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75.76%),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1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肠通便汤在老年习惯性便秘治疗中可取得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育兵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在喉部分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喉部分切除术的患者97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并对每组又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再次分组。对照组按手术拆线术后第9天常规进行经口进食训练;试验组采用提前行吞咽功能的训练,即术后第4天,指导患者每日4次,每次2 min~3 min做适度的吞咽动作,术后第9天初次进食,再按照对照组的方法进行经口进食训练。结果吞咽训练法对喉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吞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垂直部分喉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初次进食的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于水平部分喉切除术的患者的吞咽功能的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方法在水平喉部分切除术后的吞咽训练中有改良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方法有待持续改进。在今后的试验观察中应继续扩大样本数量。垂直喉部分切除术患者应尽早行喉吞咽功能的锻炼,可促进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赵宏彩;王冬梅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给药时间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进行住院患者静脉给药时间差的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对策实施和效果核查、标准化处理等。结果药品储备不及时、护士对静脉给药时间差问题意识不强及未及时解决静脉给药中断原因,是造成住院患者静脉给药时间差的主要原因,措施改进后,住院患者静脉给药时间差发生率由0.9%下降到0.12%。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给药时间差,保证了患者安全用药。
作者:陈颖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分析普外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探讨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13年我院普外手术后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年龄均为60岁以上,其中15例伴有心脑血管疾病,14例为恶性肿瘤。近6年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只发生5例,且症状较轻。22例中,19例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其中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3例继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普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应重视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处理对策,重点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
作者:邹华 刊期: 201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