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赵晓蕾;杨春光;杨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脉隆注射液,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末端脑钠肽前体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脉隆注射液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按照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及2016年欧洲急性与慢性心衰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抗氧自由基药物,联合应用利尿、强心、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酌情给予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6 mL+生理盐水200 mL静脉滴注(滴速20~30滴/min),08:00、16:00各一次,10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50%,治疗组有效率8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2),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应用心脉隆注射液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能减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NT-proBNP水平,提高心功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的效果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治疗效果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SAH 80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好转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功能(FM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宏;何明方;吴政俊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轻中度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清晨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沈阳市和平区3家社区服务中心收集的196例轻中度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清晨血压作为干预的切入点,通过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指导,对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清晨血压达标率进行前后对比,评估干预1年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清晨血压达标率分别为19.9%、32.4%、46.9%,干预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年后,IMT≥1.0 mm(无论是内膜增厚者还是斑块形成者)有明显变薄趋势(P<0.05).结论 对社区轻中度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可提高病人清晨血压的达标率,并有助于改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作者:于淼;王宇;姜薇;李潞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归逆定眩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归逆定眩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符合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归逆定眩汤治疗,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通过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PCI病人各自接受治疗4周后,眩晕等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总有效率分别是97.5%、95.0%(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归逆定眩汤通过改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艳;柯玲玲;黄春英;黄永军;吴云艳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对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CTA 与DSA在对颅内微小动脉瘤(<5 mm)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病人60 例,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行CTA 和DSA 两种检查,记录<5 mm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确诊率、瘤体长直径、射线辐射量、对比剂的用量等,然后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CTA法对<5 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54.55%(36/66);DSA法对<5 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51.61%(32/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优于后者;动脉瘤CTA确诊率为95.00%(57/60),DSA确诊率为98.33% (59/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图像上测得瘤体长径和DSA图像上测量值瘤体长径相比,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致病人总体X线辐射剂量差别的相比CTA少于DS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剂的用量相比CTA少于DS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确诊率与DSA相媲美,而且辐射少、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更占优势,两者互补使用更有利于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

    作者:林惠岚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使用腰大池引流加鞘内注射的临床观察及对颅内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使用腰大池引流加鞘内注射的临床观察及对颅内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 8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病人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鞘内注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腰大池引流,观察两组细菌培养阳性数,脑脊液(葡萄糖、蛋白质、白细胞),临床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细菌培养阳性数29.26%(12/41)低于对照组的56.09%(23/4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葡萄糖高于对照组[(4.32±1.10)mmol/L比(3.45±0.87)mmol/L],蛋白质、白细胞低于对照组[(0.46±0.10)g/L比(0.91±0.23)g/L、(6.30±1.56)×106/L比(11.18±2.43)×106/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17.79±1.24)分高于对照组的 (15.60±1.16)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率95.12%(39/41),高于对照组78.04%(32/4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使用腰大池引流加鞘内注射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能够减轻颅内感染.

    作者:杨金华;孙转妮;杨香丽;田瑞瑞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应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左心房功能

    目的 应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左心房功能.方法 共纳入4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衰期)和41名健康人(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左房内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二尖瓣频谱E峰值流速(Ve)、A峰流速(Va)、二尖瓣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Ve/ Va);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及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峰值速度比值(E''/A''),并与二尖瓣频谱血流速度各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左房内径、左房内径指数、左房容积指数、左房每搏量、左房射血分数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峰值流速及Ve/Va比值无统计学意义.心衰组E''、 A''及E''/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心衰组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低于正常人,提示心衰病人左心房功能减低;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评价心衰病人左心房功能.

    作者:盖爱菊;陈爱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不同对比剂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PCI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与低渗对比剂碘海醇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肾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行PCI的冠心病病人160例,随机分为4组.A组:不合并糖尿病病人使用碘海醇,B组:合并糖尿病病人使用碘海醇,C组:不合并糖尿病病人使用碘克沙醇,D组:合并糖尿病病人使用碘克沙醇.通过测定每位病人术前及术后72 h的内生肌酐清除率、胱抑素C及白介素6,研究不同类型对比剂对病人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4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人术前反应肾功能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反应肾功能水平的检验指标优于B组 (P<0.05);C组术后反应肾功能水平的检验指标优于A组、D组 (P<0.05);D组术后反应肾功能水平的检验指标优于B组 (P<0.05).结论 对比剂肾病(CIN)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围术期并发症防治研究的热点,等渗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更优于低渗对比剂,糖尿病病人更易发生CIN,这对于造影剂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延缓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期望对预防和减少CIN的发生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作者:顾成圻;白如冰;屈飞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TIMP-3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3(TIMP-3)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394例(病例组),同时选取健康自愿者40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TIMP-3基因启动子区-915位点(rs2234921)多态性.结果 TIMP-3启动子区-915位点(rs2234921)PCR扩增片段经酶切后,有3种基因型,包括GG型、AG型和AA型;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基因GG型和等位基因G比例分别为27.67%和50.3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MP-3启动子区-915位点(rs2234921)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易感性有关,有望成为高危人群筛选标志以及干预靶点.

    作者:孙祥荣;许可;刘曙东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血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体内循环微粒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体内循环微粒(MPs)浓度的影响.方法 以2014年7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的ACS病人(n=77,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者35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血糖对MPs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同时检测两种MPs对内皮细胞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ACS合并糖尿病(DM)病人体内的MPs浓度较单纯ACS病人明显升高,而且ACS合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与其自身MPs浓度呈正相关(r=0.59,P=0.000 2);ACS合并DM病人来源的MPs较单纯ACS病人来源的MPs抑制内皮细胞eNOS蛋白表达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 高血糖可能通过增加机体MPs含量和抑制内皮细胞eNOS蛋白表达而影响ACS的进展.

    作者:单雪峰;杜茜;李建;马松峰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浅谈熄风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中的运用

    风邪为中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风证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常见证候要素,经前期研究发现,风证与神经功能缺损及病情波动具有密切联系.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方证相应运用熄风法进行治疗,以促进病情恢复,拓展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的疗效优势.

    作者:王少卿;樊永平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的病人34例.所有病例均选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CPR)等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CTA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类型、累及范围、破口位置、受累血管等,为临床提供详细、准确的数据;本组34例病例中,Stanford A型3例,Stanford B型21例,阴性10例.结论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计划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侯建平;赵杰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弥散张量成像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白质各向异性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磁共振成像的一种特殊形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利用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相关参数,可以检查到神经系统病理脑白质改变的信号及变化,从而可以更好地协助临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目前已逐渐运用于神经科、康复科、老年科等多种科室.现就DTI对神经系统疾病多个疾病病变部位脑白质结构的研究来阐述DTI中FA值的运用现状及其发挥的作用.

    作者:刘澍;赵宁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脑血疏口服液对原发性脑出血高龄病人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脑血疏口服对高龄原发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2例急性原发脑出血高龄病人的临床资料,于发病后随访半年,并做疗效评定,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在(4~5)分说明治疗有效.比较两组并发肺部感染及再次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组37例有效,有效率67.3%;对照疗组25例有效,有效率43.8%,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6.3%,57.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5.4%,1.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脑出血高龄病人,常规治疗联合脑血疏口服液,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减少治疗期间肺部感染发生,并无增加再次出血几率.

    作者:杨磊;赵海康;张星星;杨帆;毕锋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中药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QS)和精制血府胶囊配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AMPK活化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高脂饲料喂养28 d,4%水合氯醛麻醉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AMI模型,成活大鼠共2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益气活血组,每组13只;并设假手术组(只穿刺,不结扎)13只.术后2 d开始灌胃药物,益气活血药液中包含了PQS和精制血府浸渍膏,药物灌胃剂量为PQS 162 mg/ (kg·d),精制血府3.6 mg/ (kg·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灌胃等量的蒸馏水.灌胃28 d后,将大鼠麻醉,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测定大鼠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射血分数(EF).完成后,打开大鼠胸腔,取出心脏,进行心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心肌组织内AMP激活蛋白激酶ɑ2(AMPKɑ2)、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的受体γ共激活因子1ɑ(PGC1ɑ)基因和蛋白的测定.结果 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Ds、LVDd值显著增大(P<0.05),EF值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组大鼠LVDs、LVDd值均降低(P<0.05),EF值升高(P<0.05).RT-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内AMPKα2、PGC1α基因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组心肌组织内AMPKα2、PGC1α基因上调(P<0.05).Western结果: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内AMPKα2、PGC1α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药物组心肌组织内AMPKα2、PGC1α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可改善AMI后左室功能,抑制AMI后左室重构,该作用可能与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AMPKα2、PGC1α)的表达有关.

    作者:闫会晶;刘剑刚;董瑞红;张大武;王承龙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嗜酸性粒细胞、NLR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的预测价值. 方法 入选CSF病人60例(观察组),冠状动脉正常血流病人60例(对照组),在基本资料、炎症指标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基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校正的TIMI计帧法(CTFC):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分别为44.5±11.4比 22.3±6.9(P<0.05)、 30.2±7.9比18.6±4.3(P<0.05)、28.3±3.7比6.4±5.4(P<0.05).慢血流组比对照组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嗜酸性粒细胞、NLR 分别为:(3.27±1.09) mg/L比(2.65±1.10) mg/L(P<0.05)、(0.29±0.19)×103/mm3比(0.14±0.11)×103/mm3(P<0.05)、(2.24±0.24)比(1.81±0.30)(P<0.05). 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NLR可能是CSF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 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NLR可能是慢血流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秦纲;贾永平;吕吉元;郑海萍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3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人均进行心脏超声及心脏MRI扫描.将心脏超声及心脏MRI扫描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肌肥厚、赘生物的检出情况.结果 超声与MRI对于室间隔、心前壁、心后壁的心肌肥厚厚度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侧壁及后尖部心肌肥厚度检测,MRI检测结果明显高于超声检测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共检测出赘生物31例,检出率为93.94%,MRI共检测出24例赘生物,检出率为72.73%,MRI赘生物检出率明显低于超声检查(P<0.05);超声检查赘生物的大小为(6.07±1.17)mm,MRI检查赘生物的大小为(7.31±1.04)mm,超声检查对直径较小赘生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尤其是直径小于5 mm的赘生物,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对于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的赘生物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5);而对于二尖瓣及三尖瓣赘生物的检出率,两种检查方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62.35%,特异度为74.11%,准确性为93.94%;MRI诊断的灵敏度为70.41%,特异度为62.24%,准确性为72.73%;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0.91%,特异度为80.14%,准确性为96.96%.结论 MRI检查可较好显示心肌肥厚程度及病变部位,但对于赘生物的检查不如超声准确,因此,联合心脏超声及MRI检查,对确诊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杰;王琼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注意力障碍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注意力障碍病人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注意力障碍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给予连线试验、ADL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在治疗后TM-A、TM-B缩短(P<0.05),ADL能力提高(P<0.05).结论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病人的注意力及ADL能力.

    作者:袁淑娟;徐勇;刘爱玲;葛乐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生物反馈穴位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作用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穴位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病程(4~12)个月的初发卒中病人4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生物反馈穴位刺激,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1次/日,病人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CNFDS评分、肌电值、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主动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肌张力、CNFDS评分、肌电值、FMA评分及主动关节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张力、肌电值主动关节活动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针刺相比,生物反馈穴位刺激对脑卒中病人上肢痉挛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作者:孙立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基于问题学习与案例学习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心内科他汀临床应用副作用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基于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提高心内科他汀临床应用副作用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在我院201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学员中随机抽取80名,分为两组,每组40名学生.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采取PBL与CBL相结合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员教学前后测试成绩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在早期识别他汀临床应用副作用并给予及时干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教学中试施PBL与CBL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学生快速且熟练识别心内科他汀临床应用副作用的发生并给予适当干预.

    作者:贺治青;丁茹;梁春;吴宗贵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氢氯吡格雷结合冠心舒通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术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氢氯吡格雷结合冠心舒通胶囊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术后对病人心绞痛的影响效果.方法 将2014年-2017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80例纳入研究范围,在进行PCI术后,80例病人平均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的数据;建立心绞痛评量标准,并进行记录数据;在用药前和用药后20 d分别测量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 在用药后心绞痛有效情况联合组占比95%,对照组占比仅为77.5%.结果表明,两种用药方式均能缓解术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hs-CRP和LDL-C在治疗后,联合组较对照组更趋于术前的稳定范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CI术后氢氯吡格雷结合冠心舒通胶囊能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中hs-CRP和LDL-C的含量,使心绞痛情况得到改善,控制心绞痛的持续时间和发作频次.

    作者:帕提古丽·阿不都卡德尔;马木提江·买买提 刊期: 2017年第1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