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灵杆菌素的分离纯化研究

武桂萍;任立东

关键词:灵杆菌素, 脂多糖, 分离, 纯化, 凝胶柱层析
摘要:灵杆菌素是从粘质沙雷氏菌菌体中提取的生物药物,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大量临床实验证明灵杆菌素是一种可诱导免疫抗体产生的超抗原,在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关于灵杆菌素基础研究工作进行的还是比较少,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手段也比较陈旧,制约灵杆菌素的发展.其中如何进行高效率的纯化并尽可能的减少杂质的引入是首要问题.本实验采用科学筛选过的凝胶过滤层析法对灵杆菌素进行分离纯化,以提高药效组分的含量和质量,同时形成一套科学评价质量稳定性的检测体系,并确定本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保留灌肠加中药内服治疗溃疡性直肠炎7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药物保留灌肠加中药内服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溃疡性直肠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药物保留灌肠加中药内服,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有效率84.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保留灌肠加中药内服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疗效更优.

    作者:黄秀祥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研究概况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痛,由于单纯的西医药治疗具有以损害患者机体健康为代价、治疗周期长、容易造成药物耐药性从而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等缺点,因此国内辩证施治的中医药理论应运而生,并在临床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对其中“中药免疫治疗”理论进行概述,并以具体临床实例介绍了多种抗肺结核颇具成效的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后提出了今后中医药在抗肺结核治疗方面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作者:姜荣龙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维生素K1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维生素K1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2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给予维生素K10.5-1mg/(kg·d)静点,1次/d;对照组60例,给予氨茶碱2-4mg/( kg·d)静点,1次/d.观察两组患儿气促缓解、咳嗽、喘憋、肺哕音消失时间,计算两组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气促缓解、咳嗽、喘憋、肺啰音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1%、9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K1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在解痉、平喘、镇咳方面可取代氨茶碱,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赵黎光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附61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急性胆囊炎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3月我院61例行LC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该组LC成功率86.9%( 53/61),平均住院天数6.5d,并发症发生率3.3%( 2/61),中转开放8例,平均住院天数10.2d,术后并发症12.5%( 1/8).结论:严格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正确处理胆囊及其周边组织解剖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急性胆囊炎行LC术是安全、有效性的.

    作者:武鸣;吴为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米索前列醇塞肛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米索)在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对41例剖宫产术患者术毕立即给予米索前列醇600ug塞肛(米索组),40例同期剖宫产术后立即给予静点催产素10IU(催产素组),观察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米索前列醇使用后的副反应.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产次,产前及产时处理,新生儿体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组有可比性.(2)米索组:产后出血量178:4±90.3ml,产后出血发生率4.9%( 2/41),缩宫素组,产后出血量287±112.3ml,产后出生发生率25%( 10/40),二组相比米索组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皆明显少于缩宫素组(P<0.01).结论:米索前列醇塞肛,用于剖宫产术后,减少出血量的同时不增加副作用,塞肛适用于呕吐或麻醉术后的病人,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

    作者:王小红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宫颈糜烂治疗方法探讨

    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1发病因素1.1 由后天多种因素引起性交、外伤、反复人流、婚外性行为、病菌感染及阴道不恰当用药等多种因素,都可对宫颈形成刺激,造成宫颈糜烂.

    作者:李晓秋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25例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进展性后循环缺血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病因干预提供可能.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的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伴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5例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表现中占前5位的分别为偏身无力16例(64%),中枢性面瘫16例(64%),舌瘫15例(60%),眩晕13例(52%),构音障碍12例(48%);病情进展时间中,进展时间不超过3天为22例(88%),超过3天为3例(12%),平均为2.32天;伴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占前5位的分别为高血压13例(52%),高脂血症11例(44%),椎基底动脉狭窄10例(40%),糖尿病9例(36%),冠心病9例(36%).结论: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复杂,部分可表现为进展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椎基底动脉狭窄、糖尿病、冠心病是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应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防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欧阳青;李劲图;黄小良;林丽卿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药内服合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及外敷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痛风康内服方合痛风外敷方治疗,对照组予相应的安慰剂治疗;结果:采用痛风康内服合外敷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关节临床症状改善率达到100%,与安慰剂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痛风康内服及外敷法可有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作者:欧志穗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静脉留置针在产后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如抢救不及时,可因失血性休克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临床工作中要求在短时间内循序有效的补充血容量和急救药物,传统的头皮针静脉输液方法由于针细,输液速度慢,不易同定等缺点,难以满足急危重病人抢救时需快速补液的要求,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液体外渗,对血管的刺激性小,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的快速补液,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等有点,目前已作为一项普通的护理操作技术应用于临床输液治疗.

    作者:周丽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生肌散油纱条治疗肛周脓肿60例

    目的:对患有肛周脓肿的患者采用生肌散油纱条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对于肛周脓肿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六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肛周脓肿的患者病例60例,对这60例患者采用生肌散油纱条进行治疗,对于所有患者的治愈时间进行记录,并作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抽样中的所有60例患者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后,都在20天内痊愈出院,其中10天内治愈者8例,10~15天治愈者43例,15~20天治愈者9例.结论:患有肛周脓肿的患者采用生肌散油纱条进行治疗其治愈率高,复发率小,无不良反应,痛苦少,出院快.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作者:曹弈强;徐萍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所产生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符合异丙酚持续微泵输入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麻醉前后两组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率(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脾切除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复苏快,适宜用于腹腔镜脾切除术.

    作者:郭劫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对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ADR)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涉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素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7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于男性患者41例,占52.56%;女性患者37例,占47.44%.16岁以下儿童19例,占24.36%; 16~ 60岁成年人17例,占21.80%; 60岁以上老年人42例,占53.84%.引起的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中青霉素药物30例,占38.46%;头孢菌素类药物23例,占29.48%;喹诺酮类类药物18例,占23.08%; β-内酰胺类药物7例,占8.97%.其中引起19例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有10例是由青霉素类引起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占83.33%;口服给药9例,占11.54%;肌肉注射4例,占5.1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52例,占66.67%;胃肠道功能失调21例,占26.92%;过敏反应5例,占6.4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做到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张元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产褥期妇女护理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周.产褥期是母体整个生殖系统恢复的一个过程,恢复的较差,将会直接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1存在的问题1.1生理因素由于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经受了巨大的身心变化,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如果不加强护理很容易导致异常产褥.

    作者:徐萧莹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齐墩果酸的药理作用、剂型及研究进展

    目的:综述齐墩果酸的药理作用、结构修饰及常见各剂型的优劣.方法:依据近十年的文献,从药理作用和制剂类型方面进行了阐述.结论:齐墩果酸为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生物利用度较低,研制新剂型以提高其吸收度将成为今后一重要课题.

    作者:魏茁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论《内经》中的通与通法

    目的:探讨《内经》中关于通与通法的具体含义.方法:通过对《内经》理论的学习,结合后世医家的观点,阐述通的含义及通法的应用发展与范围.结果:在《内经》中一个“通”字贯通全书,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与自然的关系,为制定通法打下理论基础.结论:通与通法理论直接指导临床治疗和后世医学的发展.

    作者:任周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我院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主要包括:穴位注射疗法,毫针疗法,温针灸疗法,针刀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电针疗法等.结果:总有效率基本达95%以上.结论: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调节神经、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解除痉挛等作用,且具有取穴少、见效快、安全等优点.本临床观察可知,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史云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花式、爱母、宫型三种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花式、爱母、宫型三种宫内节育器(IU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至2010年270例健康育龄妇女,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放置三种不同的IUD,随访12个月,观察放置后妊娠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和累积续用率,记录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种IUD 12个月的妊娠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和累积续用率分别为:花式IuD 0.41%、0.59%、2.41%、96.05%;爱母IDU:0.59%、0.51%、2.02%、97.06%;宫型IuD:0.48%、0.63%、3.48%、95.23%,三种IUD比较,爱母带器妊娠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P<0.05);爱母和花式IUD的脱落率及因症取出率皆明显低于宫型IUD(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花式、爱母、宫型三种宫内节育器各具有脱落率低、因症取出率低、累积续用率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聂成林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寻常型痤疮与心理的研究

    本文就近年来寻常型痤疮与心理关系的研究进行论述.

    作者:刘吉凤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表型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析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表型的中医征候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66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诊治资料,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总结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发病机制,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结果:266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按照中医征候划分标准,划分为肾系证比例为77.36%%,划分为肝系证比例为11.12%,划分为脾系证比例为11.1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虚尤其是肾阳虚、肝郁气滞、脾虚失调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患者出现的血瘀、痰湿阻滞为三脏失调的表象.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王铁良教授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疑难病机制探析

    王铁良教授熟请经典,博采众长,治学严谨,临证习用经典,善于运用小柴胡汤随证变通治疗疑难杂症,每获奇效.笔者有幸从师侍诊于侧,兹将王老临床应用小柴胡汤随证变通治疗疑难杂症进行探析.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上》是和解少阳、条理枢机的代表方剂,柯韵伯喻之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1]”.《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谓“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沉浮则顺之也[2]”.王老认为小柴胡汤的应用,凡证但见气郁、痰阻之病机,即可用此方加减灵活应用,不必拘于某症,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全身气机运行通畅,则去邪远矣.正如日本的丹波元坚所慨叹:“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作者:吕焱红;郭巍;曹双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