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全格;童文玲;赵磊;牛川;王潞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对高糖诱导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将其分为低糖组、高糖组、高渗透压组、低剂量干预组、中剂量干预组、高剂量干预组.干预48 h后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OPN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低糖组和高渗透压组TLR4、OPN蛋白和mRNA呈低表达,且表达无明显差异;高糖组TLR4、OPN蛋白及mRNA表达较低糖组明显增高;Exendin-4干预后TLR4、OPN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明显低于高糖组,但仍高于低糖组.结论 GLP-1类似物可通过抑制TLR4、OPN的表达来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对肾脏的损害,且GLP-1类似物的这种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孔瑜;兰丽珍;张继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of newborn,HI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脑组织以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病变,是新生儿窒息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重者常有后遗症,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耳聋、视力障碍等.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常见的病因之一.
作者:刘湘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周端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医理渊博,学验俱富,尤其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其病本在于心,且与肝、胆、胃、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西医对心律失常治疗的大弊端是药物的副反应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产生,而采用中药治疗可发挥养心复脉的调节作用,膏方尤以滋补见长,且服用较一般汤剂方便.周端教授应用中药膏方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举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作者:褚田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 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 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 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 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志华;袁勇;冯力;董剑廷;韩莹;孙艳香;李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彩超对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 300例疑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利用二维及彩色血流观测椎动脉内径、走行、峰值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24例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病例同时检查CT血管成像(CTA).结果 1 300例病例中99例(115支)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发生率为7.6%,直接入C3,C4,C5分别占2.6%,25.2%和72.2%;入横突孔位置左侧变异46支(40%),右侧变异69支(60%);20支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伴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的椎动脉较位置正常椎动脉内径偏细(左侧2.77 mm±0.40 mm,3.51 mm±0.57 mm,P=0.000;右侧2.78 mm±0.42 mm,3.43 mm±0.58 mm,P=0.000),入口处血流速度偏快(左侧58.37 cm/s±10.53 cm/s,51.75 cm/s±10.00 cm/s,P=0.001;右侧58.26 cm/s±10.70 cm/s,52.28 cm/s±8.82 cm/s,P=0.003),血流阻力指数偏高(左侧0.70±0.06,0.63±0.06,P=0.000;右侧0.71±0.04,0.65±0.07,P=0.000);彩超诊断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与CTA诊断结果 符合率达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准确率高,快捷且无创.
作者:常建宁;张美琴;贾春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循环血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Fg)在2型糖尿病人群及非糖尿病人群中的差异.探讨PAI-1、Fg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158例心内科住院患者及42名健康体检者检查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尿酸(UA)、血常规、凝血三项、PAI-1、Fg,测量血压、腰围(WC)、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PAI-1、Fg与2型糖尿病患者IMT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组患者PAI-1、Fg水平明显升高(P<0.05),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组患者PAI-1、Fg水平均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硬化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人群(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PAI-1、Fg水平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提示体内PAI-1、Fg水平的高低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PAI-1、Fg水平升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黎镇赐;罗义;杨阳;巩贵宏;黄文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反转恢复序列的反转时间(TI)在判断心肌活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TI选择方法 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时经反转恢复序列TI手动与自动选择获得磁共振心肌活性图像的30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总结出其图像特点.结果 在反转的反转恢复技术比较,其手动与自动选择TI时间时图像质量及心肌与血池对比程度,显示对于图像质量佳时TI有较强的一致性.结论 在磁共振心肌活性成像的临床应用中应恰当、合理地选择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才能获得佳的心肌与血池对比的图像,以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高向东;李星;李静;苏晋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与去铁胺(deferoxamine,DFO)的作用.方法 将120只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8)、HIBD组及DFO组,后两组根据处死时间分为3 h、6 h、12 h、24 h、48 h、3 d、7 d亚组(每组8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Caspase-3的表达,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HIBD组HIF-1α,3 h轻微增高,12 h达高峰,后逐渐降低,其各时间点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DFO组则6 h达高峰,后逐渐降低,与HIBD组比较各时间点HIF-1α表达均增多(P<0.05).HIBD组脑组织Caspase-3,3 h开始表达,6 h明显升高,12 h和24 h仍在较高水平,7 d后降低,且各时间点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DFO组各时间点Caspcse-3表达低于HIBD组(P<0.05).结论 在新生鼠HIBD后,DFO可通过升高HIF-1α的表达而发挥抗凋亡作用,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作者:范泽卫;阴怀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多药性和多病性.方法 2008年-2011年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依据我院的电子病历记录,分为成人糖尿病组和老年糖尿病组.以2型糖尿病作为第一诊断患者为统计对象.药物计算为出院前第1天使用的药物数量,病种数以出院诊断为统计依据;同时使用5种或5种以上药物为多药性.结果 成人糖尿病组平均使用药物为6.3种,老年糖尿病组使用为11.2种,老年糖尿病组使用药物数、病种数高于成人糖尿病组(P<0.05),老年糖尿病亚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多药性和多病性,老年患者更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疗.
作者:高建苑;吴立平;张荣怀;韩亚军;房海英;陈金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替米沙坦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方法 (分层抽样法)将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替米沙坦组(50例).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并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hs-CRP、MMP-9及AngⅡ的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65±2.84) ng/mL、(113.27±24.15) ng/mL、(401.81±335.85) pg/mL及(12.97±2.46) ng/mL、(119.62±47.82) ng/mL、(407.73±354.51) pg/mL(P>0.05).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hs-CRP、MMP-9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明显降低,但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更低,分别为(8.84±8.17) ng/mL、(51.84±22.34) ng/mL及(7.58±8.71) ng/mL、(38.14±23.47) ng/m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AngⅡ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加用替米沙坦后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并有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趋势.
作者:郭倩云;郭完计;李晶;来春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以胸痛、胸闷、气短为表现的症候群.冠心病为西医病理解剖诊断名词.对冠心病的诊疗,在单纯药物治疗时代,依靠临床症候、心电图等作为诊断标准,治疗以临床症候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善为疗效标准.随着心脏病学领域新诊疗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诊疗技术等深刻影响了中医界传统的症候认识.一般认为冠状动脉血脉不畅、脉络闭阻是冠心病共同的中医病机[1].冠心病患者症象可单独以心气虚为主;但心气虚的极端表现是什么,以及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如何?本文就相关病例诊治进行探讨.
作者:张燕平;张振鹏;邢雁伟;王阶;赵志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高血压病患者冠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1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病患者200例.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CDS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87例)与非代谢综合征(113例)两组.用Gensini积分评分法、冠脉病变支数对两组冠脉病变程度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代谢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的影响.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MS组年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G)均明显高于非MS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却显著低于非MS组.MS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非MS组,并在高血压2级及高血压3级患者中较明显;同时前者正常及单支病变所占比例低于后者,而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所占比例高于后者.结论 代谢综合征可能加重高血压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
作者:班虹;吕吉元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正常老化过程与老年性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其向阿尔茨海默病(AD)转化的风险很高,是公认的高危人群.对MCI患者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可延缓病程进展,目前MCI已成为痴呆研究的焦点.本文拟对近期有关MCI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流程、临床分型、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对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做一综述.
作者:陆筱颖;凌雁武;李培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4年8月-2012年4月收治9例的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同期收治的132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9例,发病率6.8%,其中合并隐球菌脑膜炎3例(33.3%),弓形虫脑炎2例(22.2%),结核性脑膜炎1例(11.1%),化脓性脑膜炎1例(11.1%),脑梗死1例(11.1%),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11.1%).7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100个/mm3,2例未测.好转出院5例,自动出院2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在临床中应提高警惕,早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改善艾滋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卓彦;岳建军;石亮;张晓江;王素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帕宁方对帕金森病(PD)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71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多巴治疗,治疗组加服帕宁方,疗程均为12周.通过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比较两组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PDSS1、2、3、6、10、11、13、14、15评分及总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帕宁方联合美多巴治疗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海静如;王冬梅;莫遗盛;冯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桑仙降压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微血管密度(MVD)和内皮抑素(ES)的干预,探讨其对微血管数目及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HR随机分为3组,蒸馏水空白对照组、吲哒帕胺西药对照组、桑仙降压颗粒组,以Wister大鼠为正常对照,4周及8周后观察SHR心肌MVD及ES蛋白的表达.结果 相较空白对照组,4周及8周后桑仙降压颗粒组CD34表达均明显增多且心肌ES蛋白光密度值明显降低.结论 桑仙降压颗粒能有效减轻SHR大鼠微血管损害,其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ES蛋白密度表达有关.
作者:张蕴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作者:巩忠;郑典刚;李东华;蒋初明;王英鹏;刘胜达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给予曲克芦丁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凝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同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提高,血黏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降低血脂、抗凝血、改善血黏度作用.
作者:刘淑芬;刘淑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抽吸导管的使用对无复流现象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择期行PCI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先抽吸组(TA组)与常规PCI组(SP组),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TA组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P组(0 vs 13.33%,P=0.045).TA组TIMI血流3级率显著高于SP组(92.86% vs 53.33%,P=0.001).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TA组高于SP组[(55.42±0.30)% vs (51.78±0.23)%,P<0.01)].TA组和SP组均未发生MACE事件,但TA组再发心绞痛者明显低于SP组(3.57% vs 23.33% P=0.029).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够减少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并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许亭;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王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确诊的心脏X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2).对照组应用扩张冠脉、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连用4周.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均有显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程度,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心电图的异常改变.
作者:周利平;蒋少华;熊婧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