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百素凝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朱秀贤;甘惠贞;林菁红

关键词:利百素凝胶, 软组织挫伤,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利百素凝胶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别应用利百素凝胶3 d~7 d后局部观察其疼痛、压痛、肿胀以及活动时疼痛的缓解情况.结果 有81%的患者感觉效果明显,15%的患者感觉有效,4%的患者感觉无效,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过敏.结论 经过观察,利百素凝胶是治疗软组织挫伤较好的外用药.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剖腹探查之临床思维程序

    剖腹探查是临床外科上处理腹部疾病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否正确运用该方法是每个外科医师需面对的问题,运用恰当且适时,可以挽救患者生命,相反,则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故掌握剖腹探查的适应证显得尤为重要.在许多著作及相关资料中已写得相当详细,这里笔者仅从是否考虑剖腹探查的临床思维程序方面综合和归纳,以助理解.

    作者:李汉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管病变

    肝移植术后的胆管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34%,严重影响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率和长期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阻碍肝移植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裴红红;黎一鸣;柏玲;屈丽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及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胸痛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压低在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例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的患者,常规做18导联心电图,每隔4 h做1次,24 h后每天做1次,同时测心肌酶谱.结果 胸痛时心电图V1~3导联ST段压低可能是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早期表现.结论 对持续胸痛患者常规做18导联心电图,尤其对V1~3导联ST段压低者,以利早期诊断,早期行血管开通治疗.

    作者:刘瑞芳;王纳新;柴小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结核性结节性红斑误诊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反复踝关节疼痛1个月,于2007年1月12日就诊.1个月前患者出现双膝踝关节疼痛,无肿胀及活动受限,查ASO(+),RF(-),ESR 86 mm/1h,CRP>10μg/ml(正常值<10μg/ml),WBC 10.6×109/L,N 79.5%,L20.5%,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拟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给予抗风湿和激素治疗后,疼痛明显好转.

    作者:陈宏平;程冕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胆囊切除术后产ESBLs细菌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对我院胆囊切除术后肺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药性感染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1月间行胆囊切除后伴肺部感染的23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面评估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23例肺部感染分离出细菌共37株(包括混合株),产ESBLs共28株(大肠埃希菌19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占76%.②产ESBLs菌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有关.结论 术后肺部产ESBLs菌感染较严重,对临床治疗及患者的术后恢复不利,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和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桂军;关宿东;程炳熔;耿鹏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硬膜外麻醉致阻滞范围过广4例分析

    自从硬膜外阻滞应用于临床麻醉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局麻药液的临床应用,麻醉管理和麻醉方法的进步,使我们对硬膜外阻滞的认识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作者:周文全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婴幼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特发性室速常见于无明显器质性的心脏病,年龄多在25岁~40岁之间,多呈反复发作,婴幼儿少见,甚至罕见.现将我院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程芳;程红;刘君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镇宁县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病后存活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作者:曾亚旭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医院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

    目的 根据医院图书馆的现状,提出了各种措施以求得更好的发展.方法 从传统的管理模式、经费短缺、检索手段落后和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面有限等几方面探讨医院图书馆的现状,并提出转变管理机制、建立电子阅览室、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和读者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结果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院图书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好评.结论 医院图书馆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发展.

    作者:许志雄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急性液氨中毒2例报告

    液氨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泄露,引起急性液氨中毒.现将我院抢救急性液氨中毒情况报告如下:2005年7月4日中午,上海市南汇区惠南镇一个载有液氨空钢瓶的汽车停靠在路边,由于钢瓶直接暴露在烈日下,钢瓶内残留的液氨膨胀终发生爆炸,发生液氨泄漏事件.

    作者:林春颖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小儿肺炎中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中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感染状况、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20例肺炎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320例肺炎中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5例,感染率10.9%,5岁以下感染24例,5岁以上11例.结论 肺炎衣原体肺炎在本地区的感染率为10.9%,较全国感染水平低(23%~25%).在性别及临床特点方面与其他致病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差异无显著性,临床表现不特异,确诊需实验室检查.

    作者:王峰;魏善和;马贺贺;王朋;李忠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腹腔镜联合腹股沟小切口治疗成人腹股沟疝20例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行成人腹股沟疝未闭内环的高位结扎后,另行腹股沟小切口行疝修补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方法 自2005年1月~2006年6月在腹腔镜下先行未闭疝囊高位结扎再做腹股沟小切口行疝修补术(其中嵌顿疝2例、复发疝2例、双侧疝3例).结果 20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40min,术中无并发症,住院3 d~5 d,平均4 d.结论 腹腔镜下行成人腹股沟疝未闭内环口高位结扎,再做腹股沟小切口行疝修补术,由于疝囊高位结扎确切,腹股沟不分离疝囊,患者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不易复发,无肠粘连等并发症.

    作者:李云鹤;周珂;周萍;孔凡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儿童脑肿瘤猝死引发纠纷原因分析尸检2例

    颅内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岁~50岁.儿童颅内肿瘤相对少见,但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病中仅次于白血病,占第二位.并常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误诊率达10.96%[1],但因此发生纠纷的尚未见报道.本组2例由于误诊而发生医疗纠纷,我们对其发生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为减少医疗纠纷提供依据.

    作者:陈宏颖;陈昌明;李剑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小剂量M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的临床观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多数患者有数年的慢性期,但终病情进展,终至急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我院于2000年6月采用小剂量MA方案治疗CML急变患者7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焕英;聂艳霞;王永亮;许伟;张志彪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思密达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种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自2005年11月~2007年1月观察了100例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临床治疗结果,对其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王纯娟;许丽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时、准确、无创伤性而且能估计预后、观察疗效,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本文对我院30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病因及CT表现进行了分析.

    作者:尹俊;喻劲松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和分类解剖一词有分割、切开的意思.所以人体解剖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持刀将人体剖开,来研究其形态和结构.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主要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基本功能的形态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范畴.

    作者:刘德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

    糖尿病是各种原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的疾病,病程长,多迁延,并发症多,一旦患病,几乎伴随终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作者:张爱果;袁万青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近年来随着其应用的推广,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渐增多,笔者分析了近期的报道,结合临床实践发现,如果能对本药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合理的应用,有一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苏红霞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15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均经胸腰椎正侧位片及CT检查证实的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对15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18个月,全部患者术后伤椎高度由术前的50%恢复到90%以上,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伤椎滑脱纠正.结论 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具有压缩伤椎高度恢复满意,截瘫恢复迅速,后期并发症少,无断钉、脱钉、脊柱侧弯及后凸畸形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恩成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