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志蓬
手术病人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在生理和心理上给予大的满足状态,降低不适的程度.我们手术室自2005年以来在开展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为手术病人开展了人性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慧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应用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式者为微创组(30例),应用传统胆囊切除术式者为对照组(30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恢复饮食时间及并发症(包括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恢复饮食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微创组的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例数为6例,对照组1例,微创组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减少(x2=4.04,P<0.05).结论 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邓升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方法 对700例孕满37周~41周之间剖宫产的妇女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①手术技术提高时间缩短,美容切口缝合,使剖宫产率上升;②剖宫产率随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产妇平均年龄的升高而增加;③剖宫产指征条件放宽,产钳助产使用率下降;④社会综合因素也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 控制剖宫产率,加强孕产期保健,鼓励产妇自然分娩,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时监护能力,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作者:赵爱花;张耀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诊断与治疗中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将我院10年中收治的10例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中9例经手术治疗,2例死亡.结论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多发生在青少年,尤以发生在右侧横窦沟者病情变化快,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
作者:雷军;江振汝;刘广慧;吴展飞;江向明;马劲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头孢拉定为广谱抗生素,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我院在近2年使用中,发现有致小儿血尿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1 病例
作者:王方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黄体生成素和癌胚抗原的性能.方法 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黄体生成素(LH)、癌胚抗原(CEA)含量的测定,进行精密度、灵敏度、干扰、回收试验.结果 批内CV均小于5%,批间CV均小于6.5%;LH、CEA回收率分别为97.9%~102.2%、98.9%~102.4%,灵敏度分别达到2.4 IU/L、2.6 ng/ml;无吸样间的交叉污染.结论 该方法各项指标结果准确,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干扰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高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评估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TUVP)合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方法 对2004年4月~2005年10月间行TUVP结合TURP治疗的121例BPH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顺利,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等,均有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TUVP结合TURP治疗BPH,手术时间缩短,出血少,手术安全,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BPH值得选择的较佳方法.
作者:徐缓;景福林;韩杰;单荣富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本院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评价围术期预防性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出院的外科手术病历共292份,分别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预防性抗菌药物在用药品种选择上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甲硝唑用量偏大,大多数品种DUI基本合理;围术期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用药起点高,换药频繁.结论 本院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尚存在问题,有待加强规范化使用的管理.
作者:毛晓冬;吴静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心脏创伤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积极抗休克及立即手术止血.因此,手术室护士应熟悉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密切配合,确保抢救手术顺利进行,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杨静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床边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4年7月~2005年12月在我科住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床边康复护理.结果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50例偏瘫痪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估.经过积极、系统的早期床边康复护理,6周后Barthel指数提高约32分,总有效率为95%.结论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床边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莉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腹壁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大约有200万以上的患者.在历史上,腹壁疝的形成被归纳为内脏(腹腔)的压力、肌肉组织(腹壁)的张力与先天性缺陷、手术因素等,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腹壁疝发生和修补后复发的全部明确病因.
作者:席子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法对136例3岁~6岁肥胖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 小儿肥胖的发生与父母超重、婴儿出生体重过大、4个月内喂养方式、运动时间、摄食量过多、看电视的时间有关.结论 儿童期肥胖与遗传、家庭因素、喂养方式和食物摄入过多有关.
作者:毛景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意义,并进行组间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 084例风湿性疾病患者进行抗-CCP抗体测定.结果 3 178例类风湿关节炎(RA)、965例干燥综合征(SS)、57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54例银屑病(sPA)和54例其他风湿性疾病的抗-CCP抗体测定值分别为60.79%、5.15%、4.84%、50.65%和4.31%,抗-CCP抗体在RA组和sPA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而SS、SLE组抗-CCP抗体测定值与其他风湿性疾病对照其阳性率基本一致.结论 虽然抗-CCP抗体可以作为诊断指标之一,但也可出现于其他疾病中.
作者:陈俊伟;李小峰;茹晋丽;胡学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我科自2003年6月,对32例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采取电子支气管镜直视下胸膜活检术,27例明确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发琼;向家培;姚俊;兰雄;雷饶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作为从事医学基础课组胚教学的一名教师,几年工作下来,笔者深感组胚理论教学存在一些难度.1 组织结构抽象不具体,理论讲解困难
作者:穆秉桃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指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及排泄的正常途径改变,使血清内胆红素之值超过正常范围.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病[1].约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其病因复杂.
作者:刘筱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8例,在CT引导下行盘内穿刺注射浓度为50 μg/ml的臭氧10~15 ml,盘外(椎间孔)注射浓度为40μg/ml的臭氧10 ml,得保松1 ml,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进行随访,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总有效率91.8%(135例),优良率81%,本组穿刺成功率100%,未出现1例脊髓、神经、硬膜囊、血管、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CT引导下臭氧盘内、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佳的特点,深受医患的欢迎和接受,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之一,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赵青;杨惠良;宁选波;肖乔香;岳江;李禾;杨祖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饲另加牛血清白蛋白一次性注射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30只纯种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饮食组,B组为高脂饮食组,C组为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喂养8周后测定各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免疫组化观察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血清TC、TG、L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血清TC、TG、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缬沙坦药物干预组内膜增生较高脂组明显减轻.VCAM-1在缬沙坦药物干预组中表达较高脂组明显减少.结论 缬沙坦可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机制与减轻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VCAM-1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周纪星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我院中成药的应用情况,分析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对我院2005年中成药使用品种、年销售量进行调查,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对中成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成药的剂型、价格、功效等因素直接影响用药情况.结论 我院中成药应用基本合理,疗效确切、价格适中、剂型先进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占有优势.
作者:徐亮;夏永华;沈斌;张小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