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张型心肌病J-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方艳平;罗晋武

关键词:J-T离散度,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室性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临床资料,判断J-T离散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295例确诊的DCM患者心电图J-T离散度,并就左心室腔径、左心功能状态,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DCM患者左心室内径扩大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减低,J-T离散度明显延长,且入院时J-T离散度显著延长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增加,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T离散度是无创电生理稳定性检查的一项主要指标,它可反映出DCM的病情变化和危险性,对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扩张型心肌病J-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临床资料,判断J-T离散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295例确诊的DCM患者心电图J-T离散度,并就左心室腔径、左心功能状态,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DCM患者左心室内径扩大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减低,J-T离散度明显延长,且入院时J-T离散度显著延长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增加,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T离散度是无创电生理稳定性检查的一项主要指标,它可反映出DCM的病情变化和危险性,对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方艳平;罗晋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某区级医院调脂药物使用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降低血浆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合理用药能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对某区级医院2007年-2009年口服调脂药的使用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魏小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3个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PCI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mg/d常规治疗),强化1组27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2h分别予阿托伐他汀40mg、20mg),强化2组2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2h分别给阿托伐他汀80mg、40mg).通过3个月随访,观察强化剂量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及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强化组较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5),3组间肝肾功能指标肌酸激酶(CK)及相关不良反应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CK升高的肌肉疼痛,无肝酶(ALT)和CK升高2倍的病例.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樊嫒;黄淑田;苗慧慧;陈佳娟;金露萍;王瑞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二尖瓣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持续性房颤

    目的:观察评价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以具有二尖瓣置换手术指征并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据不同疗法分为两组,瓣膜置换并行消融治疗68例为消融组,瓣膜置换后药物治疗82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种方法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术后随访2年,治疗组窦性心律恢复率(63.2%)明显高于时照组(13.1%).消融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左房内径41.6mm±7.5mm,左室射血分数(57.3±9.6)%,肺动脉收缩压(35.7士5.1)mmHg,心功能≤Ⅱ级94.1%.对照组分别为46.7mm±11.4mm;(53.2±7.1)%;(39.1±6.8)mmHg;8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二次开胸率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转复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少,心功能恢复佳.

    作者:李阔;梁智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药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现察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HI)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证型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阴虚型3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型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药加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型中药加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眩晕具有良好效果,在不同证型的眩晕中临床疗效存在差异,痰浊型和气虚型的中药疗效相对较好.

    作者:刘红梅;杨霞;司维;鲁碞;洪霞;宁侠;陈冬;吴小明;李涛;毛丽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安宫牛黄丸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安宫牛黄丸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西药治疗组)、D组(中药治疗组)、E组(中西结合治疗组),以自体血制作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术后1d、2d、3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术后各组之间血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较A组高(P<0.05),术后2d、3d C、D、E组神经功能缺损低于B组(P<0.05),E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低于C组及D组(P<0.05),C组与D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宫牛黄丸能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但对凝血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云桥;刘远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高血压RAS系统相关基因治疗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占30%-50%[1].目前有关高血压基因治疗的研究很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研究的热点之一.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基因表达(亦称反义基因疗法)是指根据靶基因结构特点设计反义寡核苷酸(AS-ODN)分子,导入靶细胞或机体后与双链DNA或与mRNA结合形成杂合体,从而封闭或抑制升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复制或表达,以期达到降压目的.RAS的过度活动是人类原发性高血压及许多高血压动物模型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汪涛;赵英强;徐强;周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心可舒片对心绞痛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心可舒片对冠心病心绞痛伴有焦虑症患者临床症状、焦虑状态、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内科门诊心绞痛伴有焦虑症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标准心脏内科药物治疗和加服心可舒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焦虑状态.结果:治疗组服用心可舒片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和冠心病及焦虑症明显好转(P<0.01);心电图改变也明显好转(P<0.01).结论:心可舒片对改善冠心病心绞痛伴心电图改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传统心内科药物治疗,同时能明显缓解焦虑症.

    作者:罗芝宽;张寰;邢晓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乌司他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时照组、乌司他丁10000U/kg治疗组,乌司他丁50000U/kg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h,再灌注24h.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数.结果:乌司他丁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中脑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脑组织凋亡有关.

    作者:吴倩佳;李光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处理及分娩方式分析

    目的:总结近5年来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处理与分娩方式和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3例临床资料.结果:对妊娠合并急、慢性心功能衰竭病例依据原发心脏病的性质选用血管扩张剂、强心利尿治疗控制心衰,24h心衰控制率达85%.15例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3例在心力衰竭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行紧急剖宫产抢救母婴生命,剖宫产母婴均存活,8例行阴道产钳助产,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是产科严重的合并症,时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孕妇依据原发心脏病的性质选用血管扩张剂、强心利尿镇静治疗,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是抢救母婴生命的有效措施.

    作者:田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在实验性偏头痛大鼠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肤(PACAP38)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三叉神经核尾部(TNC)C-fos蛋白的表达,探讨PACAP38诱导偏头痛发作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硝酸甘油组、PACAP38低剂量组、PACAP38中剂量组、PACAP38高剂量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行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部位c-fos蛋白表达变化的观察.结果:PACAP38中剂量组、PACAP38高剂量组大鼠均有明显的行为学改变和c-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的明显增多,各项观察指标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AP38低剂量组大鼠仅出现了耳红,出现及消失时间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行为学改变均不明显,TNC部位c-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增加,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有统计与意义(P<0.05).结论:中等剂量(6μg/kg)以上的PACAP38可以诱导大鼠偏头痛发作,可作为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诱导剂.

    作者:程娜;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3例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7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0岁-73岁,平均66岁;病程1年-35年,平均22年.对照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33岁-67岁,平均64.5岁;病程1年-31年,平均2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晋库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气滞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气滞血瘀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临床病症,其病证实质仍属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与创新点.兹将当前对气滞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1.血流动力学对气滞血瘀证患者面部、舌尖或甲襞血流图、脉图、心血管功能的观测表明,其微循环红细胞聚集、管袢顶部淤血的发生率较高,且管袢横径低、排列紊乱、迂曲畸形[1],血管张力和弹性下降[2-4],外周血管动脉顺应性减低[5];种种血液或血管异常导致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影响组织血流的灌流而致血瘀,且瘀血程度较重[6],验证气滞血瘀与微循环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个事物的不同描述[7].

    作者:韦薇;徐凤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中的表达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月桂酸钠注射法建立Wistar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ELISA法检测造模前后血清中HIF-1α水平,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检测造模后健侧与患侧肌肉组织中HIF-1α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与术前相比,造模组大鼠术后血清中HIF-1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健侧相比,患侧肌肉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血清中HIF-1α及患侧肌肉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HIF-1α在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缺血骨骼肌及血清中早期高表达,并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可能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可作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分期及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立维;杨涛;曹文东;皮兴涛;续慧民;郝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ERK在偏头痛动物模型中的激活及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TN)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中硬脑膜、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及P-ERK表达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组(n=18)和空白对照组(n=6).模型组采用皮下注射GTN(10mg/kg)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再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3个亚组:C48/80组(腹腔注射CA8/80,2mg/kg);SCG+C48/80组(腹腔先注射SCG10mg/kg后再注射C48/802mg/kg)和实验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15min取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结果:ERK在模型组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都发生了磷酸化,但模型组各亚组P-ER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都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C48/80组高于SCG+CA8/80组和实验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GTN致大鼠偏头痛发作后,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处P-ERK的表达增加,且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多少而发生变化,提示ERK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痛觉信号的传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是促使P-ERK表达增加的原因,P-ERK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丽娟;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10年8月符合手术条件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穿刺抽吸血肿,过程中视情况给予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结果:6h-12h微创术可减少再出血,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本组治疗总有效率82.6%,病死率17.4%.结论: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佳手术时机是6h-12h,微创术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操作简便易行.

    作者:闫富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PM2.5不同成分致冠脉粥样硬化大鼠ACS的可能机制

    目的: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两方面来探讨PM(2.5)的水溶性及酸溶性成分致冠脉粥样硬化大鼠ACS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冠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每组24只.提取PM(2.5)水溶性成分(WSC)及酸溶性成分(ASC).将对照组和模型组再各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WSC对照组、ASC对照组,以及模型对照组、WSC模型组、ASC模型组,每组8只.WSC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WSC(40mg/kg)染毒;ASC组给予ASC(40mg/kg)染毒.染毒24h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心肌中的NF-κB活性.结果:WSC组TNF-α水平(2.83±0.97)ng/mL,高于空白组(2.53±0.76)ng/mL;心肌NF-κB的活化程度为(14.56±10.58)%,高于空白组(7.33±3.97)%.ASC组MDA水平(8.27±2.70)nmol/mL,高于空白组(7.24±0.66)nmol/mL;SOD水平(118.56±8.92)U/mL,低于空白组(130.38±5.69)U/mL;心肌NF-κB的活化程度(18.80±17.04)%,高于空白组(7.33±3.97)%.结论:WSC具有升高TNF-α水平,激活心肌NF-κB的作用;ASC具有升高MDA、降低SOD水平,激活心肌NF-κB的作用.PM(2.5)致冠脉粥样硬化大鼠ACS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其水溶性成分可加剧模型大鼠体内炎症反应,而酸溶性成分在加剧炎症反应的同时,还表现出氧化应激损伤相关.

    作者:药红梅;吕吉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4h动态心电图结果与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呈色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呈色(MB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8例因胸痛就诊而疑似冠心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造影过程中同时记录MBG结果.根据DCG结果将患者分为非缺血组与缺血组,结合MBG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非缺血组MBG 0级0例,MBG 1级2例,MBG 2级8例,MBG 3级25例,发生率分别为0,5.7%,22.9%,71.4%;缺血组MBG 0级5例,MBG 1级11例,MBG 2级23例,MBG 3级4例,发生率分别为11.6%,25.6%,53.5%,9.3%.两组间同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26).结论:以胸痛为主要症状而ECG和CAG检查均显示正常的患者,DCG与MBG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李芳;吕吉元;贾永平;王睿;范春雨;高宇平;程守全;许峥;董睿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血脂、血压等各项指标,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高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冠心痛(CHD)和脑血管病(CVD)的重要风险因素,但不是周围血管痛(PVD)的主要易患因素.年龄和糖尿病病程与PVD和CHD有关,而与CVD关系不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的大风险因素是性别(男性)、年龄、糖尿病病程和高血压.

    作者:郭琳;何军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米力农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米力农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中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痛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应用米力农,首次剂量以50μg/kg为负荷剂量10min内静脉推注完毕.继之以(0.375-0.75)μg/(kg·min)的速度维持,根据病情应用7d-10d,治疗前后利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诊断仪评估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现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应用米力农后显效47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治疗前后每搏量(SV)、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米力农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痛心功能不全患者是一种相对安全,而且有效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作者:强丽丽;高婧;薛爱萍;宋瑞芳;车翠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