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出血急性期常规生化指标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解青俊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 预后, 血脂, 尿酸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常规生化指标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44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其转归分为研究一组(100例)和研究二组(44例);健康组(10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脂、血尿酸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二组患者HDL-C和UA水平明显高于研究一组和健康组(P<0.05);3组研究对象的TC、TG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水平尿酸、血脂是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不良转归的主要预测因素,改善以上生化指标水平是客观预测急性脑出血转归、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降压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降压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的病例资料及降压药的使用情况。结果常用降压药物为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舒张压控制率明显高于收缩压控制率,服用降压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昏、体位性低血压、踝部水肿、干咳等。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应合理选择降压药,同时注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洪军;朱世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肺内多发炎性假瘤的误诊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表现多变,其影像诊断更是复杂,肺内炎性结节病灶单纯靠影像学表现很难作出正确诊断。肺内炎性病灶,早期表现为低热、轻咳、感冒症状为主,有时表现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治疗后不见好转。影像学表现病灶变化不明显,以单发多见,在抗炎、抗结核治疗后,病灶有时逐渐长大,与肺癌、转移瘤、结核球的鉴别比较困难。以下分析几例不同于一般炎性假瘤的特殊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作者:边华锋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新生儿气胸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新生儿气胸的发病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例新生儿气胸,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年来共收治新生儿2326例,发生26例新生儿气胸,发病率为1.1%,其发病与生后窒息复苏、羊水污染、剖宫产、机械通气有关,多在生后24 h内发病。结论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新生儿气胸逐渐被重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细节应引起重视,正压通气要掌握好压力,积极推广T组合。气管插管位置准确,不能过深。新生儿呼吸机应用掌握好参数的调节,及时复查胸片。新生儿气胸要早发现,及时干预。

    作者:冯秀芳;宫奇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我院2008年-2012年出院患者分析

    目的:分析出院患者情况,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2年出院患者疾病报表数据,分析、统计出院患者的疾病谱构成、年龄、患者来源及其变化情况。结果5年来,出院人数逐年增多,患者疾病构成基本稳定,结核病高发年龄集中在16岁-25岁,本市和本省其他县市区患者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有效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发生,在校园和外来流动人口中加大结核病宣传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作者:高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的对策,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率。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患者300例,对其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各类抗菌药物中,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加替沙星的使用率高,其中头孢哌酮所占的百分比为32.33%,在抗菌药物中利用广泛。结论通过强化抗菌药物的专项管理,采用合理用药相关的网络干预系统,以及医嘱审核制度,可以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作者:刘晓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浅谈残根残冠的修复

    目的:探讨残根残冠的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54例72颗残根残冠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行桩和冠修复。结果随访2年成功修复64颗,成功率达88.9%。结论采用玻璃纤维桩进行残根残冠修复,具有操作简单,复诊次数少,后牙根管预备磨除牙体组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小切口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的随访发现,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小切口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闻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奥美拉唑与生长抑素治疗食管静脉出血的分析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与生长抑素联合使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经检查确诊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0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采用奥美拉唑与生长抑素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复发率为72%,病死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与生长抑素协同治疗具有极大的有效性,其治疗后再出血复发率以及病死率的减少也证明了很好的安全性,值得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治疗上积极推广应用。

    作者:尹新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昔阳县一起布鲁菌病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本文从东平原村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养殖(种植)情况等入手,对该村所有布鲁菌病(布病)患者的发病时间、职业、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和布鲁菌素试验结果分析确定:发生在本县赵壁乡东平原村的布病暴发流行是一起由于羊感染后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直接感染羊工和因羊群污染街道环境,病原菌随尘土形成的粉尘、气溶胶进入人体造成感染而导致的暴发流行。

    作者:田宏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探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各型阑尾炎中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00例阑尾炎患者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诊断率较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诊断率较高,后三者在声像图特征中表现较前者更为明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阑尾炎和其他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急性阑尾炎分型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减少误诊。

    作者:杨俊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胆囊疾病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胆囊手术。对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镇痛剂应用、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04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患者,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治疗组有1例出现伤口感染,对照组有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感染消失。治疗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镇痛剂应用、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优势明显,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肠蠕动恢复快、镇痛剂应用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元军;薛李荣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应用PFNA治疗63例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9月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并且获得随访的63例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AO分型标准,31A1型18例,31A2型32例,31A3型8例,31A合并32型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8.5个月的随访,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3.5 min,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5分,优17例,良33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为74.6%。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潘高峰;丁龙镇;何立斌;刘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在前房积血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复方托吡卡胺在前房积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4例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凝血块难以吸收的患者在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均很快吸收,54例前房积血都未进行前房冲洗。结论对于前房积血难以吸收的凝血块可以考虑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促进其吸收。

    作者:马丽琴;王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吕梁市离石区中小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中小学校卫生现状,保障中小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卫生,进一步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方法对我区中小学校的教学建筑、设备、教学环境、学生饮食、饮水以及公共场所传染病管理等多项卫生指标进行监督监测,并根据相关卫生法规及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13年共监督监测辖区内中小学校73所,合格学校50所,合格率为68.49%,城区学校的合格率为85.71%(24/28),镇区学校的合格率为57.78%(26/45);中学的合格率为73.68%(14/19),小学的合格率为66.67%(36/54)。结论我区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有待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各学校相关卫生法规的宣传力度,以引起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对卫生工作的足够重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达到相关要求标准,以提高我区中小学校的整体卫生水平。

    作者:侯根连;李霞;曹海燕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解脲脲原体生物群与耐药关系的初步探究

    目的:了解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生物群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及生物群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解脲脲原体生物群鉴定采用Uu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技术,支原体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培养法)。于573例支原体感染标本中鉴定出解脲脲原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分群及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一分析。结果573例标本中259例Uu呈阳性,Uu的阳性率为45.20%,其中生物1群154例,阳性率为59.46%(154/259),生物2群63例,阳性率为24.32%(63/259),生物1群和生物2群共同感染27例,阳性率为10.42%(27/259),未知型15例,阳性率为5.79%(15/259)。 Uu对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结论 Uu两个生物群的药敏检测结果比较分析显示:生物2群对强力霉素、司帕沙星、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壮观霉素、螺旋霉素的耐药性均比生物1群高(P<0.05)。 Uu生物群与耐药性有关,生物2群较为严重。

    作者:张香花;李海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胆囊壁增厚的B超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胆囊壁增厚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囊壁增厚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非胆囊壁增厚的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了解患者病史、超声显像、病程、X射线、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白蛋白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胆红素为(126.3±68.5)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889±716)U/L、丙氨酸转氨酶(1051±792)U/L,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诊断胆囊壁增厚中具有无创伤、准确率高等优点,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该方式在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邱施政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血管疾病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神经科专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以后观察组痊愈19例、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1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3例、14例、1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疗效显著,应用范围广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黄彩霞;宋新建;马丹;马松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压疮的治疗与预防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压疮的发生是临床上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一旦发生压疮治疗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Ⅳ期压疮,因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压疮难以治愈,终使患者死于全身感染或全身衰竭。因此,正确引导、积极治疗是临床上预防压疮的主要方法。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护士在工作中要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交班;并严密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发现异常随时报告病情,以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作者:张丽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耐多药肺结核采用莫西沙星联合依替米星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耐多药肺结核采用莫西沙星联合依替米星的治疗效果。方法8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痰菌转阴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予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莫西沙星联合依替米星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付近悦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5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产妇病死率。方法选择200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产妇发病率为76.8%,明显高于初产妇的23.2%;阴道助产55.4%及剖宫产30.3%,较自然分娩的产后出血率的14.3%明显升高。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占76.8%,软产道裂伤占14.3%,胎盘粘连占7.1%,子宫切口裂开占1.8%。发生时间以产后2 h内占多数(50例,89.3%,)2 h以上6例占10.7%。结论产后出血主要的原因是宫缩乏力。因此,针对出血的病因,及时有效止血、使用缩宮素,纠正休克,产时严密观察产程,产后2 h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体高度及阴道流血情况,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史小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