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张敏;王晔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 心脑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aspirin, 选择性, 问题, 世纪, 临床, 患者
摘要:20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丌始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目前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渗盐水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5%,4 mL/kg)一次性输注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113例DAI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纽(对照组,50例)及高渗盐水组(治疗组,63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生活完全自理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早期应用高渗盐水一次性输注治疗合并休克的DAI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耀军;李颖;韩杰林;王志伟;张俊玲;胡建忠;李国华;郝解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益心舒胶囊联用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8例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益心舒胶囊和比索洛尔)和西药组(单用比索洛尔),疗程均为4周.观察用药前后主要临床症状,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联合组宣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2.8%,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0.2%(P<0.01);联合组心悸、胸闷、短气等临床症状综合积分总有效率为87.9%,亦明显高于西药组的61.4%(P<0.01).结论 益心舒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强;杨兵生;胡敏勇;刘艳;倪飞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教(LVEF),探讨AMI时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机制,并对其中14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26例AMI患者中,18例为无痛性梗死;1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例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VEF<40%10例,LVEF≥40%16例.随访14例患者中,半年内死亡5例.结论 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多为无痛性梗死,心电图表现多为非ST段抬高性心阢梗死.AMI时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机制可能为左室收缩功能及/或舒张功能的严重损害.

    作者:原青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不全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瓣膜置换术围术期肾功能不全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326例瓣膜置换者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者18例,治愈12例,死亡6例.结论 术前认真评估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积极干预治疗,术中保持灌注流量及灌注压力,术后积极改善心功能,避免低心排血量发生,一旦发现肾功能不全,应及早采用相应治疗,积极采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方法可明显提高治愈、好转率.

    作者:郭林静;杨新卫;梁智星;任梅惠;尹建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美国著名的心脏病学者Braunwald在2003年提出,心力衰竭,21世纪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心力衰竭,心脏病后的大战场.高度概括了目前所面临的心力衰竭诊治的挑战.随着现代医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作者:王利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海洛因依赖者心电图异常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海洛因依赖者心电图(ECG)变化情况,探讨海洛因依赖的时间、剂量及方式与ECG异常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620例海洛因依赖者戒毒期间静息ECG检查,并与6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ECG检查结果分析,对海洛因依赖时间、剂量及方式比较.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ECG异常改变率高达50.32%,以窦性心动过缓(17.71%)、窦性心律不齐(8.39%)、多见.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的ECG异常发生率较高,但与滥用时间、剂量及方式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武俊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前列地尔与西洛他唑联用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与西洛他唑(Cilostazol,CS)联用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用前列地尔组与联用西洛他唑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血管踝臂指数(ABI)、大行走距离和足背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前列地尔组与联用西洛他唑组间歇性跛行、疼痛感及麻木感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显效率比较西洛他唑组明显高于前列地尔组(P<0.05),在冷感改善方面联用西洛他唑组明显好于前列地尔组(P<0.01).两组大行走距离、ABI、足背动脉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大行走距离、足背动脉血流量联用西洛他唑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前列地尔与西洛他唑联用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作者:卢冬喜;于常英;张建东;朱海英;吴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养心汤治疗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的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养心汤治疗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的短期疗效.方法 56例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应用养心汤治疗,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SQl总积分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心汤可改善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马华;顾群;周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86例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依伦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服用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平欣)40 mg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2.5 mg 口服,1次/日.结果 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6.8%(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可靠.

    作者:周明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这种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7年9月-2007年12月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8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NCHD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血清hs-CRP.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与SAP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作者:陈召起;王永霞;胡宇才;朱明军;高传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CVD)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我国脑血管病(其中约75%为脑梗死)每年新发病例150万,患病人数高达500万~600万,每年死亡者近100万,存活者之中约75%致残,其中40%重残[1].

    作者:王朝霞;方习红;崔荣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国产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血电阻法监测冠状动脉造影和(或)64层冠脉CT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78例和51例对照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冠心病患者经氯吡格雷75 mg/d,治疗一周后再次测定冠心病患者的PAG,比较加用氯吡格雷前后PAG的变化.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49例(28%)出现AR,使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一周后,PAG明显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AR的发生率升高,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可减少AR的发生.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王东霞;李桂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后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干预机制.方法 随机将10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及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0 d,造成高脂血症;然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造成颈总动脉管腔的狭窄.手术前1 d开始给药,每组动物于术后(5 d、14 d、28 d)处死,取损伤颈总动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均表达阳性,模型组明显增多,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14 d和28d PCNA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VSMCs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VSMCs的细胞分裂周期进程有关.

    作者:刘彬;符逢春;徐慧;刘东林;刘起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代谢综合征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综合征(MS)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755例住院患者分为冠心病组、脑卒中组、冠心病+脑卒中组和对照组,测定患者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压,Doppler检查有无颈股动脉粥样硬化.结果 高血压、高TG、颈、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卒中均有不同程度相关性;高血糖、低HDL-C、LDL-C/HDL-C与冠心病有一定关系,而与脑卒中无明显差异;高LDL-C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对其症状及成分加以控制,检测颈、股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建华;丁淑婧;贾云霞;张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β-受体阻滞剂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及使用达标率.方法 收集2003年-2007年我院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7例,剔除使用β-受体阻滞剂禁忌患者29例,并统计使用β-受体阻滞剂3 d后心率情况.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达51.74%,静息状态下3 d心室率控制在77/min.结论 基层医院对β-受体阻滞剂使用认识不足和副反应的顾虑,阻碍了循证医学证实的结论性证据在临床的应用.

    作者:杨麟;孙向军;王淑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超声诊断对结核性肺心病急性期中西医疗效的评估

    目的 用彩色超声评估中西医治疗慢性结核性肺心病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58例慢性结核性肺心病患者,并采用彩色Doppler观测了右室功能及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变化.结果 右室前壁增厚5.53 mm,15 d治疗后为4.89 mm,治疗前右室腔增大为30.12 mm,治疗后为28.89 mm;治疗前右室流出道增宽为33.58 mm,治疗后为31.29 mm,治疗前右下肺动脉增宽为25.35 mm,治疗后为22.89 mm.结论 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对改善右心功能有明显临床价值,而改善左心功能尤其是收缩功能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对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无明显作用.

    作者:尉新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 探对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11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65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①201例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患者,服用华法林98例,其中发生出血并发症14例(14.3%),患者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0者8例(57.1%).在INR<2.0的出血患者中75%合并有出血潜在的基础疾病或合并用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②201例患者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98例,其中具有华法林抗凝指征并接受抗凝治疗者42例(42.86%).结论 65岁以上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时,应密切监测有无出血并发症发生.

    作者:耿强;郭丹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中的致病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证实Hhcy是ICV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1-4].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认知改变,涵盖了血管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本研究对40例Hhcy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研究,探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颈动脉狭长的关系,为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

    作者:雷小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9蛋白的表达

    目的 研究Caspase-9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细胞死亡情况,再灌注6 h、12 h、24 h后缺血皮层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aspase-9蛋白表达在各手术组明显升高,并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Caspase-9表达逐渐升高,于再灌注24 h到达高(P<0.01).结论 Caspase-9蛋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作者:于荣波;刘瑞珍;徐伟丽;刘郁;谢宝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6例家族性特发性房颤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分析

    无确切病因的房颤称为特发性房颤,特发性房颤临床上常见,但家族性特发性房颤罕见,近我院收治1例,根据先证者线索,经咨询及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其家族中两代共6人患本病,分别为先证者、先证者的姐姐及其四个子女.现对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分析如下.

    作者:姚玉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