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赞美;黄松彬
氧疗是数十年来常用,直接、有效改善低氧血症,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为解决氧气湿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湿化液污染及湿化产生噪声问题,2010年8月-11月我科应用零感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为患者进行吸氧,并与传统湿化方式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研究噪声产生、氧气湿度与患者反应的差异,湿源物质细菌培养情况.零感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的水凝胶仿生学氧气湿化及输送系统应用于临床氧疗,在保证氧气加湿效果和按需足量输送氧气的同时,消除了传统氧气湿化液污染及湿化时产生的噪声,有助于患者安全的保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结养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目前癌症患者及其家属越来越多地重视如何面对疾病,适应各种病情变化,以提高患者在新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质量.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普遍实施,健康指导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健康指导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主要针对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医护人员的指导使患者了解医学知识,掌握日常护理技能,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种治疗.
作者:孙箐林;乔纲;赵美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糖尿病患者不遵从医嘱行为,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56例门诊及住院糖尿病患者给予糖尿病健康及用药指导.详细登记其姓名住址、电话、用药等情况,做好患者记录.3个月后随访其遵医情况.结果 随访发现所有患者均未遵从医嘱.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针对其不遵从医嘱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胡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140例住院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2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心理护理组痊愈率(44.29%)、显效率(3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2.86%,24.2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68 5,P=0.007 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李翎;吴丹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0例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溶栓治疗、抬高患肢、保暖、肢体功能锻炼、避免在患肢行静脉穿刺等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10例患者至出院时全部治愈,无并发肺栓塞,静脉复通,肢体局部水肿消退.结论 子宫切除术后对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李爱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自1989年首次在云南边境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以来,HIV感染率在我国逐年上升,艾滋病由中国边远向内地,农村向城市蔓延.2000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HIV感染已达100万人,艾滋病不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而且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的常见病与致死性疾病之一.因此,依法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报告,开展HIV抗体检测势在必行,艾滋病抗体管理也随之纳入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建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病情变化快,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使患者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
作者:顾莉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 将我科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并需服药患者200例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连续性分期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认知程度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观察组患者对高血压基本知识的了解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能自觉改变危险行为,保持心情愉快,心理平衡,提高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从而提高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作者:薛留巧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方法 在预防接种护理实践中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完善沟通技巧,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提高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工作质量及护理水平.结果 通过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护士的护理技巧,充分体现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提高了工作质量及护理水平.结论 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护士的护理的技巧是提高护士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熊龙莲;李开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在母婴分离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母婴分离产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平常集体宣教的方式,试验组则实施一对一人文护理方式.结果 试验组对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率达98.5%,护理服务满意率达100%.2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人文关怀对产科母婴分离产妇是佳的护理方式,能有效地满足母婴分离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作者:许孟希;姚翠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急诊科是医院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也是决定患者生死存亡关键的地方,接诊与接待的都是紧急危重患者和身心急躁的家属,这对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的急诊科护士来说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培养急诊科护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可靠保障.要保证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医院对急诊科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要求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相关的应变能力.
作者:万丽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我院骨科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建立有效的营养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50例骨科住院患者入院、出院时的消瘦率、低白蛋白血症率及营养不良贫血率进行调查.结果 消瘦率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为10.7%,38.0%,差异有显著性(P<0.01);低白蛋白血症率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为11.3%,21.3%,差异有显著性(P<0.05);营养不良贫血率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为22.7%,39.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骨科住院患者中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率,且住院期间未能得到改善,须及时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欧慧芳;王刚祥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培养手术室高学历的护理人员,适应外科时代的飞速发展.方法 根据护生实习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将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运用于手术室护生临床教学中,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结果 期望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生临床教学,实施2年来取得理想成效.结论 期望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护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杨志萍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防范或减少妇产科护理风险的管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应用风险衡量与评估机制,结合临床实践,分析引起妇产科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总结相应管理经验.结果 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患关系处理良好.结论 完善管理制度,落实防范措施,提高人员素质,注重夜间管理可有效降低妇产科的护理风险.
作者:谭荣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医学的发展,耳鼻喉科门诊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扩展.患者来院挂号、检查、诊断、取药、治疗,首先接触的是门诊,它既代表着医院的形象也是医院的窗口.耳鼻喉科门诊是患者来往较多,人员流动较大,情况较复杂的场所,更是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地方[1].耳鼻喉科门诊工作对于满足患者的需求,完成医院的社会职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耳鼻喉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梁艺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开展肿瘤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健康教育,可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所能达到的治疗预期效果,正确对待疾病,增强保健知识,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肿瘤患者生理、心理有其特点,如护士的健康教育有误或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使病情恶化,或使患者误解,因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作者:陈月花;邓雪珍;郑惠珍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重见光明提高生活质量,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为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科2008年以来对住院的103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指导,效果非常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彩虹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模式对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低蛋白饮食(LDP)的营养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个体化营养模式治疗.记录2组患者的全天饮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血肌酐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2组的血ALB、Hb及SCr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ALB、Hb及SCr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 个体化营养模式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延缓肾功能衰竭速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赵士凤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癌症病死率很高,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使患者饱受折磨,约50%~80%的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晚期患者更高,达60%~90%,约有30%的患者临终前严重的疼痛得不到缓解.尽管在止痛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对癌痛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痛患者而言,癌痛的出现和加剧常被患者和家属视为肿瘤复发、转移及治疗无效的信号,并成为他们为恐惧的问题[1].癌痛的折磨造成的行为和身体的变化也给家庭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着患者,加重患者的痛苦,使病情不断恶化.因此做好癌痛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能够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地接受教育,使之达到治疗的佳状态.
作者:王存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7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7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护理、术后监护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晓梅;陈小春;杨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