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雪梅
目的 探讨RICU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期望需求及其针对性护理的作用.方法 对近年入住RICU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护理访谈,了解患者各方面的期望需求.结果 患者在心理、人文、生理、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分别为100%,92%,840%和78%.其中,老年患者在费用、预后、人文交流等心理、人文需求较高,中年患者在发展方面需求较高,青年患者在生理方面的需求较高;单身患者在人文、生理方面的需求较高;多次入住RICU患者在心理方面需求较高.结论 了解RICU患者的不同方面需求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护理效果和疗效.
作者:李智娟;肖芳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通过对42例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评估、指导、皮肤准备、适应术后变化的训练、术后一般护理、引流管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康复锻炼.结果 42例患者术后15d~45 d出院,疗效满意,无并发症.结论 AF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效果的理想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本身,正确合理的护理措施也是使患者达到佳康复效果的必需条件.
作者:邢翠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如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如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放射线、利器等.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护士的职业危害也逐渐被关注.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成为各国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对ICU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作者:张秀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给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防范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方法 对实习护士护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应当引入针对实习护士相应的护理风险评估机制.结果 探索新的护理教学模式,创新护理教学制度,提高了护理教学水平,给社会输送了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防范了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结论 护理专业课程有必要设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只有引入针对实习护士相应的护理风险评估机制,才能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创新护理教学制度,防范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护理风险.
作者:柳雅慧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任务繁重,救治过程需争分夺秒.应用传统特别护理记录单,未突出专科观察项目,病情变化未能及时记录,只能在抢救后回忆记录,容易遗漏或与医生记录有偏差,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为此,我们依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自行设计了神经外科特别护理记录单.本科室临床应用5年,经不断修改完善,全院相关科室如神经内科也已应用3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卫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长期以来,对急诊留观患者的健康教育一直是急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根据急诊科患者多、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特点,边学习,边探索,在急诊建立了具有急诊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模式,将整体护理观念有机地与急诊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使急诊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现将急诊对留观患者开展的健康教育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邢丽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1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护理.方法 选择1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掌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处理和预防的要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手术成功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减少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结论 通过加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护理,可减少其各种并发症.
作者:刘翠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护理职业风险是从事护理服务中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护士承受的危险.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及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而现阶段对护理风险的管理体制仍缺少现成的经验.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管理经验,供护理管理者参考,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珠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科于2005年-2006年收治的早期脑瘫患者86例经采用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景波;朱松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 对4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控制好血压,做好血肿腔引流管的护理及基础护理,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并给予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 术后存活46例,死亡3例.获随访42例,按GCS评分,良好19例,中残但生活能自理12例,重残、意识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经微创手术治疗后术后护理是关键,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精心、细致的护理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白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输卵管因素不孕是不孕症常见病因,多由于产后、流产或经期不洁等,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病菌逆行感染而造成输卵管炎症、扭曲积液甚至阻塞.我科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WLH-D盆腔炎治疗仪加阴道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上述病症20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荆秋荣;朱爱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采用无菌纱线预防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 将3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15例在血液透析中穿刺成功后,采用无菌纱线包绕针眼处的穿刺针再用胶布常规固定,无菌纱线可堵塞皮肤与穿刺针之间的空隙,防止血液渗出.对照组15例在血液透析中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常规固定穿刺针.对2组进行观察,并实行各项护理对策预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共进行6 240例次血液透析,其中有70例次在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其中试验组出现23例次针眼渗血,对照组出现47例次针眼渗血,给予及时处理,防止渗血,继续透析.结论 采用无菌纱线可有效地预防血液透析中穿刺针眼渗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也是防止透析中穿刺眼渗血的关键.
作者:曹玉兰;王惠珍;吴艳萍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助产士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寻求降低助产士职业感染危险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52名助产士在1年内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环节、发生率及与护龄的关系.结果 助产士职业暴露几率为100%,且发生率与护龄有关(P<0.01),常见的为血液、羊水污染及针刺伤,针刺伤常见环节是会阴缝合.常见原因有工作量大、心理压力超负荷、技术不熟练、违反操作规程等.结论 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情况严峻,加强防范教育,降低压力源,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操作技术,强化暴露处理流程,做好暴露人群的心理疏导,是防范职业暴露的重要环节.
作者:胡炜烨;林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对照组56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总有效率76.79%,2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作者:陈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损伤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105例急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精心护理能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郭小惠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脑卒中是一组由脑血管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疾病,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患者经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后,存活患者中至少有一半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因此他们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2008年1月-10月我们通过对8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和随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颅底骨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占颅骨骨折的1/3以上,绝大多数为线样骨折,且伴有黏膜瘀斑、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因此做好颅底骨折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因素都有很大的帮助.基层医院颅脑创伤患者多,相对颅底骨折的患者也较多,我科从2006年-2008年对200余例颅底骨折患者实行了标准健康教育,大大促进了疾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慧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须做过敏试验.
作者:闫金秀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科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扁桃体手术患者共189例,现将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89例患者中,男98例,女91例,年龄3岁~15岁120例,20岁~40岁56例,41岁~65岁13例,平均年龄31岁;病程长15年,短1年;单纯性扁桃体肿大167例,并发增殖体肥大15例,增殖体肥大并发分泌性中耳炎12例,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2例,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5例.
作者:方雪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激励式的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120例,采用激励式心理护理:对照组120例,按一般医疗护理.观察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法、产时并发症、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时间、产时并发症、新生儿窒息率降低,自然分娩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激励式心理护理对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提高自然分娩率等有重要意义.
作者:时艳华;曹美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