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立红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脉压(PP)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57例入选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并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对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记分,测量外周肱动脉血压并记录冠心病危险因素,统计分析P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随病变支数的增加、病变范围的增大以及冠脉狭窄程度危险分级的增高,PP逐渐增高,其中左主干病变者PP高.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PP每增加10 mmHg,对数转换的Gensini积分平均可增加0.128(P=0.007).SBP在总体冠心病患者中显著高于正常者,但各亚组与正常者差异不大,仅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正常组与单支病变组.各组平均动脉压未见有统计学意义,DBP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 在冠心病人群中,PP与老年冠心病患者(≥60岁)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独立相关,且相关性优于SBP及DBP.
作者:马登峰;王文强;王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原代培养成活48 h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氰化钠造成心肌细胞细胞内缺氧模型),B组为suf 1组(缺氧+0.1 ng/mL舒芬太尼),C组为suf 2组(缺氧+0.2 ng/mL舒芬太尼).比较3组心肌细胞形态学(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的变化及吸光度A值的改变.结果 缺氧12 h后,对照组细胞搏动功能变化明显,呈散在性搏动,而实验组搏动频率减慢.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学变化逐渐明显,对照组较实验组变化更显著.结论 舒芬太尼对原代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丽丽;赵建力;刘保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是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GDF15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调控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的转移[1].近来研究发现,GDF15还是一个重要的心血管保护因子,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叶庆虎;张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7日龄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组(肛温37 ℃)和亚低温治疗组(肛温 33 ℃),每组各40只.每组根据处死的时间不同又分为5个亚组:6 h组、12 h组、24 h组、48 h组、72 h组,每亚组各8只.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Caspase-3的活性.结果 HIBD组缺氧缺血侧大脑组织Caspase-3 活性逐渐增高,48 h达高蜂(Caspase-3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144.15±4.50),然后逐渐下降 ,72 h后仍有明显增高;与HIBD模型组各时间点相比,亚低温组各时间点脑组织Caspase-3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通过降低缺氧缺血后Caspase-3 酶的活性,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赵旭晶;阴怀清;孙玲;房清丽;武师润;阴崇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6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冠脉狭窄程度的Genisi记分评估,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按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观察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7.01 mg/L±2.61 mg/L vs 4.89 mg/L±2.26 mg /L,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脉病变的不稳定型和冠脉的狭窄程度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 脂联素对冠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的不稳定性和冠脉的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宁彬;马震;辛国勇;张雷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及与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3年内200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对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明确其类型及发病率与原发病、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结果 各种心律失常中房颤发病率高,其次为室早及房早,原发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为多见,而心腔内径越大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以房颤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较其他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腔内径大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作者:刘宇;江雪慧;舒晓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风证与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风辨证量表对266例CI患者进行风证证候评分,测定IL-6、TNF-α含量,并就其在卒中中出现的相关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作分析.结果 中脏腑组风证量值与TNF-α、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0.46),中经络组风证量值与TNF-α、IL-6水平也呈正相关(r 分别为0.23、0.19),中脏腑组较中经络组的相关性高;中脏腑组风证分值及免疫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高于中经络组(P<.01);风证患者中脏腑组与中经络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均以中脏腑组为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5或P<.01).结论 脑梗死不仅风证量值与IL-6、TNF-α水平显著相关,而且与其病类在病程中发生的相关性睡眠障碍几率也关系密切.
作者:关少侠;谌剑飞;丁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动态变化规律及对损伤程度、疗效、预后评估等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57例和对照组30名S100B蛋白水平并对其进行动态观察,评价其与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与梗死大小、部位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B蛋白水平出现升高,于发病后24 h内开始升高,2 d~3 d达高峰,尤其是梗死灶大的中、重度患者升高明显,第7天仍有部分升高.皮层脑梗死与皮层下梗死比较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S100B蛋白可作为急性脑损伤的生化指标,也可作为脑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生物学指标,可用于判断脑梗死的损伤程度、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
作者:李江华;王丽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 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 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 TIA发作≤30 min、>30 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16/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 min 、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作者:黄晓芸;梅志忠;方浩威;余映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干血管病变合并呼吸衰竭者的临床特点及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ICU收治的37例急性脑干血管病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均在早期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余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实施脑保护、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观察呼吸机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并比较分析脑干梗死组和脑干出血组的预后.结果 37例急性脑干血管病变患者,脑干梗死21例,脑干出血16例,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与机械通后24 h、48 h的血气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干梗死组病死率38.1%,脑干出血组死亡率75.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脑干血管病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优于脑干出血患者.
作者:李霞;范青香;李立恒;牛艳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室给予CGRP受体拮抗剂CGRP8-37对颅脑创伤后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创伤组(TBI组,42只)、CGRP8-37组( 42只).TBI组、CGRP8-37组大鼠分别作自由落体创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PCR技术,动态观察对照、创伤和CGRP8-37组大鼠0.5 h,2 h,6 h,12 h,24 h,48 h,72 h后CGRP的变化规律.结果 ①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在TBI组脑组织 CGRP阳性单位在伤后0.5 h 开始表达上调,2 h、6 h 依次增高,12 h 达到峰值( P<0.05),之后逐渐回落,72 h时高于正常水平.与TBI组相比,CGRP8-37组脑组织 CGRP阳性单位表达在2 h即达到高峰,随后持续回落,48 h即恢复正常,72 h低于正常水平.且在相应的时间点CGRP阳性单位表达都低于TBI组.②PCR显示: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相似,即CGRP8-37组脑组织CGRP mRNA表达较TBI组峰值提前,由12 h提前至2 h,且在相应时间点减少CGRP mRNA表达.结论 CGRP受体拮抗剂CGRP8-37能减轻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CGRP的表达,减轻脑水肿,并能促进病理过程的恢复.
作者:贾志亮;刘跃亭;段虎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中风和冠心病重要的原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AS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焦点内容之一.
作者:贾连群;杨关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根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统计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1].年死亡率可达5%~10%[2].约62%的心衰患者有左右心室间不同步[3].心室再同步治疗(CRT)已被证明可有效改善CHF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总死亡率下降了36%[4],联合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即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降低死亡率可达43%[5].现将我院CRT-D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伴恶性心律失常1例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正宝;冯巧爱;马锋;张中正;王勇;徐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动脉硬化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和Monckeberg's硬化两种形式,前者主要在内膜层,形成斑块;后者则累及动脉壁全层,引起管壁僵硬度增加,弹性降低.传统观点认为动脉内膜下的粥样斑块造成管腔狭窄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注意力都集中在管腔病变.而新的国内外研究发现,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才是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管壁病变才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
作者:何海艳;徐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和西药,对照组单纯服用西药,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64.44%,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42.22%,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丽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随之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现就近五年结合针灸治疗本病的文献归纳整理如下.
作者:陈晓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的探讨由来已久,本文以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为切入点,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方面的意义及结合思路,提出病名应为相互参照之用,只求规范,不苛求统一;认识疾病方面要以患者为结合体,将两者融会贯通;治疗方面应注重整体观念,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思路,提高疗效.
作者:蔡春茜;赵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冠心病介入治疗因其创伤性小、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介入治疗虽能解决局部血管的狭窄问题,但不能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琪琳;杜金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NO/NOS系统、内皮素(ET-1)、左室质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4例EH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测定NO、NOS、ET-1水平,并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左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iNOS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P<0.01).NO、NOS、ET-1水平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及阴虚阳亢证患者的LVMI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结论 LVMI可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及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EH患者的iNOS水平较高,iNOS表达的降低可能是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患者的特征之一.
作者:夏成霞;杨庆有;朱红俊;陆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黄蒲通窍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90例VaD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西药多奈哌齐治疗组(A组),中医辨证后运用黄蒲通窍胶囊组(B组)和中医辨证后使用黄蒲通窍胶囊合用多奈哌齐组(C组).疗程为60 d.观察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包括: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测定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 黄蒲通窍胶囊可以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ADL、MMSE 、ADAS-cog积分,降低血Hcy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黄蒲通窍胶囊可以改善VaD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陈永华;江停战;张波;黄为;刘妮;曹仕健;王时光;李亚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