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冉;梁玉磊;周龙岗;孙立虹
目的 观察温潜温通之法治疗阳虚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温通潜阳法治疗阳虚型高血压4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40例中显效30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温通潜阳法重点在于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除上盛下虚、经络不通引起的阳虚型高血压.
作者:陈晓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102例冠心病支架植入1年的病人根据是否服用泮托拉唑分为泮托拉唑组及非泮托拉唑组.观察两组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泮托拉唑组为7.7%,非泮托拉唑组为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泮托拉唑组为3.8%,非泮托拉唑组为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服用泮托拉唑未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合用是安全的,并且服用泮托拉唑可以减少支架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作者:李阿平;樊秋艳;秦树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及其聚集情况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门诊就诊和健康体检成年人2478例按是否合并NAFLD分为对照组和NAFLD组.分析NAFLD合并MS各组分及其聚集情况,NAFLD并心脑血管病与MS组分、聚集数相关性.结果 NAFLD组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则低于对照组.NAFLD组肥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糖和代谢综合征分别为51.80%,32.76%,37.22%,39.28%,24.53%,45.97%,显著高于对照组.NAFLD组合并心脑血管病较无NAFLD组显著增高,NAFLD合并心脑血管病与MS组分、聚集数显著相关.结论 NAFLD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综合征组分集聚,合并心脑血管病显著增高;随着MS组分聚集数增多,有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危险性增大的趋势.
作者:张宏伟;赵民;刘秀敏;安凤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UAP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扩冠、抗凝和抗血小板,调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2粒口服,每日3次,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后采空腹肘静脉血离心冻存,用ELISA法检测IL-6水平.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通过抗炎作用可以稳定UAP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费瑜;苏晓明;王朋;王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予冠心病心绞痛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溶液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后B组心绞痛发作、室性早搏减少次数明显优于A组(P<0.05或P<0.01),心肌总缺血负荷减少量也优于A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佳,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谭健强;冯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口服,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输注,每日2次,14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杨晓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7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抗高血压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行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 (AT Ⅱ)及血压变异性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变异性明显减小(P<0.01),NO水平升高(P<0.05),ET、PRA、AT Ⅱ水平降低(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配合常规抗高血压治疗不仅降压效果好,而且可降低血压变异性.
作者:林桂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藏药溶脂胶囊治疗血脂异常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50例受试者每次服用溶脂胶囊4粒(每粒0.41 g),每日2次,连续服用12周后,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及藏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血清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血脂改善总有效率为92%;藏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达94%.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和不良反应,对肝功能、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药溶脂胶囊治疗血脂异常是安全有效的,作为调脂药物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作者:石现洲;徐业;黄文;梁迪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性脑病患者各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肝性脑病各期患者48例,取血4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CGRP含量.结果 各期肝性脑病CGRP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性脑病逐渐进展,血浆CGRP含量也呈进行性升高(P<0.01).结论 测定血浆CGRP含量可作为判断肝性脑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其含量的变化对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杨保元;林艾花;于和平;任秀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0例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联合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和胺碘酮片;稳心颗粒组口服稳心颗粒;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片.3组治疗时间为4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3.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6.7%;稳心颗粒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66.7%,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6.7%;胺碘酮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66.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0.0%.联合用药组临床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与稳心颗粒组和胺碘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联用胺碘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的效果比单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明显增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作者:何水生;曾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入选68例轻中度初发高血压患者,服用比索洛尔片4周后,采用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评价血压变异性及心率变异性,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比索洛尔治疗4周后24 h血压、日间血压及夜间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BPV显著降低(P<0.05),HRV时域指标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 比索洛尔降压作用疗效确切,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BPV,升高高血压患者的HRV.
作者:李建微;姚凤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在48 h内的ACI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每日2次,连用14 d;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丹红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并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优于对照组的71.1%(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作者:努伦古丽·依拉洪;买地尼亚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新的联合降压方案对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的疗效.方法 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钙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地尔硫卓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人45例.结果 调整治疗后血压达标率明显提高(P<0.01),且随着治疗的继续达标率还有增加,血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费用较调整前亦有减少(P<0.01),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不良反应有所增多,但无不能耐受而需要调整用药者.随访期间病人未有严重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发生.结论 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钙拮抗剂对顽固性高血压病人治疗有效,血压达标率明显提高,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未有严重的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病人的依从性高.
作者:沈建宏;谢仁兵;周文杰;郭江宏;石国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和胞磷胆碱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15d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作者:白行官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急性脑梗死的病人随机分为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组(对照组,44例)和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组(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14 d和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H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 两组治疗后14 d、90 d 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减低治疗后14 d和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陈小飞;王建红;王天栋;刘玉婷;王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中风病病人的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期中风病人共21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进行分组,风痰瘀阻型96例,风火上扰型32例,风痰火亢型35例,气虚血瘀型47例.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时程为2周.采用改良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水平;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30天、第60天不同时点的指数变化,比较各组之间疗效差异.结果 各组病人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以风痰瘀阻证组提高更明显,气虚血瘀组及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组效果较差.结论 中医证型不同康复效果也不同,应建立辨证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作者:齐锡友;董致郅;谢春荣;孙三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1 资料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1月110例临床心电图检测患者,且均有发生胸闷、心前区疼痛、胸部压榨感;左肩和上腹部疼痛、呼吸困难、冷汗、恶心、呕吐、心前区不适等症,持续30 min以上.经用解痉或扩冠药物无效,患者立即到医院救治,做心电图、心肌酶谱均正常,未给予留观和治疗,30 min至48 h患者猝死.110例中,以40岁~45岁男性为多,共59例.
作者:孟平安;孟晓波;孟晓玲;宋颜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4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22例.两组患者予常规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常规滴注纳洛酮、尼莫地平、地塞米松、脱水降颅压、预防并发症、改善心脑循环药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迟发性脑病发生例数、死亡例数及总体疗效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短;发生迟发性脑病、死亡例减数少.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迟发性脑病发生率.
作者:李青兰;亢春生;李海洋;赵宇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与异山梨酯(消心痛)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32例)、消心痛组(34例)、联合组(36例).麝香保心丸组予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口服.消心痛组予消心痛10 mg,每日3次口服.联合组予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口服,消心痛5 mg,每日3次口服.结果 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7.22%,麝香保心九组为90.62%,消心痛组为82.35%,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1.67%,麝香保心丸组为68.75%,消心痛组为64.71%,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对改善症状及心电图缺血的改变优于消心痛,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申玉敏;申素琴;王爱民;张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动脉内注射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成年实验犬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用介入技术建立犬急性脑梗死模型,两组于建模6h后用微导管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巴曲酶5 BU及生理盐水10 mL,用药结束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分别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检查血管再通情况.同时两组分别在溶栓前30 min及溶栓后120 min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的血管数分别为10支和1支,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0.0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实验组PT、APTT、FIB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溶栓前后PT、APTT、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4 h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动脉内注射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鹏;高志强;李云涛;戴瑛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