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6例临床分析

闫富仁

关键词:微创穿刺术, 高血压, 脑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10年8月符合手术条件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穿刺抽吸血肿,过程中视情况给予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结果:6h-12h微创术可减少再出血,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本组治疗总有效率82.6%,病死率17.4%.结论: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佳手术时机是6h-12h,微创术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操作简便易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补阳还五汤合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48例

    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穿刺粉碎清除术(微创术)合并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创术+补阳还五汤)与对照组(微创治疗),各48例.两组均使用微创技术清除血肿,治疗组另加用补阳还五汤,保留灌肠每次200mL,每日1次;鼻饲(或口服),每次80mL,每日3次,连续2周.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活患者中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术合并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单用微创术疗效好.

    作者:王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干预3T3-L1前脂肪细胞,并用MTT和油红O染色法测定其增殖和分化水平.结果:甘精胰岛素(1.013士0.007)可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地特胰岛素(0.990±0.009)可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胰岛素为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必须成分,促分化作用人胰岛素(0.638士0.006)强,甘精胰岛素(纯品0.6235=0.007,液体0.445土0.006)次之,地特胰岛素(0.412士0.006)弱.结论:不同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不同.

    作者:卢婷;杨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RS)是指狭窄冠状动脉在PCI术后于扩张原位所形成的新的狭窄,严重影响PCI术的效果.1.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现代机制研究1.1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PCI术使用的球囊、金属支架及其涂层药物对冠脉内膜的损伤和过度刺激导致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平滑肌异常增殖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中医药对于血管平滑肌增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何劲松;刘婧;白法文;刘楚言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苯磺酸左氨氯地平对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50岁-85岁中老年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9例,随机分为左氨氯地平组及卡托普利组,疗程为1年.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及室性心律失常数.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降压效果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卡托普利组(109.4±15.2)g/m2,低于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组(127.5±16.7)g/m(P<0.05).室性心律失常数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组为(625.7±172.8)/24h,低于卡托普利组的(825.7±207.5)/24h(t=2.407,P<0.05).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组室性心律失常数减少与血压均有下降.结论:钙离子拮抗剂具有选择性Ca(2+)通道阻滞药的降压疗效,而苯磺酸左氨氯地平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卡托普利组.

    作者:薛阳;薛英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抑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抑郁和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eck抑郁问卷评分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12.4±18.1)ng/L vs(5.2±6.7)ng/L,P<0.05].结论:CHF患者伴抑郁时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曹向红;张虹;张变花;李蕊;黄晋喜;苏庆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3个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PCI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mg/d常规治疗),强化1组27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2h分别予阿托伐他汀40mg、20mg),强化2组2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2h分别给阿托伐他汀80mg、40mg).通过3个月随访,观察强化剂量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及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强化组较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5),3组间肝肾功能指标肌酸激酶(CK)及相关不良反应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CK升高的肌肉疼痛,无肝酶(ALT)和CK升高2倍的病例.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樊嫒;黄淑田;苗慧慧;陈佳娟;金露萍;王瑞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中的表达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月桂酸钠注射法建立Wistar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ELISA法检测造模前后血清中HIF-1α水平,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检测造模后健侧与患侧肌肉组织中HIF-1α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与术前相比,造模组大鼠术后血清中HIF-1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健侧相比,患侧肌肉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血清中HIF-1α及患侧肌肉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HIF-1α在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缺血骨骼肌及血清中早期高表达,并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可能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可作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分期及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立维;杨涛;曹文东;皮兴涛;续慧民;郝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气滞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气滞血瘀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临床病症,其病证实质仍属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与创新点.兹将当前对气滞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1.血流动力学对气滞血瘀证患者面部、舌尖或甲襞血流图、脉图、心血管功能的观测表明,其微循环红细胞聚集、管袢顶部淤血的发生率较高,且管袢横径低、排列紊乱、迂曲畸形[1],血管张力和弹性下降[2-4],外周血管动脉顺应性减低[5];种种血液或血管异常导致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影响组织血流的灌流而致血瘀,且瘀血程度较重[6],验证气滞血瘀与微循环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个事物的不同描述[7].

    作者:韦薇;徐凤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转归的影响

    27%-91%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1].梗死前心肌缺血的发生可限制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坏死的面积[2].本文将15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和无梗死前心绞痛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1年-2009年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除外再梗死的156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31例,女25例,年龄28岁-79岁,平均62岁.有梗死前心绞痛(A组)77例,入院前有典型心绞痛反复发作史或心电图检查有缺血型ST和T波改变;无梗死前心绞痛(B组)79例,入院前无心绞痛史及心电图呈缺血型改变史.

    作者:李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丁苯酞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SP70与TLR4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70)与Toll样受体4(TLR4)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规律及丁苯酞(NBP)预处理对其表达规律的影响,探讨NBP预处理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方法:7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BP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6h、12h、24h、48h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采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HSP70与TLR4的平均灰度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HSP70在缺血再灌注6h明显升高,于24h达到峰值(P<0.05),TLR4在缺血再灌注6h时表达较高,随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高(P<0.05);NBP预处理组HSP70与TLR4阳性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增加但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NBP预处理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LR4及其内源性配体HSP70的表达,有效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任建宏;刘瑞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J-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临床资料,判断J-T离散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295例确诊的DCM患者心电图J-T离散度,并就左心室腔径、左心功能状态,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DCM患者左心室内径扩大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减低,J-T离散度明显延长,且入院时J-T离散度显著延长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增加,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T离散度是无创电生理稳定性检查的一项主要指标,它可反映出DCM的病情变化和危险性,对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方艳平;罗晋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心脑舒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干预阿司匹林抵抗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实验室指标的疗效评估

    目的:针对阿司匹林抵抗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后,评估心脑舒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此类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干预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阿司匹林抵抗者6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联合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采集血小板聚集率、血脂、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电图、颅CT等数据,监测经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的患者,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实验室指标、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阿司匹林联合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可以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在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方面,阿司匹林联合心脑舒通胶囊治疗优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P<0.05).在实验室指标改善方面,心脑舒通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心脑舒通组发生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较少.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心脑舒通胶囊干预治疗可减少阿司匹林抵抗者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作者:刘焱;孙丽萍;王会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运用概述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技术由挪威神经外科学家Rune Aaslid于1982年创建.可观察CT、MRI不能显示的一些病理、生理现象,如脑血管的痉挛,血管畸形,动脉炎,颅内血管侧支循环、脑血管储存能力、微栓子检测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TCD在缺血性中风的运用1.1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颈内动脉狭窄主要通过TCD血流速度、方向,多普勒频谱、血流声频、血流信号的动态变化等特征综合分析.具体表现为节段性血流速度增快,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狭窄近、远端血流速度减慢;频谱和声频交化,可见涡流或湍流,声频尖锐而粗糙混有血管杂音;侧支循环的建立.

    作者:马贤聪;王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ERK在偏头痛动物模型中的激活及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TN)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中硬脑膜、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及P-ERK表达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组(n=18)和空白对照组(n=6).模型组采用皮下注射GTN(10mg/kg)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再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3个亚组:C48/80组(腹腔注射CA8/80,2mg/kg);SCG+C48/80组(腹腔先注射SCG10mg/kg后再注射C48/802mg/kg)和实验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15min取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结果:ERK在模型组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都发生了磷酸化,但模型组各亚组P-ER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都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C48/80组高于SCG+CA8/80组和实验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GTN致大鼠偏头痛发作后,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处P-ERK的表达增加,且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多少而发生变化,提示ERK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痛觉信号的传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是促使P-ERK表达增加的原因,P-ERK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丽娟;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慢性低钠血症的疗效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研究收集我院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慢性低钠血症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治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0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慢性低钠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50岁-79岁,平均62.8岁;对照组50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58岁-77岁,平均63.6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李雁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血脂、血压等各项指标,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高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冠心痛(CHD)和脑血管病(CVD)的重要风险因素,但不是周围血管痛(PVD)的主要易患因素.年龄和糖尿病病程与PVD和CHD有关,而与CVD关系不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的大风险因素是性别(男性)、年龄、糖尿病病程和高血压.

    作者:郭琳;何军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高原环境下REM睡眠剥夺大鼠皮质GRP78的表达及药物干预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大鼠不同时间快速动眼睡眠(REM)期睡眠剥夺(SD)后皮层内质网应激(ERS)标志性分子葡萄糖调控蛋白78(GRP78)的动态变化,神经元凋亡影响及人参皂甙Rd(GS Rd)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大鼠SD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时间点GRP78的动态变化;TUNEL试剂盒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在平原(兰州)组,SD后1d皮层区GRP78蛋白表达开始增高,3d时达高峰,5d时与正常睡眠组相比无明显差别.GS Rd,组SD后1d、3d、5d GRP78的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增高.在对应时间点高原(可可西里)组GRP78的表达均高于平原组.结论:高原SD组大鼠GRP78的表达较平原组增高;GS Rd能够提高SD组大鼠GRP78表达;GS Rd可能会通过升高GRP78的表达保护内质网功能,以减轻脑损伤.

    作者:马亚杰;杨金升;杨晓;石向群;郑佳丽;刘学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随机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临床试验.无论使用盲法与否或以何种语言发表均无限制.结果:56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对其中17篇Jadad评分质量相对较高的文章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中医药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临床总体疗效.结论:根据本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张俭;敏州;郭立恒;王磊;张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潍坊地区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潍坊地区20岁以上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潍坊居住3年,且20岁-8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1997年ADA建议的诊断标准,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标化的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9.1%,总糖尿病患病率为8.7%.乡村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城镇居民.45岁以下人群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既往高血压病史、脂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是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潍坊地区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但随着地区城市化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加,预计潍坊地区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升高,应对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及早的进行干预,这对减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韩佳琳;寇宁;刘金玲;张洁;王立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新生7d SD乳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HIBD组)、缺血缺氧+GM1干预组(GM1组)、缺血缺氧+参附干预组(参附组)及缺血缺氧+GM1及参附干预组(合用组).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测定脑组织中Bcl-2及Bax含量.结果:假手术组海马CA1区可见少量Bcl-2及Bax表达;HIBD后该区Bcl-2及Bax表达均增加,且BaX表达较明显;分别应用GM1、参附注射液治疗后该区Bcl-2表达进一步增加,而Bax蛋白水平下降,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治疗后该区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结论: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腹腔注射神经节苷脂或参附注射液均可不同程度减轻大鼠脑损伤,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其脑损伤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张海娇;阴怀清;栗红;武师润;阴崇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