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44V6、突变型p53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

赵军;毕建威;黄士勇

关键词: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CD44V6基因, 突变型p53, PCNA
摘要:目的:探讨CD44V6、突变型p53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68例胃癌组织中CD44V6、突变型p53、PCNA的表达.结果:68例胃癌CD44V6阳性表达率44.1%(30/68),其表达与胃癌的组织类型的分化等级、浸润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差异(P<0.05).突变型p53在68例胃癌中阳性检出率为51.5%(35/68),其表达在胃癌的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在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PC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D44V6、突变型p53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临床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游离钙化性纤维性假瘤1例

    1 病案摘要患者男,67岁,因发现右侧腹部无痛性肿块3年入院.入院查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下腹可触及一约6cm×6cm肿块,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度较大.腹部CT检查示:右下腹回盲部实性占位.全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回盲部充盈时可见压迹.以腹腔肿块待查.

    作者:方勇;秦洪真;张海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吸细胞学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45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颈部淋巴结肿大在临床淋巴结肿大中常见,而淋巴结转移癌在淋巴结的恶性肿瘤中常见.我院收集从1995年至2001年近6年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45例,给予细针吸取活检细胞学检查,探讨其临床及细胞学特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于晓霞;黄泰安;于晓玲;张艳平;李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难治性白血病大剂量化疗的护理

    大剂量化疗主要用于难治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或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的强化治疗.如何作好化疗期间的护理,提高患者耐受性、降低化疗毒副反应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现将其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宫超;孙潇飒;李莉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男性乳癌特征分析(附31例报告)

    目的:了解男性乳癌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男性乳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合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男性乳癌少见,病因不清,发病多在50岁以上,临床病例晚期多见,容易侵犯皮肤及胸肌,乳头常受累,可伴乳头溢血,淋巴结转移较早,雌激素受体阳性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主要是改良根治术,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预后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结论:男性乳癌晚期多见,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

    作者:龙启明;胡锐;申晓敏;杨金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清IL-2水平与恶性胸/腹水IL-2治疗疗效的关系

    目的:对恶性胸/腹水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进行测定,了解血清IL-2水平与胸/腹腔灌注IL-2治疗恶性胸/腹水的疗效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判定恶性胸/腹水治疗疗效的指标.方法:88例恶性非肝癌性胸/腹水患者,均接受IL-2胸/腹腔灌注治疗,治疗前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水平,将IL-2测定值较高的44例患者分为一组,IL-2测定值较低的44例患者分为另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血清IL-2测定值较低组IL-2胸/腹腔灌注治疗的有效率为72.7%(32/44),明显高于IL-2测定值较高组的52.3%(23/44).结论:恶性胸/腹水患者IL-2胸/腹腔灌注治疗前血清IL-2水平高低与IL-2治疗的疗效明显相关,原有IL-2水平较低的患者IL-2胸/腹腔灌注治疗的疗效较好.血清IL-2水平可作为判定IL-2胸/腹腔灌注治疗疗效的指标.

    作者:丁雪梅;李爱民;罗荣城;严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放射治疗合并HCPT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与羟基喜树碱(HCPT)合用对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从1999年11月~2001年8月,对4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单纯放疗,另一组放疗并用HCPT,治疗结束后,根据食管癌放疗后X线诊断标准分级,比较两组疗效,并按WHO制订的药物毒性标准比较两组毒副反应.结果:单纯放疗组食管片示Ⅰ级为21.77%,而综合治疗组Ⅰ级为56.52%,经统计学处理(P<0.05),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毒副作用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疗同时合并使用HCPT对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价值具有协同作用,且不增加毒副反应,显示出较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王高仁;缪旭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CD44和CD62P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55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D44和CD62P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30)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5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和CD62P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Ⅲ期、Ⅳ期和Ⅰ期、Ⅱ期之间CD44和CD62P表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D44和CD62P表达与肺癌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和CD62P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肺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清勇;闫利;吴玉泉;江中勇;杨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低剂量5-Fu持续静注加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晚期胃癌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对于进展期胃癌,单纯手术疗效欠佳,选择合适的辅助化疗方案对于防治术后复发和转移至关重要.我科自1998年3月至2001年4月应用低剂量5-Fu微泵持续静注化疗,联合腹腔内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PCT)治疗胃癌术后复发或合并转移患者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兴华;朱翔;方明治;吴焰林;毛琰涛;黄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确诊时40~50%为Ⅲ期,30%为Ⅳ期[1],失去手术时机,化疗、放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长春瑞滨(诺维本,NVB)是一种新型半合成的长春碱类抗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癌活性.我院自1998年5月~2001年6月对28例晚期NSCLC应用NVB、顺铂(DDP)联合化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燕齐;姜如同;张颖;王彦威;聂晓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例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肿瘤.以前又称为淋巴管内间质肌病、内膜间质异位、间质细胞增生病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认为是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此肿瘤为低度恶性,切除后可复发,有报道子宫摘出多年后,还可出现远距离转移.现将我科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朱惠荣;王丽琼;朱惠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60例临床观察

    自2000年10月~2001年10月,我们采用国产长春瑞滨(连云港豪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商品名盖诺)联合顺铂对60例初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进行化疗,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克海;胡长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卡莫氟致重度手足综合征1例

    1 病案摘要患者女,45岁,左乳单纯癌Ⅲ期术后3年,放疗后,行CAF方案(环磷酸胺、阿霉素、5-Fu)化疗6疗程.1年前发现左胸壁皮肤多发结节,左腋下淋巴结转移,行TP(泰素、顺铂)方案化疗3疗程,病变基本消失,因副反应大、经济困难而改服卡莫氟150mg 3/日,10天后出现双上臂皮肤红肿,肢端麻木伴疼痛,即刻停用,相继出现多数水泡,部分融合成大泡,破溃,伴浆液渗出,同时伴发烧,诊断:重度(Ⅲ度)手一足综合征.经局部清洁创面,紫草油纱条外敷,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E、维生素B6,静点氟美松及抗感染治疗,持续1个月病变愈合,遗留有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硬化,双手掌活动受限,似硬皮病样表现.

    作者:王淑琴;刘凤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SFs及其受体与实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集落刺激因子(CSFs)是一组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即IL-3)的糖蛋白.人体正常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能够产生CSFs,它们在促进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功能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沙丹;张灿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华蟾素对MGC-80-3细胞生长及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华蟾素对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MTT测定、集落形成试验、电镜观察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结果:华蟾素对MGC-80-3细胞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能抑制细胞的集落形成,MTT法测定,其IC50约为0.16μg/ml;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呈凋亡特征;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呈梯状降解.结论:华蟾素能抑制MGC-80-3细胞生长,药物作用方式在较高浓度时以细胞毒作用为主,在较低浓度时以诱导细胞凋亡为主.诱导细胞凋亡是华蟾素抗肿瘤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者:左小东;崔永安;王锦鸿;秦叔逵;陈惠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

    1 病案摘要患者男,6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隐痛不适3个月,加重5天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缘约2.0cm.B超、CT示:脾内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淋巴瘤.

    作者:刘亚平;王生录;姜小军;尤丽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放疗增敏剂甘氨双唑钠的Ⅱ期临床研究

    目的:按二期临床研究要求观察注射用甘氨双唑钠(简称CMN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分组的设计方法,将28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需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食管和肺部肿瘤患者,按2∶1的比例分设实验组(CMNa+常规放疗)和对照组(单纯常规放疗),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实验室检查,治疗中和治疗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观察比较及不良反应率的结果比较.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的CR率和CR+PR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但转移灶达PR时所需的照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性与前期研究结果相符,在临床推荐剂量内未观察到明显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等的不良反应,有效率未见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样本数较少有关.据后期汇总的大样本统计显示两组的显著性差异表现在CMNa可提高CR率和总有效率,并降低达到CR和PR时的照射剂量.

    作者:王晓萍;云松;张新良;丁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D44V6、突变型p53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D44V6、突变型p53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68例胃癌组织中CD44V6、突变型p53、PCNA的表达.结果:68例胃癌CD44V6阳性表达率44.1%(30/68),其表达与胃癌的组织类型的分化等级、浸润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差异(P<0.05).突变型p53在68例胃癌中阳性检出率为51.5%(35/68),其表达在胃癌的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在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PC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D44V6、突变型p53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赵军;毕建威;黄士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353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我院1995~2001年共行胃镜检查6 452次,检出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5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旨在分析曲阜市区域进展期胃癌发病特点,提醒患者增强预防和诊断胃癌的知识,有助于及早发现胃癌,以便早期治疗.

    作者:谢文胜;岳本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剂量醛氢叶酸加5-氟尿嘧啶持续48小时滴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与贲门癌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大剂量醛氢叶酸(Leucovorin, LV)加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持续48小时滴注联合顺铂(Cisplantin, DDP)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患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病理确诊的食管、贲门癌38例,食管鳞癌24例,贲门腺癌14例.采用DDP 25mg/m2静脉滴注30分钟,d1~3天,LV 200mg/m2静脉滴注2小时,5-Fu 0.5静脉推注10分钟,然后5-Fu 3.0/m2,用输液泵连续输注48小时,每21天重复,2个周期以上评定疗效.结果:完全缓解( CR)2例(5.26%),部分缓解( PR)17例(44.74%),稳定(NC)18例(47.37%),进展(PD)1例(2.63%),总有效率50%,食管癌有效率54.17%,贲门癌有效率42.86%.恶心、呕吐、口腔粘膜炎、骨髓抑制、腹泻及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LV+5-Fu 48小时滴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值得进一步扩大观察.

    作者:徐绮腻;江艺;邱希辉;许香华;杨钰贤;陈志明;张盛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羟基喜树碱、长春花碱酰胺和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与小细胞肺癌相比,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有效率较低,近几年多采用MVP (MMC+VDS+DDP)方案治疗,疗效虽较前有所改善,但仍不够满意.笔者自1999年1月至2001年10月采用羟基喜树碱(HCPT)、长春花碱酰胺(VDS)和顺铂(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5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过回顾性分析,显示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临床肿瘤学杂志

临床肿瘤学杂志

主管:解放军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解放军第八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