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膝置换术后负压引流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史一欣;董顺红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高负压引流, 骨科护理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负压引流强度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病人双盲随机分为高负压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负压引流组切口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低负压组(P =0.034),而术后总引流量、住院时间、高血压、输血量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与低负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高负压引流安全可靠利于伤口引流。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过渡期护理模式改善支气管哮喘病人自护能力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过渡期护理模式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病人自护能力的成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支气管哮喘病人95例为研究对象,出院后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家庭随访及电话随访等过渡期护理,观察干预前后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变。[结果]干预后病人的综合自护能力得分为(72.05±9.04)分,明显高于干预前(40.63分±1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894, P <0.01);干预后“对支气管哮喘知识的了解”“自理能力”“自护实践能力”维度的得分分别为(20.73±6.18)分、(27.20±4.79)分、(24.13±5.79)分,高于干预前的(8.30±7.53)分、(17.86±6.49)分、(14.45±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过渡期护理模式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病人,自护能力的显著提高。

    作者:代璐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ATC 培训模式在临床护理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诊断、培训、督导(ATC)培训模式在临床护理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全院护理继续教育培训中引入 ATC 培训模式,以2012年9月—2013年9月传统培训模式作为对照。从护士和培训师满意度、培训护士对内容掌握度、培训护士积极性、护士长和医师对护士工作态度与能力以及住院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比较两种培训模式的效果,评价 ATC 培训模式在护理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结果]与传统模式相比较,采用 ATC 培训模式后护士和培训师满意度、护士长和医师对护士工作态度与能力评价、住院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培训护士理论考核合格率较上一年度提高了11.2%,技能考核合格率提高了9.1%;培训护士积极性调查中问卷回收率达到86.4%,出勤率达91.4%,说明护理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明显提高。[结论]ATC 培训模式可提升护士综合素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作者:张红梅;郭庆峰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实施俯卧位通气的疗效观察与风险管理

    [目的]观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实施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效果,规范俯卧位通气期间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对8例中重度 ARDS 病人实施了俯卧位通气,在治疗前后分别抽取血气分析以了解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计算氧合指数(PaO 2/FiO 2)以及治疗前后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变化情况,同时统计俯卧位期间发生的风险事件。[结果]8例病人共实施41例次俯卧位通气,41例次俯卧位通气中35例次(85.37%)PaO 2/FiO 2较前上升,29例次(70.73%)上升幅度超过10%。俯卧位通气后给氧浓度明显下降,PaO 2、氧合指数显著上升(P <0.05),PaCO 2较前下降(P <0.05),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风险事件14例次,5例存活(62.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中重度ARDS 病人的氧合,但是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充分的评估,管道维护,病情监测、气道管理、胃肠道管理、皮肤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美兰;王小燕;徐静;严颖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改良呼吸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肺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影响。[方法]将稳定期 COPD 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仅予传统的呼吸训练,即腹式呼吸与缩唇式呼吸;观察组实施改良后的呼吸操,在传统呼吸训练的基础上综合了体能与耐力训练,实施“行走四步呼吸操”。统计病人出院6个月再发作次数及再次住院时间,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量表(CAT)评估病人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呼吸训练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肺功能优于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病人再发作次数、再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1个月CAT 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2个月观察组 CAT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 CAT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 <0.001)。[结论]改良呼吸操训练呼吸的方法便捷,使病人更易接受,有效改善了肺功能,减少了发作次数,缩短了住院天数,提升了生活品质。

    作者:余艳;韩金辉;蒋春燕;杨慧敏;崔焱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对社区老年人实施 PBL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依从性、满意度的影响,为建立高效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和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本社区老年人2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干预组采用 PBL 健康教育模式;主要评估干预后两组健康行为状况、健康知识知晓率、依从性、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心理平衡、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定期体检和不滥用药物行为状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知识知晓率、依从性和满意度总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躯体感觉、生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健康认识等生活质量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BL 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提高老年人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依从性和满意度。

    作者:洪艳群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免缝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缝合固定和免缝固定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导管移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例病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放置蝶形固定翼,在蝶形固定翼的两侧缝线固定;试验组采用免缝导管固定方法,外加一条特制黏着性棉布伸缩包带固定。评估穿刺部位的局部情况、外周静脉血和中心静脉血培养结果、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及导管移位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7, P =0.015);两组病人导管移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1,P =0.171)。[结论]免缝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效果良好,黏着性棉布伸缩包带具有很好的粘贴力,有效防止导管移位,适用于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固定。

    作者:陈少珍;冯黎;陈利芬;成守珍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糖尿病中高危足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调查糖尿病中、高危足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对100例糖尿病中、高危足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00例糖尿病中、高危足病人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为(29.30±7.76)分,88%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感受负担;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照顾者健康状况、自觉病情严重度、空腹血糖、职业、支付能力。[结论]糖尿病中、高危足病人自我感受负担明显,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者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轻其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刘云云;何红;张晓义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护患沟通情景教学在《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护患沟通情景教学在《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护理专科生98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护患沟通情景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在情景教学前及教学后1周、3个月应用护理专科实习生常见护患沟通障碍场景沟通情况调查问卷及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生的沟通能力优于对照组。[结论]护患沟通情景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

    作者:单玉香;王松韬;唐凤平;刘佳;李静;雷金美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信息支持对住院艾滋病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信息支持对艾滋病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选的120例艾滋病病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于入院当天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评估心理健康状态。对照组只接受病房医护人员提供的一般指导,干预组接受与病人疾病和康复相关的信息支持,出院时应用 SCL 90重新测评。[结果]干预后两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对艾滋病病人住院期间进行信息支持干预,能更好地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

    作者:邓英丽;潘彩芳;韦文冰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妊娠晚期妇女饮食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妇女饮食习惯及行为,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妊娠晚期妇女合理营养,保证母婴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750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调查。[结果]妊娠晚期妇女年龄18岁~34岁;孕妇及其丈夫的文化程度均较高;初产妇和经产妇各占约50%;主要照顾孕妇的人是其母亲,其次是丈夫;孕妇的母亲和婆婆的文化程度均偏低,超过50%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90%的孕妇以谷类为主食,喜欢的食物是水果和蔬菜,不喜欢的食物是动物内脏、豆类及豆制品。每日摄入的总能量接近推荐量,其中糖类、蛋白质均低于推荐量,而脂肪摄入超过推荐量。在食物选择上,妊娠晚期妇女进食谷类、奶类、水产品、豆类量不足,尤其是豆类的摄入量不到推荐摄入量的一半。进食水果、坚果太多,尤其是水果的含量为推荐值的152.7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摄入的总能量能满足孕妇需要,但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强化营养指导,帮助孕妇合理选择食物,保证营养需求。

    作者:刘怡;罗碧如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胃癌化疗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胃癌病人化疗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化疗期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按照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结果]试验组病人在化疗期症状控制、疗效、病人满( P<0.05 P<0.01)。[]。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或结论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明显改善胃癌化疗期病人的症状。

    作者:修闽宁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五家渠市社区人群慢性病疾病谱分析

    [目的]通过五家渠市辖区慢性疾病发病情况调查,了解五家渠市居民慢性病疾病谱,为政府部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防控依据。[方法]随机抽取3523名五家渠市社区居民的调查资料,采用 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3523名社区居民中,慢性病患病人数为918例,其中男485例,女433例,分别占患病人数的52.83%和4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 >0.05),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上升,≥55岁人群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慢性病疾病谱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急慢性胃肠疾病、骨关节及椎间盘疾病。[结论]五家渠市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人口老龄化是导致慢性疾病上升的重要原因,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控、健康教育及社区医疗服务刻不容缓。

    作者:刘红;关泉峰;潘戈英;李永江;李红梅;穆继玉;秦亚萍;双卫兵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乳腺癌病人智谋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乳腺癌病人智谋状况,分析影响智谋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病人一般状况调查表、中文版智谋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调查330例乳腺癌病人,分析病人智谋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乳腺癌病人智谋总分为(65.7±22.9)分,其中个人智谋为(37.0±13.6)分,社会智谋为(28.7±11.2)分,不同文化程度及消费水平的乳腺癌病人的个人智谋分值、社会智谋分值及智谋总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病人个人智谋分值、社会智谋分值、智谋总分值与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各因子分值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提高乳腺癌病人的智谋状况有利于改善乳腺癌病人生理及心理状况,低学历及低消费水平的乳腺癌病人智谋状况较差,应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关注的重点。

    作者:吴美华;刘雅清;柯熹;邓燕萍;林朝春;何晓华;林梅榕;林佳;林云月;杨华清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中药坐浴联合龙珠软膏纱布外敷治疗肛瘘手术后并发症

    [目的]探讨中药坐浴联合龙珠软膏纱布外用在肛瘘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肛瘘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在术后次日排便完毕,观察组采用中药坐浴,龙珠软膏纱布覆盖创面,对照组采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评价两组疼痛程度、肛门水肿、伤口感染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排便坐浴换药后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1);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伤口水肿发生率及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1);伤口感染率、伤口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中药熏洗坐浴外加龙珠软膏纱布外用可减轻肛瘘术后疼痛及肛门水肿,预防伤口感染,加快伤口愈合速度,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王传英;熊玲;何琴;郑双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全膝置换术后负压引流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负压引流强度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病人双盲随机分为高负压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负压引流组切口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低负压组(P =0.034),而术后总引流量、住院时间、高血压、输血量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与低负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高负压引流安全可靠利于伤口引流。

    作者:史一欣;董顺红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脊髓损伤病人膀胱测压时自主神经反射不良症状与血压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病人膀胱测压时自主神经反射不良症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117例 SCI 病人进行膀胱测压检查,分为有症状自主神经反射不良组(AD 组)与无症状自主神经反射不良组(SAD 组)。统计两组测量前收缩压、测量前舒张压、高收缩压、高舒张压、收缩压升高速度、舒张压升高速度并比较。[结果]AD组和SAD组的舒张压升高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测量前收缩压、测量前舒张压、高收缩压、高舒张压、收缩压升高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AD 组舒张压升高速度较 SAD 组高。[结论]脊髓损伤病人膀胱测压时有症状自主神经反射不良病人的舒张压升高速度高于无症状自主神经反射不良病人。

    作者:袁丽秀;苏义基;应燕萍;张莉;陈莹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护理干预在肾脏科ICU 获得性衰弱预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预防肾脏科 ICU 病人发生获得性衰弱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肾脏科 ICU 2013年1月—2013年12月6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作为观察组,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抽取的2012年1月—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对照组)发生获得性衰弱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研究的第4天、第7天、第10天发生获得性衰弱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预防肾脏科 ICU 病人获得性衰弱的发生。

    作者:王迎晓;王芳;金宗玉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不留盲区的采样方法在呼吸管路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后不留盲区的监测采样方法的效果,有效控制呼吸管路清洗质量。[方法]将60套清洗消毒后的呼吸管路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套采用不留盲区的采样方法进行清洗质量监测,对照组30套采用常规的采样方法进行清洗质量监测。[结果]研究组用 ATP 方法监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为96.7%,细菌培养方法监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94.4%;对照组用ATP 方法监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100.0%,细菌培养方法监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9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后不留盲区的监测采样方法,能够不留死角地对呼吸管路清洗质量进行监测,降低因呼吸管路清洗不合格而引起的呼吸性疾病,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胡国风;左疆萍;张志勇;李淑玲;杨春丽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护士分层进阶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索护士分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神经内科病房护理人员及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护理人员分层设置、分层培训、分层分组排班、分层考核等管理,使用护理服务质量管理量表和明尼苏达满意问卷(MSQ)短式量表对分层管理实施前后护士满意度及病人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结果]神经内科病房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护士满意度较实施前各维度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人满意度较实施前各维度也有所提高,显著表现在对护士“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科研成果较分层管理实施前明显增加。[结论]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明确了各层级岗位职责,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分层级人才培养及考核有利于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临床护士工作积极性,实现护士病人双满意。

    作者:冯灵;汪锐;杨蓉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胸痛病人分流中的实施与效果

    [目的]探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胸痛”病人分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胸痛”病人共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给予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满意度评分和就诊效率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就诊顺序、就诊秩序、就诊时间和服务质量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病人在获得决定性治疗、医生接诊、开始用药和相关检查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应用在急诊胸痛病人分流管理工作中能够显著提高病人满意度及就诊处理效率。

    作者:李苹;黎春常 刊期: 2015年第28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