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刘元军;薛李荣

关键词:胆囊疾病, 开腹胆囊手术,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疗效对比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胆囊疾病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胆囊手术。对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镇痛剂应用、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04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患者,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治疗组有1例出现伤口感染,对照组有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感染消失。治疗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镇痛剂应用、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优势明显,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肠蠕动恢复快、镇痛剂应用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CT MRC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CT、MRC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诊断效果。方法62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分别行CT、MRCP、B超+CT、B超+MRCP检查,记录并比较各种方法对肝胆管结石合并不同类型肝胆管癌的诊断率。结果 CT和MRCP总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9.4%和85.5%,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MRC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结节型、团块型和胆管乳头型肝胆管癌诊断率略高于 CT(P>0.05);MRCP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增厚型肝胆管癌诊断率明显高于CT(P<0.05);联合检查后,B超+MRCP检测诊断高于B超+CT,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和MRC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B超分别与CT、MRCP联用后也可明显提高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准确率。

    作者:吴金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浅谈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18个月)的常见病之一,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佝偻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我科系统管理的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0岁~2岁的485例儿童中,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发现佝偻病儿56例,发病率为11%。本病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位,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影响胎儿、婴儿及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既是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又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除了对骨骼的影响之外,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1]。由此可见佝偻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因此,婴幼儿佝偻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

    作者:张丽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腰椎退行性变的X线分析

    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156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X线表现,并在年龄分组后结合临床加以分析。结果156例门诊患者中,95.51%有腰椎椎体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86.54%的患者韧带钙化,48.08%的患者有腰椎上下骨板关节面增白硬化,40.38%的患者骨质疏松,32.69%的患者椎体间隙变窄等X线表现,30.77%的患者有腰椎附件椎间小关节面狭窄、模糊、硬化,20.51%患者有椎体滑脱,部分患者同时有两种及以上X线表现。结论 X线平片在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且腰椎退行性改变程度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加重,常规X线检查从诊断和经济出发仍然是首选方法。

    作者:段虎顺;王正辉;任艳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代谢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7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按随机原则分配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观察治疗12周前后对照,用PANSS评分评定疗效,同时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评定代谢状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总体疗效、阳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在阴性症状维度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代谢方面,阿立哌唑组对体重、胆固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当,在阴性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利培酮,对体重和胆固醇的影响比利培酮小。

    作者:张德强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每搏输出量变异度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量治疗反应的评价观察

    目的监测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量治疗的反应,观察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当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5分,ICU住院时间≥3 d,3分≤GCS≤8分,需机械通气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扩容后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SVV达10%目标导向治疗组(即试验组),另一组监测扩容后中心静脉压(CVP)达8~12 mm Hg(即对照组)。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随访记录患者受伤后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2组患者NSE水平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的NSE水平低,预后较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扩容后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SVV达10%目标导向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NSE水平,改善预后。

    作者:张文青;郑鹏;徐坡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新生儿气胸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新生儿气胸的发病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例新生儿气胸,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年来共收治新生儿2326例,发生26例新生儿气胸,发病率为1.1%,其发病与生后窒息复苏、羊水污染、剖宫产、机械通气有关,多在生后24 h内发病。结论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新生儿气胸逐渐被重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细节应引起重视,正压通气要掌握好压力,积极推广T组合。气管插管位置准确,不能过深。新生儿呼吸机应用掌握好参数的调节,及时复查胸片。新生儿气胸要早发现,及时干预。

    作者:冯秀芳;宫奇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5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产妇病死率。方法选择200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产妇发病率为76.8%,明显高于初产妇的23.2%;阴道助产55.4%及剖宫产30.3%,较自然分娩的产后出血率的14.3%明显升高。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占76.8%,软产道裂伤占14.3%,胎盘粘连占7.1%,子宫切口裂开占1.8%。发生时间以产后2 h内占多数(50例,89.3%,)2 h以上6例占10.7%。结论产后出血主要的原因是宫缩乏力。因此,针对出血的病因,及时有效止血、使用缩宮素,纠正休克,产时严密观察产程,产后2 h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体高度及阴道流血情况,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史小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神经科专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以后观察组痊愈19例、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1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3例、14例、1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疗效显著,应用范围广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黄彩霞;宋新建;马丹;马松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胎儿脐静脉腹内段囊状扩张超声表现1例

    1病例资料孕妇,33岁,平素健康,孕早期无明显患病史,无服药及X线接触史。超声检查:胎儿头位,双顶径(BPD):71 mm,股骨长(FL):51 mm;胎儿诸结构发育未见明显异常;胎儿心率:146次/min,律齐;胎盘厚26 mm;羊水深径58 mm。脐动脉2根,胎儿脐静脉腹内段囊状扩张(见图1~图2),大内径约12 mm,未见明显血栓形成,脐静脉血流频谱示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正常。超声诊断:①胎儿脐静脉腹内段囊状扩张,建议定期复查;②宫内妊娠,单活胎约27周。

    作者:蔡少雨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尿激酶溶栓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观察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是较为常见的眼底血管性疾病,也是致盲性眼病之一。本病特征为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沿受累静脉有出血、水肿及渗出等,尤其造成的黄斑部水肿对视力损害大。根据阻塞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视网膜静脉中央总干阻塞、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目前临床报道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剂量较小,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RVO患者186例193眼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玲转;相跃帮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探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各型阑尾炎中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00例阑尾炎患者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诊断率较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诊断率较高,后三者在声像图特征中表现较前者更为明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阑尾炎和其他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急性阑尾炎分型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减少误诊。

    作者:杨俊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不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不同感染患者130例,其中细菌感染100例,病毒感染30例;健康体检人员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以血清PCT≥0.1 ng/L为阳性临界值,细菌感染组PCT检测阳性率为82%(82/100),病毒感染组的阳性率为6.7%(2/30)。结论血清PCT检测是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一个敏感指标,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及鉴别感染的类型,对于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任朝阳;吴新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在前房积血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复方托吡卡胺在前房积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4例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凝血块难以吸收的患者在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均很快吸收,54例前房积血都未进行前房冲洗。结论对于前房积血难以吸收的凝血块可以考虑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促进其吸收。

    作者:马丽琴;王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治疗组)与尿激酶组(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胸痛症状、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94%,心电图有效率93.9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6.67%,心电图有效率78.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疗效优于尿激酶。

    作者:丁淑婧;侯开花;张建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手创伤截指治疗46例分析

    在基层医疗单位,手部创伤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加工业相对发达的江北区,由于冲床等加工机械的大量使用,大部分工人为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直接上岗,导致手指压伤、缺损的情况不时发生。本文对我中心2006年9月—2013年9月46例手指缺损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活动式隔层内盒药柜在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QCC)小组,选定“提高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管理合格率”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对活动前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并制作“活动式隔层内盒药柜”,改善药品存放条件,优化药品管理流程,加强药品安全管理思想教育,严格落实五常法管理。结果经过QCC活动,特别是活动式隔层内盒药柜的应用,使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结论“活动式隔层内盒药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药品存放条件,而且降低了药品管理不良现象,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洁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两种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采取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后的总体恢复情况均较好,但是椎管内麻醉患者的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椎管内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要优于全身麻醉,适合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中使用。

    作者:袁志忠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PCT免疫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PC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CRP检测结果,且PCT阳性检出率78.13%(125/160),明显高于CRP阳性检出率38.75%(62/160)。结论降钙素原是一种对细菌性感染敏感的早期检测指标。

    作者:彭海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脑出血急性期常规生化指标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常规生化指标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44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其转归分为研究一组(100例)和研究二组(44例);健康组(10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脂、血尿酸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二组患者HDL-C和UA水平明显高于研究一组和健康组(P<0.05);3组研究对象的TC、TG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水平尿酸、血脂是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不良转归的主要预测因素,改善以上生化指标水平是客观预测急性脑出血转归、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解青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以急性炎症为首发表现的胆囊癌早期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胆囊癌患者中以急性炎症为首发表现的早期诊断治疗措施。方法选择199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以急性炎症为首发表现的胆囊癌患者3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验确诊,其中术中确诊25例,术前超声、CT或MRI提示胆囊占位或癌肿18例,提示胆囊结石26例。结果胆囊手术切除率87.5%,其中7例术后生存期超过3年。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若年龄>50岁,患有胆结石>5年,或术前超声、CT及MRI提示胆囊占位可能等,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宜尽早手术,并术中常规切开胆囊探查,可及时发现较早期的胆囊癌,提高生存率。

    作者:王魁元;高俊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