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巧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

刘新萍;孟晓琴

关键词:静脉采血针, 预防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 效果满意, 劳动强度, 静脉输液, 连通管, 临床, 冲洗, 操作
摘要: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因其具有操作简单、预防交叉感染、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等优点而广泛用于临床.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除用于静脉采血外,我科还将一次性静脉采血针用作静脉输液或各种冲洗的连通管,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稳定聘用护士队伍的方法探讨

    近年来,随着军队医院的精简整编,聘用护士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截止到目前,我院聘用护士人数已达370余名,占护士总数的73%,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33%.他们工作在临床第一线,肩负着繁重的医疗护理任务.但随着工作年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即造成此群体的流动性、不稳定性,甚至严重流失,极不利于护理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医院护理质量与正规化建设水平,已成为当前加强聘用制人员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所以,确保聘用护士队伍稳定,保留聘用护士骨干,以适应新时期军队医院体制调整改革的需要.为此,我们经过不断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作者:郎红娟;余咏;胡华;范珊红;魏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巧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

    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因其具有操作简单、预防交叉感染、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等优点而广泛用于临床.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除用于静脉采血外,我科还将一次性静脉采血针用作静脉输液或各种冲洗的连通管,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新萍;孟晓琴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多功能终端滤器排气时间及效果的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多功能过滤装置输液器的排气时间与效果.[方法]在过滤器侧上方设计-倾斜带帽状开关的侧管,管径大小可与注射器乳头、输液三通管或肝素帽相衔接,观察排气时间.[结果]排气时间对照组为60.50 s±20.40 s,实验组为21.30 s±8.50 s.[结论]多功能过滤装置输液器既能过滤药液微粒,又易于排除滤器内的气体,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作者:郑碧霞;谢小华;胡利君;李立新;赵毅;吴清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一次性产后出血收集袋的应用

    为准确计量产后出血量,及时处理产后出血病人,运用物理学、解剖生理学等原理设计了一次性产后出血收集袋,在产妇分娩时置于臀部下方,收集全部阴道出血.经临床应用证明,该收集测量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测量准确,产妇易于接受,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作者:黄仙萍;胡洋;张启林;魏树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3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原因因分析与护理

    早产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小于37周的活产婴儿[1].由于其胎龄小,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通常在出生后入住早产儿培育箱并给予密切监护.临床发现:呼吸暂停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因缺氧时间过长导致脑细胞死亡,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为了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分析了3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桂香;刘陆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护理高职教育《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护理高职教育是护士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张小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改进静脉输液固定法

    静脉输液时,传统的固定方法是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用4条胶布:一条横形固定针柄,一条自针柄交叉固定于针柄两侧,一条待针头上方的软管绕一周后固定在针柄周围,另加一条固定覆盖穿刺点的小纱布.拔针时去除胶布,人工按压至不出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显著.

    作者:汪永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不同浓度氧疗对高原失血性休克兔血气指标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理想的氧疗浓度,以指导高原失血性休克的氧疗护理.[方法]采用高原失血性休克兔模型,设计不同浓度给氧+补液、单纯给氧与单纯补液,休克1 h后进行治疗,观察其血气、呼吸和存活时间,死亡后立即取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治疗1 h二氧化碳分压降低,碳酸氢盐减少,Ⅳ组与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分压的增高与给氧浓度成正比.治疗完成时呼吸改善,Ⅰ组与Ⅳ组、V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氧浓度80%加补液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单纯给氧与单纯补液组(P<0.01).各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氧疗是抢救高原失血性休克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但氧疗不能替代其他的抗休克治疗,给氧措施应参考代谢性酸中毒的指标.

    作者:周娟;王仙园;程红缨;董燕;谭静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从血红蛋白的变化评估产后出血计量的准确性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也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

    作者:黄爱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双克因致急性脑病综合征1例

    双克因是一种弱阿片类镇痛药,其常用于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疗,属于三阶梯止痛治疗的二级止痛药.阿片类药引起的精神错乱罕见,主要出现于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的病人[1].我科于2003年5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剑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仙人掌贴敷行口腔护理的效果观察

    脑血管疾病病人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病人,多发生口臭、口腔黏膜水肿、破溃、干燥及感染等.目前临床上常采用3%的过氧化氢、0.1%洗必泰及5%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口腔护理的漱口液,但作用仍局限在清洁口腔及短时的湿润、消毒及除臭.为了提高预防及治疗口腔炎症及口臭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3例脑中风病人在常规清洁口腔之后,贴敷仙人掌片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并与对照组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陶秀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穿刺技术应用解剖的研究概况

    穿刺技术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熟练掌握解剖知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阐述了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神经穿刺、腺体穿刺及胸骨穿刺的解剖结构,以供医护人员参考.

    作者:王岐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沐舒坦在预防老年手术病人肺部并发症中的应用

    通常,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后容易并发上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当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病变(COPD)时病情更难处理.我们采用静脉注射沐舒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飞琴;徐晓琼;沈晓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经体表测量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病人经体表测量插管佳深度的方法.[方法]将胃肠减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按测量病人前额正中发际-剑突与脐连线中点的距离插管,对照组按传统法测量插管,观察记录两组病人腹胀和引流情况以及拔管时的实际长度.[结果]两组腹胀及引流液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体表测量长度与实际插管长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体表测量长度与实际插管长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发际-剑突与脐中点体表标志测量法插管,胃管插入深度可到达胃体与胃窦部,可达到有效的胃肠减压目的.

    作者:肖继红;梁健;林月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复合营养素对湿热创伤应激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创伤复合应激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直肠温度的变化规律,为提高机体应对应激反应的能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湿热创伤对照组动物以去离子水灌胃1周,造成背部浅Ⅱ°烫伤,置于仿真模拟气候舱(干球温度37℃±0.5℃,相对湿度65%±5%)1h~2 h,每组各分为热应激1 h、2 h、4 h、10h时相点;热创伤给药组给予维生素C、L-精氨酸、维生素E组成的复合营养素灌胃1周,创伤和湿热、时相点处理同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和给药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大鼠各时相点直肠温度与对照组12 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道营养对于减轻应激、保护器官及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影;李亚洁;蔡文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静脉穿刺简易练习装置的制作及应用

    静脉穿刺技术是医务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的一项常用诊疗技术,是衡量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1].医学院校的学员在静脉穿刺技术练习过程中,均由学员相互进行穿刺练习.为防止交叉感染,近年来均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能满足学员静脉穿刺初步学习过程中的操作练习需求.由于胆怯害怕,有些学员还常常不愿进行此项技术的操作练习,致使学员们的静脉穿刺技术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辅助练习装置,首先让学员在辅助练习装置上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操作练习,熟悉穿刺手法和技巧,消除紧张情绪,待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后再实施人体静脉穿刺练习.

    作者:李晋川;尤青;许以秀;王素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对整体护理质量评价的灰关联聚类分析

    运用灰关联聚类分析法,对整体护理质量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找出整体护理效果优劣产生的原因,以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薛漫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双腔气囊导尿管两种充盈气囊方法病人不适感比较

    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对我院120例应用一次性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留置导尿的病人,采用两种充盈气囊的方法,比较病人感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美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自我系统血糖监测对糖尿病病人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形成持续高血糖,继而导致各种并发症.有效地控制高血糖是防治DM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关键措施.血糖监测对于调整治疗和防止低血糖发生至关重要,它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但又常常不为病人重视.为了观察自我系统血糖监测对糖尿病病人血糖的影响,我们观察了52例门诊糖尿病病人自我系统血糖监测前后的血糖及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钱思兰;朱海萍;章玉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浅谈护理纠纷的防范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于2002年9月1日正式实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集中体现了保护医患双方合法的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宗旨.同<医疗事故处理方法>相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如下特点:①强调医疗事故重在预防.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②明确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等民事责任争议的三条解决途径.医患双方当事人可通过自愿协商、申请行政调解、依法诉讼等途径.③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共同作为医疗事故发生的主体,取消了技术事故与责任事故的划分,将医疗事故分级从过去的3级改为4级.④鉴定改由医学会主持,将行政处理与专业技术鉴定分开进行,并且规定建立专家库,以备法院审理重新鉴定时抽选专家.⑤赋予病人更多权利,病人有权复印病历,加大医疗工作的透明度.⑥变补偿为赔偿.<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整整增加了一章内容即医疗事故赔偿,并从11个方面对赔偿做出了具体规定.⑦加大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责任.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应给予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情形均做出了规定.结合以上特点,护理人员应从7方面防范护理纠纷.

    作者:张玉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