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何军花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房性早搏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老年冠心病伴房性早搏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3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动态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组治疗后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明显改善(P<0.01).房性早搏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对改善老年冠心痛伴房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早搏的缓解有较好疗效.
作者:吕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三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患者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住院的中风病急性期知情自愿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牛津残障评分、汉语失语检查、汉密顿抑郁量表测定,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册测定、生存质量评定.比较该方案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综合功能、认知能力、抑郁程度、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残障率降低、言语障碍减低、精神稳定、智能正常、生存质量提高(P<0.05);其中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牛津残障评分,汉语失语检查,汉密顿抑郁量表测定,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册测定,生存质量评定均显著高于普通康复组(P<0.05或P<0.01).结论:规范化三级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是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有效方法,降低了中风病致残率,促进了中风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改善,其身心功能得到了大程度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林;陈炜;刘泰;黄立武;古联;何乾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降低血浆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合理用药能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对某区级医院2007年-2009年口服调脂药的使用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魏小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96例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按照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组,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预后判定.结果:高尿酸血症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正常尿酸组的疗效优于高尿酸血症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影响了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测定血尿酸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
作者:戴建武;胡志兵;谭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穿刺粉碎清除术(微创术)合并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创术+补阳还五汤)与对照组(微创治疗),各48例.两组均使用微创技术清除血肿,治疗组另加用补阳还五汤,保留灌肠每次200mL,每日1次;鼻饲(或口服),每次80mL,每日3次,连续2周.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活患者中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术合并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单用微创术疗效好.
作者:王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的光明、钱桥、青村三个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脑血管病防治,选取10565例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的队列人群,再对其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测量,和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情况调查,同时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随着体重指数的上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P<0.001);脑血管血流量,血流速度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01);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动态阻力和临界压力则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01);脑血管功能总分也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明显减少(P<0.001).结论: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作者:杨永举;郭吉平;黄久仪;曹奕丰;王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70)与Toll样受体4(TLR4)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规律及丁苯酞(NBP)预处理对其表达规律的影响,探讨NBP预处理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方法:7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BP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6h、12h、24h、48h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采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HSP70与TLR4的平均灰度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HSP70在缺血再灌注6h明显升高,于24h达到峰值(P<0.05),TLR4在缺血再灌注6h时表达较高,随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高(P<0.05);NBP预处理组HSP70与TLR4阳性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增加但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NBP预处理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LR4及其内源性配体HSP70的表达,有效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任建宏;刘瑞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年来人们生活和精神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改变,心脏疾患也相应增多.在健康体检中,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方法.现将2009年-2010年我院不同人群体检者的心电图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体检人员16734例的常规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男性8819例,占52.70%,女性7915例,占47.30%;年龄22岁-92岁,其中22岁-44岁(青年组)7617例,45岁-59岁(中年组)4591例,60岁-92岁(老年组)4526例.
作者:马莉;武慧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调查潍坊地区20岁以上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潍坊居住3年,且20岁-8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1997年ADA建议的诊断标准,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标化的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9.1%,总糖尿病患病率为8.7%.乡村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城镇居民.45岁以下人群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既往高血压病史、脂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是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潍坊地区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但随着地区城市化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加,预计潍坊地区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升高,应对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及早的进行干预,这对减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韩佳琳;寇宁;刘金玲;张洁;王立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速效心痛滴丸治疗PCI/CABG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与消心痛片剂作对比.方法:选取96例PCI/CABG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消心痛组和速效心痛滴丸组.两组均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他汀类及长效硝酸酯类药物.在此基础上,第一组加服消心痛片(消心痛组);第二组加服速效心痛滴丸(速效心痛滴丸组).两组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药物不良反应等参数.结果:速效心痛滴丸组与消心痛组相比,心绞痛症状缓解以及心电图变化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头痛、心动过速、腰部不适、口唇麻木及不良反应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速效心痛滴丸缓解心绞痛症状对心电图的改善均高于传统治疗心绞痛药物消心痛.
作者:卞玲;许左隽;王少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3个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PCI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mg/d常规治疗),强化1组27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2h分别予阿托伐他汀40mg、20mg),强化2组2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2h分别给阿托伐他汀80mg、40mg).通过3个月随访,观察强化剂量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及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强化组较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5),3组间肝肾功能指标肌酸激酶(CK)及相关不良反应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CK升高的肌肉疼痛,无肝酶(ALT)和CK升高2倍的病例.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樊嫒;黄淑田;苗慧慧;陈佳娟;金露萍;王瑞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RS)是指狭窄冠状动脉在PCI术后于扩张原位所形成的新的狭窄,严重影响PCI术的效果.1.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现代机制研究1.1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PCI术使用的球囊、金属支架及其涂层药物对冠脉内膜的损伤和过度刺激导致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平滑肌异常增殖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中医药对于血管平滑肌增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何劲松;刘婧;白法文;刘楚言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本研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强心剂、利尿剂,加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全部病例符合NYHA心功能分级的诊断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32岁-70岁,平均52.3岁;冠心病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扩张性心脏病7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16例,Ⅳ级6例.
作者:尚中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可舒合用乙胺碘肤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87例患者为已确诊的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予心可舒每日3次,每次4片,乙胺碘肤酮每日3次,每次0.2 g.对照组31例用乙胺碘肤酮或心律平治疗,予心律平每日3次,每次0.1g-0.15g或乙胺碘肤酮每日3次,每次0.2g.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总有效率93.55%,两组总有效率接近(P>0.05).但观察组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应用心可舒合用乙胺碘肤酮治疗冠心痛快速心房纤颤疗效肯定,而且副反应较小.
作者:张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肤(PACAP38)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三叉神经核尾部(TNC)C-fos蛋白的表达,探讨PACAP38诱导偏头痛发作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硝酸甘油组、PACAP38低剂量组、PACAP38中剂量组、PACAP38高剂量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行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部位c-fos蛋白表达变化的观察.结果:PACAP38中剂量组、PACAP38高剂量组大鼠均有明显的行为学改变和c-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的明显增多,各项观察指标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AP38低剂量组大鼠仅出现了耳红,出现及消失时间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行为学改变均不明显,TNC部位c-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增加,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有统计与意义(P<0.05).结论:中等剂量(6μg/kg)以上的PACAP38可以诱导大鼠偏头痛发作,可作为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诱导剂.
作者:程娜;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占30%-50%[1].目前有关高血压基因治疗的研究很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研究的热点之一.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基因表达(亦称反义基因疗法)是指根据靶基因结构特点设计反义寡核苷酸(AS-ODN)分子,导入靶细胞或机体后与双链DNA或与mRNA结合形成杂合体,从而封闭或抑制升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复制或表达,以期达到降压目的.RAS的过度活动是人类原发性高血压及许多高血压动物模型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汪涛;赵英强;徐强;周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7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0岁-73岁,平均66岁;病程1年-35年,平均22年.对照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33岁-67岁,平均64.5岁;病程1年-31年,平均2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晋库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联用缬沙坦较单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对生活质量改善的评估.方法:选择70例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松龄血脉康联用缬沙坦组,各35例,治疗8周,血压控制有效者继续治疗8周.通过Groog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用药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单用组与联用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2.8%和9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Groog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联用组较单用组在躯体症状,健康愉快感、工作表现、生活满意度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与控制血压达标的同时,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用缬沙坦组.
作者:崔京京;刘伟;彭大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肾脏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为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起关键作用,尿蛋白的检测仍是目前诊断的主要手段.糖尿病病程较长,无论年龄大小,均有50%发生临床肾损害,临床表现有蛋白尿、水肿、肾病综合征、高血压和肾衰.因此,糖尿病早期积极的控制血糖,对防止肾脏病的发生和肾功能恶化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逆转.自胰岛素应用以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为糖尿病患者减慢其发展速度,减少糖尿病的其他合并征,应用胰岛素是有益的.
作者:段凤丽;孔菲;段富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血脂、血压等各项指标,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高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冠心痛(CHD)和脑血管病(CVD)的重要风险因素,但不是周围血管痛(PVD)的主要易患因素.年龄和糖尿病病程与PVD和CHD有关,而与CVD关系不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的大风险因素是性别(男性)、年龄、糖尿病病程和高血压.
作者:郭琳;何军花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