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吴少红;黎建云;陈洪波;黄海辉
目的 探讨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含量测定常用方法的特点与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 用永停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一阶导数法和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中普鲁卡因的含量,比较测定结果.结果 四种方法测定的普鲁卡因的含量为99.73%~105.8%、平均回收率为99.71%~101.0%.结论 四种方法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同样的可靠性.但永停滴定法操作繁琐,不适合医院快检;紫外分光光度法、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和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更简单、快速、重复性好、适用范围广.
作者:陈声晶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特点,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卵泡膜细胞瘤的CT征象,分析其特点.结果 肿瘤形态呈类圆形、卵圆形3例,分叶状2例.肿瘤大径范围在4.0 cm~18.0 cm之间.CT平扫密度均匀,CT值23~46 Hu,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结论 卵泡膜细胞瘤具有良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增强扫描后仅轻度强化,CT能很好地显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各种特征,对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翁志蓬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意义,并进行组间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 084例风湿性疾病患者进行抗-CCP抗体测定.结果 3 178例类风湿关节炎(RA)、965例干燥综合征(SS)、57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54例银屑病(sPA)和54例其他风湿性疾病的抗-CCP抗体测定值分别为60.79%、5.15%、4.84%、50.65%和4.31%,抗-CCP抗体在RA组和sPA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而SS、SLE组抗-CCP抗体测定值与其他风湿性疾病对照其阳性率基本一致.结论 虽然抗-CCP抗体可以作为诊断指标之一,但也可出现于其他疾病中.
作者:陈俊伟;李小峰;茹晋丽;胡学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在健康体检中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 对参加健康体检的38 866人进行了一般常规检查、X线胸透、心电图、B超、血流变学、生化组合、乙肝五项或HBsAg、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结果 在患病的病种和序列中,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血脂增高者占30.25%;脂肪肝占23.16%;高血压占15.2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03%;血糖增高占3.69%.结论 坚持定期体检,可以早发现致病危险因素,及早进行一级预防;同时可早发现所患疾病,及早进行二级预防,减少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在体检中重视亚健康状态,把健康教育与体检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对促进全民健康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士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方法 对700例孕满37周~41周之间剖宫产的妇女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①手术技术提高时间缩短,美容切口缝合,使剖宫产率上升;②剖宫产率随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产妇平均年龄的升高而增加;③剖宫产指征条件放宽,产钳助产使用率下降;④社会综合因素也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 控制剖宫产率,加强孕产期保健,鼓励产妇自然分娩,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时监护能力,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作者:赵爱花;张耀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实行综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2005年4月~2007年4月对94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实行了以肝动脉栓塞为主的综合治疗,并进行了4个月~24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经综合治疗后半年、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3%(83/94)、69.1%(65/94)、18.1%(17/94).结论 综合治疗适用于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性肝癌病人.该方法不仅实用、安全,而且可以为Ⅱ期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王星刚;刘刚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雾化吸入是利用雾化吸入器的负压空间将药物制成气雾,通过患者的吸入而进入呼吸道,使得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因而具有作用迅速、疗效可靠、用药剂量小、副作用少等优点,深受广大医患入员的欢迎.
作者:田春;于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预案.方法 对1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COX模型分析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程度、脾大程度、术后有无坚持治疗和出血后采用何种方法治疗是影响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为降低术后再出血率,应当慎重选择患者,避免术前有出血病史和脾脏明显增大者,术后应积极给予有效的降低门静脉压力治疗.
作者:赵亮;吴少红;黎建云;陈洪波;黄海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紫癜性肾炎的患者在激素(泼尼松)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MF治疗1年.结果 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在治疗6个月及1年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副作用:胃肠道反应(26.92%)、肺炎(15.39%).结论 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紫癜性肾炎效果较好,副作用轻,但需注意合并症发生.
作者:冯锦红;柳彩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心脏创伤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积极抗休克及立即手术止血.因此,手术室护士应熟悉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密切配合,确保抢救手术顺利进行,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杨静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我院2004年1月~2006年9月产后出血67例资料,同时随机选配同期分娩产妇200例做配比对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所有资料均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77.61%(52/67)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 h内.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原因的68.66%(46/67).第三产程延长致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8.81%(26/67),与对照组15.5%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人工剥离胎盘产后出血组占31.34%(21/67),与对照组的5.50%相比有显著差异.妊高征、前置胎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双胎等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结论 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时刻是产后2 h内.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子宫过度膨胀、子宫内膜损伤、阴道助产、剖宫产、产程延长、妊娠并发症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作者:文远珺;冯达宏;贺风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在72 h内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连用7 d.2组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1.59%,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 地塞米松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疗效高,可缩短病程、降低致残率、有保护脑细胞功能作用.
作者:田千庆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应用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式者为微创组(30例),应用传统胆囊切除术式者为对照组(30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恢复饮食时间及并发症(包括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恢复饮食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微创组的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例数为6例,对照组1例,微创组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减少(x2=4.04,P<0.05).结论 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邓升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黄体生成素和癌胚抗原的性能.方法 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黄体生成素(LH)、癌胚抗原(CEA)含量的测定,进行精密度、灵敏度、干扰、回收试验.结果 批内CV均小于5%,批间CV均小于6.5%;LH、CEA回收率分别为97.9%~102.2%、98.9%~102.4%,灵敏度分别达到2.4 IU/L、2.6 ng/ml;无吸样间的交叉污染.结论 该方法各项指标结果准确,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干扰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高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诊断与治疗中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将我院10年中收治的10例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中9例经手术治疗,2例死亡.结论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多发生在青少年,尤以发生在右侧横窦沟者病情变化快,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
作者:雷军;江振汝;刘广慧;吴展飞;江向明;马劲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手术病人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在生理和心理上给予大的满足状态,降低不适的程度.我们手术室自2005年以来在开展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为手术病人开展了人性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慧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31例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严密病情观察,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 由于病情观察细致,处理措施及时有效,护理措施得当,本组31例非手术治疗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病情观察与护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冯百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内窥镜乳头肌切开取石术(EST)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5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EST+LC治疗,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不适护理干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结果 本组取得家属与患者配合且心理状态稳定,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恢复快,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充分利用这两种微创治疗方式的优点,可使患者的创伤降到小.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不适护理干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可为手术成功提供重要保证.
作者:刘秀云;柳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本院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评价围术期预防性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出院的外科手术病历共292份,分别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预防性抗菌药物在用药品种选择上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甲硝唑用量偏大,大多数品种DUI基本合理;围术期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用药起点高,换药频繁.结论 本院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尚存在问题,有待加强规范化使用的管理.
作者:毛晓冬;吴静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作为从事医学基础课组胚教学的一名教师,几年工作下来,笔者深感组胚理论教学存在一些难度.1 组织结构抽象不具体,理论讲解困难
作者:穆秉桃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