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护理

赵荣萍;姬润香

关键词:人工, 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病人, 康复护理, Hip Replacement, 生活质量, 股骨头缺血坏死,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功能恢复, 预防并发症, 髋关节强直, 髋关节疾病, 股骨颈骨折, 治疗方案, 行走功能, 手术效果, 提高, 临床观察, 康复锻炼, 护理康复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髋关节退行性变,类风湿关节炎引起髋关节强直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的佳治疗方案.THA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髋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代替[1].它可以矫正关节畸形,恢复行走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术后康复锻炼是决定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THA术后的康复护理,可促进病人肢体功能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强手术效果.2001年4月-2006年5月我院对50例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疾病病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康复,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对影响护生实习质量因素的调查分析

    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生在校学习的关键的一年,也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同时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提高已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锻炼服务思想,培养专业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工作能力的综合性教学环节[1].护生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日益受到医院、学校及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的重视,甚至对护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产生终身的影响.我院作为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每年都有大量实习生来院进行实习,那么如何提高护生实习质量,培养合格护士,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优秀的护理人才是值得我们护理教学管理人员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007年-2008年山西省3所综合医院的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当前影响护生实习质量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护生的实习质量.现介绍如下.

    作者:石美霞;杨辉;商临萍;赵晓云;邱玉芳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咽部麻醉配合基础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胃镜检查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胃镜检查中对不同静脉麻醉方式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老年病人共80例,随机分成咽部麻醉(1%利多卡因口喷2次)加基础麻醉(咪达唑仑+芬太尼)为A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为B组,各40例,比较两组胃镜检查前、中、后的心率(HR)、血压(BP)及指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两组胃镜检查过程中不适程度及对操作的影响,比较各自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术中SpO2较前变化不明显P>0.05,但R、B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以全凭静脉麻醉组下降显著.两组术后各指标均恢复接近基础值.两组检查过程中不适反应对操作的影响无明显区别.[结论]老年病人行麻醉胃镜风险大,在单纯胃镜检查中基础麻醉加咽部麻醉方案相对安全有效.

    作者:周庆;孙素琼;王鸣;张子其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关于抗癌日记在提高乳腺癌术后病人自我效能作用的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增高趋势[1].预计到2015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人将超过6 000例,2020年将超过6 050例[2].虽然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是疾病本身和乳腺癌所带来的形象紊乱仍旧很严重地困扰着病人,乳腺癌病人的自我效能受到很大影响.自我效能 (perceived self efficacy)早由Bandura[3]提出,从社会认知理论发展而来,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本研究目的在于设计一份抗癌日记,并探讨此抗癌日记对提高乳腺癌术后病人自我效能的作用,从而为以后能否用此抗癌日记提高乳腺癌病人术后的自我效能,促进病人的健康行为,提高病人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燕;詹扬扬;胡雁;黄嘉玲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护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世纪在90年代以前的研究中,心理护理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但近些年来,人们愈发重视了对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因为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决定着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我国目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后阶段,也是社会变化为活跃的时期,此时,护士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这直接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护理的质量,不利于病人的康复[1].针对目前的情况,深入分析我院影响护士心理健康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静脉推注过滤器巧改装

    临床上有很多药物静脉推注见效快、疗效好、操作简便,是常用的给药方法,但一直以来静脉推注缺少过滤装置,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在抽吸瓶装药物或液体时橡皮塞很容易被针头切下吸进注射器,仅凭肉眼观察很难确保万无一失,那么,在静脉推注时,碎橡皮屑很容易随药物被推进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若堵塞血管就形成了医源性栓塞,如引起重要脏器栓塞就会危及生命,所以,静脉推注过滤器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们对一次性输液器进行了改装,使静脉推注时有了过滤装置,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华伟;徐秀香;陈月新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流程再造在产科病房实施中的探讨

    护理流程再造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以病人满意为标准,以流程再造为对象,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以达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满足病人需求,提高满意度,取得护理效益.产科是一个技术服务要求均高的科室,母婴安全是产科的金标准,而且由于产妇和家属的期望值很高,是差错纠纷的高发科室,因此产科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势在必行.流程再造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给护士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1],顺着这个思路与方法,我科从2006年5月起,运用管理学中流程再造理论对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游泳,产后健康教育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再造,经过两年的贯彻、落实、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素娥;雪丽霜;覃桂荣;葛圆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在颅脑硬膜下引流术病人应用闭式引流袋预防气颅的效果

    [目的]探讨颅脑硬膜下引流术后应用无空气闭式引流袋阻止气颅发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2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硬膜下积液引流术病人按手术后引流管连接不同引流装置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病例术后引流管末端接上无空气闭式引流袋,对照组病例术后引流管末端接无菌纱布包裹瓶口的近似开放式无菌消毒瓶.观察记录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术后2 d~7 d CT结果是否出现气颅.[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气颅的发生,C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一次性灭菌袋行闭式引流代替开放式消毒瓶,病人气颅发生率及相应并发症明显减少,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病人康复质量及临床护理效率.

    作者:芦雅琳;卢天喜;李姣红;吴赛芬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奥硝唑与几种常用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新药较多,很多新药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信息在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报道资料中介绍得很欠缺,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药物之间新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奥硝唑为第3代硝基唑类衍生物,常与其生抗他素联合使用,治疗敏感厌氧菌引起的多种感染及手术前预防感染、手术后厌氧菌感染等,在临床工作,发现奥硝唑注射液与头孢他啶等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灵霞;陈书琴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护理干预对局部麻醉手术病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

    手术对躯体是一种创伤性治疗,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刺激.局部麻醉手术时,由于病人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此时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应激反应增强,病人会感到焦虑、不适或疼痛,甚至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手术过程中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可以减轻病人对手术、环境的不适及有害的应激反应[1].通过观察局部麻醉手术中应用镇静药物,实施护理干预以及传统的护理配合等措施可减少病人心理及生理不良反应,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艳;杨建军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音乐减压疗法减轻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效果分析

    21世纪的到来给护士带来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因此,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相对落后的护理观念以及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进步带来的更高层次的护理服务的要求,这使得护士在工作中不得不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一项新调查显示,在当今的工作中,有68.5%的护士觉得工作有压力,与1995年相比,有68.3%的护士觉得心理压力在增大.因为人们感到压力大,心理疾病也由此增加.为了了解用音乐来治疗和减轻压力的效果,我们对本院护士130人 进行现场演示和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变兰;范改萍;李青;王丽娟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心电图的发明与发展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反映着心脏的电活动[1].它的发明与发展和许多科学家不懈的努力紧密联系在一起.1745至1746年间,荷兰的Musschenbroek和波美拉尼亚的Ewald

    作者:王斌全;赵晓云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氧化亚氮吸入的护理

    [目的]总结22例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吸入氧化亚氮(NO)的护理经验.[方法]规范NO吸入前的准备,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病情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监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浓度和高铁血红蛋白的监测,预防毒副反应的发生.[结果]22例病人吸入一氧化氮后氧合指数和肺的顺应性明显提高,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5.5 d,未发生毒副作用.[结论]正确应用NO吸入治疗技术,可提高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抢救存活率.

    作者:涂霞;王湘;陈伟新;姜妮;刘希伶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监测与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结果,这一过程因动脉粥样斑块破溃而诱发.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在损伤的斑块上导致血凝块形成和动脉阻塞[1].该病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内病死率逐年下降.为了深入探讨老年病人在急性心梗病程中易发生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问题,进一步做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现对我院心内科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了有关心电监护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

    作者:张林秀;陈泽宏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在职护理人员专业英语口语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在职护理人员学习专业英语口语的目的、方式及影响因素等,以便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英语口语的交流能力.[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在职护理人员. [结果]在职护理人员72.8%为交流而学,76.1%为充实自身能力,50.0%为交班;76.1%认为学习专业英语口语很重要,63.9%对学习专业英语口语有兴趣;82.8%表示只会读个别英语单词,61.1%表示英语口语发音不准,46.3%表示根本不会发音;43.0%选择辅导班,65.0%选择英语角,59.8%选择情景模拟.[结论]在职护理人员学习专业英语口语为自我提升的目的明确,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音不准和不会发音,在意个别单词的发音,忽视培养语感.建议医院应举办各类辅导班,在辅导班内举办英语角及情景模拟,适应在职护理人员专业英语口语学习的现状和需求.

    作者:章雪玲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小便障碍的临床护理

    截瘫是由胸腰段脊髓损伤而造成的下肢感觉与运动障碍,多由创伤性脊柱损伤引起,也可因脊柱结核、肿瘤、椎管狭窄或畸形压迫脊髓而造成.截瘫后多数病人发生小便障碍,给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我院自2003年7月-2007年6月对45例截瘫致小便障碍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琳;刘维娟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体表定位斜刺法在早产儿采集血标本中的应用

    早产儿血标本采集是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的操作之一,首选采血部位是股静脉,因为股静脉相对固定,管径比较粗,能快速取足血标本量;但早产儿股动脉搏动弱,穿刺成功率较低,且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如何在短时间内成功完成穿刺采血是新生儿科护理人员面临的一道难题.成功的静脉穿刺既要做到一针见血,又要减轻在患儿穿刺时的疼痛[1].2007年4月-2008年2月我科采用常规直刺法和体表定位斜刺法对120例早产儿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比较.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红格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小剂量胺碘酮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心房颤动(AF)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低血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加重病人痛苦,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广谱抗心律失常反应已经在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得到证明.但长期口服大剂量胺碘酮的毒副作用发生率高、损害严重.因此,小剂量胺碘酮的临床研究引起重视,其预防AF的作用和安全性急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任莉;牛雅蓉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自制新生儿脐罩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脐带的护理尤为重要,一般断脐后脐带均以纱布包裹,既不便固定又容易脱落,且增大了脐部感染的机会.近年来我院巧用自制新生儿脐罩,临床应用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媛媛;杨荣;卜夏叶;许容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职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的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近几年来,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部分地区教师进行心理调查显示,约50%以上的教师存在大小不等的心理问题[1].而作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简称带教老师),同时扮演着教育者与照顾者双重角色[2],其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就这一问题对192名带教老师进行了调查.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淑琴;陈冬峨;王晓惠 刊期: 2008年第33期

  • 对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S)是目前诊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防治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使冠心病病人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具有创伤小、病人康复快等优点,易被病人接受[1].但在术中、术后出现低血压反应是危险的急性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处理非常重要[2].现将我院冠心病介入治疗发生低血压病例的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苏若琼 刊期: 2008年第33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