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循证护理

王佳;刘艳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术后尿失禁,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手术, 发生率, 循证护理, 循证医学, 前列腺增生, 医护人员, 生活质量, 前列腺癌, 老年男性, 激光治疗, 护理质量, 病人, 诊断率, 老年人, 发病率, 多发病, 常见病
摘要: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病与多发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手段的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诊断率也越来越高,前列腺手术,包括前列腺切除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治疗等越来越普遍.尿失禁是上述前列腺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受到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广泛关注.有文献报道[1],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5%~87.0%,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1%[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1.7%[3].循证护理是随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领域,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1例病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尿失禁的护理,探讨如何运用循证的佳证据来进行护理.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19例外固定支架固定小腿交腿皮瓣修复术的护理

    用健侧带血管的交腿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几年来,骨外固定支架广泛应用于临床,克服了传统的应用石膏、克氏针固定交腿皮瓣的弊端.我院从2004年12月-2007年7月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小腿交腿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包括小腿、踝及足部)19例,手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骨穿术后无菌敷料的改进

    临床上医生为病人施行骨穿术时,在取得标本后,套入针芯,拔出穿刺针,消毒穿刺部位,再覆盖无菌纱布,局部安压1 min~2 min后,用胶布将纱布固定,即完成操作.术后要求病人平卧4 h,保持敷料干燥,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穿刺后3 d内禁沐浴,以免污染创口.骨穿常用的穿刺部位是髂骨,翻身、脱衣裤易导致敷料的松脱,从而增加创口的感染机会,使病人紧张、顾虑.鉴此,我科采用一次性无菌透明敷贴加2 cm×2 cm纱布作为敷料应用效果令人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刘玲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饮食健康教育在北方糖尿病病人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消瘦和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肾、视网膜等一系列并发症.所以,对健康人群的饮食指导及病人饮食护理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现将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在北方社区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李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现代医院营销现状研究分析

    随着医疗行业营销理念的引入,现代医院营销管理成为对传统医院管理的重大挑战,分析我国现代医院营销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我国医院营销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紫癜停外敷护理对湿热内蕴型过敏性紫癜病人的皮肤干预

    目前我国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2],有研究认为,紫癜持续时间愈长,肾脏受累的可能性愈大[3,4];紫癜分布范围愈广,肾脏受累的几率愈大[3,5].及时控制紫癜皮肤病变可以减轻病人及家属的恐惧,缓解紧张情绪,对预防和减轻肾脏的损害也有积极意义.护士将中药生地黄、丹皮、赤芍等烘干后,粉碎制成膏剂外敷过敏性紫癜病人四肢皮肤损害处,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兀丽仙;郭培京;刘丽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胎背对侧卧位联合阿托品肌肉注射对产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取胎背对侧卧位联合阿托品肌肉注射在加速产程进展、提高分娩质量中的效果.[方法]于2007年1月-2008 年12月,选择单胎、头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并发症,出现产程活跃期延长或停止的初产妇174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其中 A组60例,协助产妇取胎背对侧卧位并给予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B组56例,协助产妇取胎背对侧卧位,不使用阿托品;C组58例,产妇采取自由体位且不使用阿托品进行临床观察.[结果]3组产妇在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后感染、新生儿窒息等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妇采取胎背对侧卧位并给予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可促进胎头内旋转过程、纠正胎头位置异常、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率和分娩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曹明明;谭红艳;雷冬竹;王永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基于KJ法的老年痴呆社区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老年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全面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1,2].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痴呆的发病率也日渐增加,目前痴呆已成为继心脏病、肿瘤、脑卒中后第4位引起成人死亡的病因[3].痴呆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临床实践表明,目前使用的药物只能改善痴呆病人的临床症状,尚无特效的治疗措施[4-8].所以在现阶段,一方面增进人群对该病的理解,发挥非药物疗法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是降低该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和危害的关键.而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知识的知晓率乃至改善其行为方式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旨在运用KJ分析方法,开发社区老年痴呆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课程的实施验证效果.

    作者:侯淑肖;周宇彤;肖顺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联合麻醉病人术后饮水需求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联合麻醉即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是将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合在一起实施的麻醉方法,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特点,目前临床上应用已逐渐增多.由于此种麻醉易产生术后头痛的不良反应,护理上给予术后去枕平卧6 h[1].在术后饮食护理上,各医院医护人员也一直沿用术后6 h禁食禁水,而为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食物反流而出现误吸,病人麻醉前常规禁水2 h[1],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使病人实际禁水时间远远超过了2 h,这整个过程严重影响了手术病人的舒适程度.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护理理念得到了广泛重视,麻醉术后的护理也开始强调以病人为中心,重视并尊重病人的主观感受.故本研究旨在了解病人术后饮水需求,为临床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陈秀云;张瑶;刘研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静脉输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是第4代具有广谱活性和杀菌作用的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少,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胃肠或腹部疼痛等,偶有出现头痛、头晕等以及输液局部的反应,而过敏性休克较为罕见,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报道.我院收治1例不明原因腹痛的病人,在应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时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经积极抢救、护理,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秋明;张天;徐广屏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我院护士群体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现况调查

    三级甲等医院护理工作突出特征为工作节奏快、医疗任务重、连续工作时间长、注意力高度集中、白班和夜班频繁轮转[1-3],久而久之容易破坏人体内源性生物钟节律,引起心理负荷过重、身体疲乏、情绪低落、失眠以及导致功能性胃肠疾患(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FGIDs)发病.迄今为止国内有关护士群体FGIDs患病现况报道较少,我院是所三级甲等医院,因此对我院护士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费学萍;王玉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脑外伤病人康复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外伤病人康复期的生活质量(QOL),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提高脑外伤病人康复期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生活质量简表对100例康复期脑外伤病人与脑外伤病人家属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脑外伤病人康复期生活质量普遍下降,除情感职能维度外,余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值明显低于脑外伤病人家属(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脑外伤病人康复期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疗效、病种、期望值与比较标准等.[结论]护理人员应该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重点加强脑外伤病人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和相关知识教育,重视并发症的护理,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儿科健康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体护理实践中成功的环节之一,医院健康教育以医院为基地,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达到使病人及家属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从,提高护理质量.儿科的健康教育因对象特殊,牵涉面广、内容多,且内容和方法与其他科室有很大差别,健康教育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护理人员在实施健康教育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可以提高儿科健康教育水平,利于患儿的康复.本文就儿科健康教育常见问题就对策进行探讨,为提高和加强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32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加强体位练习,术后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活动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病人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无并发症. [结论]针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的特点及经皮后凸成形术的独特性为病人进行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作者:佟冰渡;马远;梁艳彩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卵巢癌直肠转移瘤切除应用肠吻合器病人的护理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5年内存活率仍较低,为25%~30%[1],已成为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肿瘤.手术是挽救卵巢癌并发直肠转移病人生命的措施之一,而应用肠吻合器进行治疗,既快速,且效果佳又可免除造瘘之苦,还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良好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现将我科2006年3月-2008年10月卵巢癌并发直肠瘤转移切除术+肠吻合术(SDH33吻合器)4例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刘俊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循证护理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病与多发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手段的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诊断率也越来越高,前列腺手术,包括前列腺切除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治疗等越来越普遍.尿失禁是上述前列腺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受到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广泛关注.有文献报道[1],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5%~87.0%,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1%[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1.7%[3].循证护理是随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领域,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1例病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尿失禁的护理,探讨如何运用循证的佳证据来进行护理.

    作者:王佳;刘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吸入氧化亚氮的护理

    肺动脉高压是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的难题之一,当平均压大于或等于5.33 kPa(40 mmHg)为重度肺动脉高压[1].它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决定因素[2].氧化亚氮(NO)经气道吸入后,直接作用于肺小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及血管扩张,且对体循环血压无明显影响,是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3].我科在2007年10月收治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持续吸入NO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珍;孟蕾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病人的护理

    截瘫是胸椎结核严重的合并症,这与胸椎管较狭窄、脊髓体积较大、缓冲余地较小有关[1].若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终生残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单纯的病灶清除术,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我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5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任志兰;王晓凝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癌症的疗效及护理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是我国学者自主创新研发的新型人血管内皮抑素,适用于一切需要血液供应才能生长的实体瘤,如胃癌、肝癌、肠癌和乳腺癌等,作用机制在于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阻断血管生长、中断肿瘤细胞营养和氧气的供应,终使肿瘤细胞处于休眠状态,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的目的[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2006年已被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

    作者:黄钦;陈凤菊;贺恋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PICC置管在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化疗是一些恶性肿瘤术后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低分化恶性程度高易合并各种并发症,易转移.化疗时以往用头皮钢针或留置针穿刺,虽然操作简单,但是难于长期保留,容易脱出需反复穿刺,而且输液时受渗透压及pH值、药物的稀释程度不足,静脉内血流相对缓慢的影响,极易导致静脉炎、皮肤坏死.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易于维护等特点,已在妇科化疗病人中广泛应用,它既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又适当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我科2007年3月-2008年9月,对26例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应用PICC技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瑞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耳内镜下外耳道胆脂瘤手术的护理

    外耳道胆脂瘤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由于胆脂瘤可产生蛋白分解酶,使骨质溶解,致骨性外耳道扩大,较大胆脂瘤清除后可见外耳道骨质道破坏、吸收;巨大胆脂瘤可破坏外耳道后壁侵犯乳突,广泛破坏乳突骨质,并发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外耳道胆脂瘤除直接影响病人听力外,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外并发症,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利早期治疗.近年来开展的耳内镜手术开辟了耳外科的新领域,通过小型多角度的内镜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进行手术操作或通过微型摄像机将所见图像显示在电视荧光屏上并记录下来供分析或示教.2002年9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耳内镜直视下对41例外耳道胆脂瘤病人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任和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