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艳秋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能有效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转录与复制,显著降低AIDS相关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其药物不良反应日益明显,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严重限制了其应用.中医药可显著改善HAART的药物不良反应,具有独特优势,这为优化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咸庆飞;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前对熟地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对于熟地黄抗衰老、养生与美容作用,却研究较少,深入开展对熟地黄在抗衰老及其养生与美容方面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熟地黄补血作用的深加工产品,符合熟地黄的功效特点,更是道地药材疗效的体现,应是未来熟地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作者:李鹏飞;苗明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分析对近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促排卵的相关文献.结果:中西医结合促排卵优势包括:①临床疗效肯定,提高排卵率与妊娠率;②中西医治疗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减少并发症;③联合用药发挥整体调节优势,改善卵子质量及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④降低Gn用量,降低治疗成本.结论:中药、针灸及其他疗法联合促排卵具有疏肝、活血、补肾等功能,能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作者:肖凤鑫;张建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悬雍”“悬痈”是医书中常见的两个名词,二者在古医书中意义广泛,某些义项上又可共同使用,给阅读学习文献带来困扰.笔者经过搜索、整理相关古籍,对出现“悬雍”“悬痈”二词的材料进行了梳理、辨析,希望能理清词义,明辨源流.
作者:石雨;王育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朴老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早期癌肿应手术切除,如病情需要,可行术前放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如手术未根治或术后局部复发者,可行辅助放化疗.但无论手术或者放化疗,均应配合中医药辨证论治,以减轻手术、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化疗敏感性,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朴老临证以扶正培本为主,健脾益气或益气生血,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维持机体“阴平阳秘”状态,做到“正气内守”,兼顾解毒抗癌,杀伤肿瘤细胞,延缓其复发转移.
作者:乔红丽;侯炜;郑红刚;王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轻中度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的疗效.方法:30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口服银杏叶片治疗,观察两组简易智能评分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MMSE评分治疗组为(25.36±5.13)分,对照组为(11.47±5.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DL评分治疗组为(51.63±13.31)分,对照组为(34.20±11.4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药治疗轻中度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疗效较好.
作者:王宝亮;钱百成;郭百涛;杨秀菊;刘晓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而且较为严重地疾病.中医药对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很大优势.中医药可以防治恶性肿瘤手术、放化疗后的复发转移,从而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可以提高手术、放化疗治疗的疗效,减轻其不良反应,促进康复,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对于不适合手术、放化疗的患者或终末期患者,中医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可控制肿瘤生长、减轻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是综合治疗恶性肿瘤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作者:陈麒阳;陈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病位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程、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OPD稳定期患者151例,采用证素辨证和积分的方法,提取病位证素,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病位证素分布规律,以及随病程延长和年龄增长病位证素的演变规律.结果:常见病位证素有9个,主要病位证素有肺、肾,其次是心、脾.随着病程延长,肺病位构成比逐渐减少,而肾病位构成比逐渐增加.肺、肾、心病位积分随病程延长而增加.脾、肾病位积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COPD稳定期病位主要在肺、肾,但亦累及心、脾等其他脏腑;COPD随着病程的延长而由肺及肾进行演变的,且其病理损害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而病位证素脾和肾的病理损害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作者:柯庚申;洪敏俐;李灿东;洪春霖;杨朝阳;刘燕鸿;黄小华;高凌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传统汤剂(TD)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而其制备不便等弊端严重制约其应用.中药配方颗粒(DGCM)改进了其诸多弊端,但长期未能有效推广,根本原因之一是DGCM汤剂(DGD)与TD的差异规律等基础研究薄弱.应根据中医药理论,化繁为简,以相须药对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获取LC-MS指纹图谱、血清指纹图谱、药效学等多层次指标信息,基于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多层次结合、横纵向结合、主客观结合(权重)、图形化与抽象化结合的定性定量对比,从而综合判别其是否可等效替代,并提出不等效时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DGD和TD的共性差异规律,凝练其初步的药性特点,为汤剂改革及DGCM的科学合理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刘瑞新;施钧瀚;张璐;高晓洁;李学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①“热入血室”与“热入因作结胸”的“热入”似同实不同,“热入因作结胸”是病因病机,热是外来表热;而“热入血室”是证候,热是病人正邪相争时产生的热,不是外来的邪热,也不是风寒所化热,这种热进入血室,与经血相搏,形成“热入血室”证.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热入血室证病位在下焦胞宫,与胃气及上、中焦无关,胃气包括下焦的大小肠,所以在上二焦的基础上提出胃气加以强调,一则表明重视胃气的一贯思想,二则提示病虽在下焦,但与胃气系统的脏腑无关.③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指部分表证和阳郁的里证,并非病位;用小柴胡汤是调理枢机,疏通阳郁,而不是和解少阳;本证“可与小柴胡汤”说明不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少阳的半表半里之说与本条无关.④大结胸证的形成分别由太阳表热证、少阳热证、太阳少阳并病三者误下,致邪热入里和伤寒日久不解化热入里,与素体停痰留饮搏结而成.⑤女子胞作为奇恒之腑之一,与其他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特点不同,不管是经血还是胎儿,都是要有规律的、有时限的藏泻交替,绝对不是藏而不泻.所以说《素问·五脏别论》关于奇恒之腑特点的归纳是错误的.
作者:梁华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扶正肺瘤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50例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DP化疗方案(多西紫杉醇联合顺氯氨铂),观察组在DP方案化疗基础上联合扶正肺瘤方内服,观察2个疗程(3周为1个疗程)后,比较用药前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肿瘤情况和患者生存质量,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稳定率为7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近期治疗客观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CT-L生存质量观察提示: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肺瘤方联合DP方案化疗对缓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疗效明显,并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病灶稳定率.
作者:欧阳郴生;古宏晖;杨丽娜;陈钟;汪桃利;李琦;李时光;王利粉;杨振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辨证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痊愈30例,显效27例,好转13例,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6例,好转27例,有效率为70.00%.胃镜疗效中试验组痊愈33例,显效27例,好转14例,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5例,好转24例,有效率为73.75%.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5例便秘,3例恶心、呕吐,1例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应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万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抗眩颗粒对小鼠自主活动及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平均分为生理盐水组(3 g·kg-1),养血清脑颗粒组(3 g· kg-1),抗眩晕颗粒大剂量组(15.2 g·kg-1)、中剂量组(7.6 g· kg-1)、小剂量组(3.8g·kg-1)5组,分别灌服抗眩颗粒混悬液、生理盐水、养血清脑颗粒混悬液和同体积生理盐水.记录小鼠放入箱后2min内在旷野箱内活动的格数;记录小鼠在转棒上停留的时间.结果:抗眩颗粒组和养血清脑颗粒组可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P<0.05);抗眩颗粒组可明显增加小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P<0.05).结论:抗眩颗粒可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提高小鼠运动协调能力.
作者:郝少君;王希东;李文俊;张正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较为难治的病证之一.慢性胃炎的治疗要特别注意脾胃肝胆的气机调畅.要时时顾护脾升胃降的生理契机,同时注意疏肝柔肝,保护肝之条达之性.用药以轻灵流畅为主,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治疗之始终,同时还应重视生活调摄.
作者:翟熙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30例单纯应用西药贝那普利治疗,试验组1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肾炎康复片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尿蛋白、血压、血肌酐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缓解84例,显效21例,好转15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缓解17例,显效35例,好转8例,无效70例,有效率为46.15%;试验组患者的尿蛋白、血压及血肌酐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肾炎康复片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康乐;李辉;张晓东;李瑛;刘晓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芪倍合剂与四联活菌联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芪倍合剂组、四联活菌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芪倍合剂组采用芪倍合剂治疗;四联活菌组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芪倍合剂与四联活菌联合治疗.三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芪倍合剂组有效率为80.00%,四联活菌组有效率为73.33%,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芪倍合剂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治疗IB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郭晓鹤;张彩凤;朱艳丽;韩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现行中医研究生经典教学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足,缺乏对中医的认同感;中医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临床能力差;为科研而科研,中医创新不足等问题,而中医经典是中医之本.“思求精旨,演其所知”是中医研究生必备之能力.熟读经典,勤于临床,是中医研究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之必需.
作者:马伯艳;张福利;王烨燃;刘春红;高恩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相配合治疗肿瘤的思路有:①中医药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可调补手术损伤,促进康复,利于患者接受其他治疗;辅助术后治疗,以期防止或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时间;术前使用中药,可以改善机体状况,增强体力,调理因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肾功能能障碍,以利于手术.②中医药与放射治疗相结合,可减轻放射治疗副作用;对放射治疗有一定的增效作用.③中医药与化学治疗相结合,可提高化疗的效果;减轻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肌损伤、肝肾功能损伤.中医药治疗肿瘤应注意:坚持中西医结合,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应于每个患者的治疗手段;遵循中医的传统理论的指导,四诊八纲,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定期复查,了解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朴炳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润肺汤对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80例经病理学诊断为肺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均接受胸部放疗,观察组在放疗过程中服用中药润肺汤,对照组单纯进行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率、血清TGF-β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放射性肺炎与放射性肺纤维发生率均显著大于观察组(分别为40.00%、15.00%,25.00%、10.0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第4周及第6周血清TGF-β蛋白含量分别为(0.35±0.10) mg·L-1、(0.39±0.12) mg·L-1及(0.37±0.11) mg·L-1,均显著大于观察组的(0.20±0.09) mg·L-1、(0.16±0.06) mg· L-1及(0.11±0.02) mg·L-1(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第4周及第6周血清IL-6含量分别为(45.52±10.11) ng·L-1、(42.15±10.08) ng·L-1及(41.70士9.56)ng·L-1,均显著大于观察组的(37.12±9.59) ng·L-1、(31.28±8.52) ng· L-1及(27.55±7.17) ng· L-1(P<0.05).结论:中药润肺汤用于肺癌患者放疗时,能显著降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
作者:梅晓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疗效显著.
作者:林斌;刘文辉;曾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