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科;张新中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以右上睑咬伤10d为主诉入院.右上睑全层缺损,约10m×25m,半月形,上睑缘、睫毛及睑板全部缺失;创缘不规整,红肿,分泌物多,角膜暴露混浊;视力较前下降.
作者:闻重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部分特点及提高内镜对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诊断率.方法对上消化道多灶病例,分别对病灶和病灶之间的粘膜进行活检,必要时卢戈氏液染色后活检.结果内镜检出同时性多原发癌55例,异时性多原发癌2例.检出癌灶116个中早期癌灶13个.食管一食管和食管-贲门多原发癌分别占40.4%和28.1%,食管-胃26.3%,其它5.2%.结论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多原癌的重要手段,内镜下染色可提高早期癌灶的诊断率.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以食管-食管和食管-贲门多见,其次为食管-胃多原发癌.
作者:石定;朱绍辉;付继航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方法应用妇科检查、B超、宫颈刮片、活检、阴道分泌物检查、诊刮及病理检查.结果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依次为良性疾病54.06%,非器质性疾病35.63%,恶性肿瘤10.31%.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以良性和非器质性疾病多见,恶性发病率虽低,仍需认真检查,以免漏诊.
作者:朱香玲;贾晓慧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失败原因和出现时间.方法对97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7例患者中73例(75%)局部复发,其中原发灶50例(68.5%),单纯鼻咽旁复发12例(16.4%),颈部复发11例(15.1%).T1患者无鼻咽旁复发,无远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是骨、肝、肺.N0、N1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N2、N3.结论增加随访密度,随访内容包括骨ECT,T2以上患者根据个体化TPS保证靶区得到足量照射,对放射不敏感者应适当加量照射,N2、N3患者可考虑配合化疗.
作者:林少俊;张瑜;潘建基;林祥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总结1983年6月~1998年6月1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行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伤口感染1例,骶前感染1例.随访1例,随访时间1~16a.24h排便中位数为7次(6~11次/24h).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华斌;张学举;李桢;王伟;许丽娟;王庆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低剂量γ-射线与香烟联合处理孕鼠对仔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使怀孕4、7、10、13d的小鼠暴露于不同剂量γ-射线(60Co 0~1.0Gy),同时皮下注射不同浓度的香烟烟雾水溶物(0~1.75支/只)观察仔鼠学习记忆行为.结果当照射剂量达到0.5Gy时与香烟联合对仔鼠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明显增加(P<0.01),与单独照射组和单独给烟组比较,仔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1),并与照射剂量和香烟浓度呈正相关.结论低剂量γ-射线与香烟联合作用于孕鼠显著降低仔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肖智博;乔军波;郭国平;刘靖;刘勇强;朱明杰;常志锋;陈蕾;丰慧根;杨保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对30例患者分别经三位X线、CT、MRI检查后,于3d内明确诊断,予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7例病人获得随访,按临床疗效标准,优良率为86.8%;结论三位X线、CT及MRI是早期明确诊断髋臼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如条件允许,宜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徐忠世;肖德明;林博文;卢小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症及术后效果.方法对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5个椎间盘行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术后随访3~37mo.结果本组病例显效90.7%,有效5.6%,无效3.7%,总有效率96.3%.结论腰5骶1间盘突出大多适于非髂骨钻孔法治疗,老年人及突出间盘钙化患者多可采用本法治疗.
作者:关文华;王建洲;赵洪增;韩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目前岩骨斜坡区域(岩斜区)肿瘤佳的手术人路.方法检索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岩斜区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结果目前临床应用的侧方手术入路有7种,各有优缺点.经过对比观察为实用的有3种,它们手术路径短,并发症少,有利于肿瘤切除.结论乙状窦前人路、乙状窦后入路、经颞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这3种手术入路是目前常用且效果好的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侧方手术入路
作者:周文科;张新中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室加压注药治疗.结果治愈139例,占93%;有效11例,占7%;复发8例.结论鼓室加压注药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较好的方法
作者:毛爱军;孙慧远;余文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前剖宫产率明显上升,如何满足剖宫产术后母婴营养需求,使患者迅速恢复体力,成为产科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我院对106例剖宫产术后患者早进食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中钦;梁继英;许德清;付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胆汁性腹膜炎的病因,提高小儿胆汁性腹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7例小儿胆汁性腹膜炎的病因与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7例中17例手术中发现穿孔灶,行胆总管引流和腹腔引流,合并胆道扩张症作二期根治术;未明确穿孔灶10例,作腹腔引流,合并胆道扩张症作一期根治术.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其中婴幼儿6例(22.2%),儿童21例(77 8%).病因多与胆总管囊肿(62.9%)、胆道结石与蛔虫(7.4%)、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损伤(3.7%)等有关,部分原因不明(22.2%).结论小儿胆汁性腹膜炎容易误诊,掌握其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意识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是提高早期诊断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吕会增;何俊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核菌素效价减低的原因及打开后不同保存方法对其效价的影响.方法对220例Ⅲ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4组并采用组内自身对照方法进行试验.结果结核菌素打开后原安瓿内保存8h效价不减低,吸人注射器内8h效价明显减低;球蛋白包埋不影响结核菌素皮试结果,而且包埋后的结核菌素在注射器内长时间保存其效价不再减低.结论结核菌素打开后保存于安瓿中较注射器内效果好,用球蛋白包埋打开后的结核菌素放置于注射器内保存更好,可以提高结核菌素皮试阳性率,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来中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1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粘连性肠梗阻约80%发生于下腹部手术后,其余发生于腹部炎症性疾病及损伤后.83例非手术治愈;35例中转手术,其中肠绞窄8例,死亡1例.结论粘连性肠梗阻大部分为单纯性肠梗阻,约70%可非手术治愈.再手术可加重粘连和再次发生梗阻,应慎重,术中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预防.
作者:伦令祝;王金生;易学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脊(髓)膜膨出的直视下切除修补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直视下切除修补,施术110例.结果 110例治愈80例,随访显著改善者28例,死亡2例.结论本术式具有术野暴露良好,手术时间短,不易损伤脊髓神经,不需输血等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梁洪磊;沈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提高对增殖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认识,减少误诊.方法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增殖型脊柱结核20例,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骨质破坏:胸椎8例,腰椎10例,胸腰段及颈椎各1例.相邻2个椎体受累11例(55%),单椎体破坏9例(45%);死骨形成8例;椎间隙变窄11例,9例无相邻椎间隙及椎间隙改变;椎旁薄层软组织增厚8例内见点状、结节及弧形钙化,椎旁无脓肿形成.结论洞穴样、碎裂型骨质破坏,沙粒样、斑片状死骨,对增殖型脊柱结核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作者:孙凤霞;李玉侠;孙建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干燥奈瑟菌属于奈瑟菌属,它是鼻咽部粘膜上的正常腐生栖居菌,通常不致病,引起结膜炎比较少见,作者从一结膜炎患者的结膜囊分泌物中分离出1株,报告如下.
作者:卢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硫酸镁对脑外伤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外伤43例随机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受试组患者入院后15min内静脉注射硫酸镁16mmol,24h内再静脉滴注硫酸镁65mmol;对照组患者不用此药.3d后查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2wk后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mo后测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CO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组与对照组的NSE分别为21.9±17.2ng@ml-1和42.7±21.4ng@-1(P<0.01),GCS分别为12.5±3.1和10.2±2.9(P<0.05),GOS分别为3.8±1 7和3.2±1.5(P>0.05).结论大剂量硫酸镁对脑外伤患者有显著的近期疗效.
作者:周国胜;惠磊;周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进展期大肠癌手术切除术后转移的防治方法.方法 123例大肠癌随机分组行围手术期联合化疗,并对3a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2例实施围手术期联合化疗,3a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分别为79.03%、11.29%、16.13%.对照组分别为60.65%26.23%和31.3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但并发症和副作用无差异.结论围手术期联合化疗对进展期大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吴常青;谷俊朝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Rh-献血者RHD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技术对郑州市128例献血者Rh基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完全存在26例(20 3%),完全缺失79例(61 7%),部分缺失23例(18.0%),完全存在者可通过吸收放散实验及家系调查证实是否为弱D.结论 RHD基因存在高度多态性,在临床输血中应慎重.
作者:王伟;徐雅琴;郭如华;申本昌;王宏卫;李秀珍;周建伟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