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影响

李腾;李晓华;罗梅;陈南燕

关键词:肿瘤患者, PICC, 并发症, 综合性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观察组5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与我科室既往60例肿瘤患者(对照组)的PICC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PICC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3%和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或鞘蛋白形成和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并发症的发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外科实施管道护理路径预防意外拔管的效果分析

    目的 开展原因分析,使用PDCA循环,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制定管道护理路径,探索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意外拔(脱)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8月-12月UE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可能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并于2012年1月-4月对护理人员进行干预,对UE发生率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 2011年8月-12月患者意外拔管的发生率为7.7%;2012年1月-4月意外拔管的发生率为2.1%.结论 建立管道管理系统,按护理路径规范操作,并开展现场干预,可以明显降低UE的发生率.

    作者:宋娟;侯建红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影响专科医院急危重症护理的技术因素与改善思路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理工作量不断增加,每个护士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医院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标准更高,任务更加繁重.近年来,我院急危重症患者大量增加,各科常常遇到各类病情骤变的患者需就地抢救和监护,而我院近年来新聘护理人员占到护士总数的59%,普遍缺乏急救护理技术和经验,如何在圆满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满足护理职业发展要求,强化抢救急危重症技术系统培训,提高新聘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整体护理技术是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

    作者:张迎福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临床带教工作的点滴体会

    临床带教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的后阶段,其不仅关系到护生业务、素质、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培养,也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临床教师应从思想、职业道德和业务技术等各方面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

    作者:郭凤英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观察组5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与我科室既往60例肿瘤患者(对照组)的PICC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PICC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3%和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或鞘蛋白形成和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腾;李晓华;罗梅;陈南燕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肺结核患者常见心理障碍及护理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常见心理障碍及护理教育效果.方法 将204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教育.评定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在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教育能显著提高肺结核患者的身心康复效果.

    作者:渠静;曹广成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输卵管结扎受术者100例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输卵管绝育受术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我院100例受术者进行观察和护理,从术前、术后两个阶段进行临床护理和心理疏导.结果 通过两方面的护理,受术者心情愉快,并发症零发生,满意度高.结论 输卵管结扎术操作简单,受术者伤口愈合快,治愈时间短,但临床护理不容忽视,心理护理值得推广.

    作者:郝爱珍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与预防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制订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科发生的3例患者意外跌倒原因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高龄、体能状态差、患有慢性疾病、不良的外界环境、改变体位时陪伴人员照顾不当、责任护士对患者跌倒评估不认真等是造成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结论 对老年高龄、体能状态差、原有基础疾病等患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强护士责任心可防止或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对保障医疗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王志芳.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5):603.].

    作者:武瑞菊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早期参与式健康教育干预探讨

    目的 探讨早期参与式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对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根据35例多发性抽动症儿童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过程、护理要点以及家长与教师需配合的要求,制订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健康宣教的内容,在早期由专人给予针对性教育.结果 经治疗,本组35例患儿均在半个月症状减轻,1个月症状消失,临床跟踪访视2年~12年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早期介入规范有序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儿自信心,消除紧张情绪,促进疾病恢复.

    作者:魏晶晶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心内科老年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性心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遗传因素及不良嗜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由于本病老年人多见,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做好心内科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时防治冠心病,减轻冠心病对老年患者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现将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邱立影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术前访视工作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文关怀已与时俱进地深深融入医疗工作中,并赋予了医疗工作新的内涵.医患关系也由主与客转向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爱,医学模式亦由单纯的社会医学生物模式转化为社会医学生物心理模式[1].手术室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时,也由从前比较简单的配合向更深更广阔的内涵延伸,术前访视正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之一.

    作者:陈洁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手足口病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 69例患儿采用口服抗病毒药物、输液抗病毒抗感染治疗,给予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消毒隔离、病情观察、人文关怀、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 68例患儿经治疗与护理均治愈出院,无任何后遗症.1例经积极治疗及抢救后无效死亡.结论 采用相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恰当的护理有利于手足口病的治疗,预防及健康宣教对控制本病流行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危重病例,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作者:王霞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未婚妇女意外妊娠流产的心理护理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未婚妇女意外妊娠流产的影响.方法 分析未婚妇女意外妊娠流产时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 118例意外妊娠流产者都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结论 对意外妊娠流产的未婚妇女实施心理干预,可以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流产,确保流产的顺利进行.

    作者:裴俊霞;卫旭青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休克患者应用加温输血的护理观察

    目的 观察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加温输血的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80 例患者随机分成加温组和未加温组,加温组患者输血前采用BW585 输液或输血加温器将库存血加温至37 ℃后输入; 未加温组患者输血前将库存血放置在常温下30 min 后输入.采用肛温探头检测患者的体温(肛温),并详细记录2 组患者输血过程中冷刺激和循环改善情况.结果 2 组患者的冷刺激情况和循环改善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加温输血组明显优于未加温组.结论 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在抗休克抢救的同时,应用加温设施使输入的扩容液体同体温温度相近,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加温输血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保暖,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对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复温有确切的疗效.

    作者:田婧;陈萍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伤害及防护

    院前急救是在医院以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和途中救护,其特点为社会性、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以对症抢救为主;体力强度大.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成为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因此,其职业防护应引起重视.现对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伤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如下.

    作者:宋小梅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两个病区分别住院治疗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实施不同的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产后出血、子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妊娠结束时的分娩周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可提高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渐君;孙秉勤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方法 138 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给予止痛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镇静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等,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38 例患者中,88 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47 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明显好转后出院,3 例患者由于栓塞面积过大、病情无法控制而放弃治疗.结论 急性肺栓塞多为急重起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娄艳华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浅谈30例围绝经期妇女的护理干预体会

    围绝经期是围绕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是每个妇女都必须经历的生理过渡时期,早的发生变化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表现为对卵泡刺激素敏感性降低,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抵抗性逐渐增强,然后表现为下丘脑和垂体的变化.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功能终止,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体征,也就是出现卵巢衰退的征兆起,一直持续到后1次月经后1年[1].大多数妇女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自身调节及适宜的保健服务临床症状不明显,但也有不少妇女症状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从事学校教学工作的老师,工作忙经常加班加点更为突出,既影响个人健康,又影响家庭生活.为了帮助围绝经期妇女平安度过这个时期,减少疾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笔者针对本单位30例40岁~5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了护理干预.

    作者:候国红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产科护理工作中住院患者医疗文件记录的价值分析

    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对住院患者的医疗情况进行文件记录可以有效地遵照医嘱,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疗措施,同时,医疗文件记录也是重要的纠纷调解依据.本文从若干方面探讨产科护理工作中住院患者医疗文件记录的价值,以进一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提升护理水平.

    作者:李艳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先兆流产患者的舒适护理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112例先兆流产孕妇住院期间给予舒适护理,其内容包括常规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 112例孕妇经过精心细致的舒适护理和治疗,均康复出院,所有孕妇都产下足月健康胎儿,患者满意度达100%.结论 对先兆流产孕妇进行舒适护理,有利于其保胎和身体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菁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高龄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全麻苏醒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对165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全麻苏醒期常见并发症给予密切观察和有效护理.结果 经严密观察和护理,165例患者均安全平稳度过苏醒期.结论 加强高龄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观察和护理,给予必要的呼吸和循环支持,预防、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和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安全平稳度过苏醒期的关键.

    作者:吴红卫 刊期: 2012年第27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