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娥;王利芳;杨丽君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提高时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997年3月-2007年11月确诊的36例AD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病人临床表现多样,胸痛为常见首发表现,少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误诊率高达30.6%.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超声心动图、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治疗早期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和硝普钠,联合口服降压药,使血压降到120/8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 AD症状呈多样性,它的形成与高血压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郭任维;李正荣;吕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冠心痛病人稳定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其在冠心痛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及脑心通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 收集76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为冠心痛组,同时以4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s-CRP、MMP-2、MMP-9水平差异.将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脑心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每次4粒,每日3次),干预时间8周,比较干预前后血清hs-CRP、MMP-2、MMP-9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痛病人血清hs-CRP、MMP-2、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冠心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与非心肌梗死病人并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干预后,脑心通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减低,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病人非急性期血清hs-CRP、MMP-2、MMP-9水平越高.可能反映冠脉斑块稳定性越差,心脏组织的异常重构越严重;脑心通可能通过下调hs-CRP、MMP-9表达,稳定冠脉斑块,抑制或改善心脏病理重构,使冠心病病人从中获益.
作者:冯胜红;鲁力;任静;冯永生;方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AMI)与非糖尿病AMI时心率振荡(HRT)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40例糖尿病并AMI与42例非糖尿病AMI及40例非冠心痛病人为对照组.3组均做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计算HRT的参数振荡初始(TO)及振荡斜率(TS),分析各组间HRT的均值及异常发生率,再依据TO及TS和TO、TS是否异常,分出组问异常亚组,观察异常亚组间的心脏复合事件(室速、室颤、心力衰竭、病死率).结果 糖尿病伴发AMI者TO、TS与非糖尿病AMI组、正常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O及TS和TO、TS均异常者发生率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正常对照组仅2例发生室速,故仅对糖尿病并AMI及非糖尿病AMI组间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并发AMI心脏复合事件(室速、心力衰竭、死亡)均高于非糖尿病AMI组(P<0.05),两组间室颤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糖尿病AMI的室颤绝对值明显增高.结论 糖尿病并发AMI时HRT异常率更高,TO增加TS较非糖尿病AMI明显降低,可能与糖尿病病人自主神经受损严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梗死面积较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等多因素有关.HRT对于预测糖尿病并发AMI与非糖尿病AMI高危因子均有重大意义.
作者:解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对前成骨细胞MC3T3-E1骨保护素(OPG)mRNA RANKL mRNA水平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通过成骨细胞进而影响破骨细胞分化与成熟的可能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10~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干预前成骨细胞MC3T3-E124 h后用rt-PCR的方法检测OPG mRNA 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半定量RT-PCR显示在辛伐他汀(10-9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干预24 h时.各组均有OPG mRNA的转录,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转录水平逐渐增加.而RANKL mRNA水平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转录水平逐渐减少.结论 辛伐他汀促进了MC3T3-E10PG的表达,同时抑制细胞RANKL的表达.
作者:任云;董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资料[例1]女,55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劳力性心绞痛4年,加重10h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痛史15年.半年前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查体:脉搏102/min,血压180/130 mmHg(1mmHg=O.133 kPa).心界向左扩大,心率(HR)102/min,律齐,A2>P2,无杂音,两肺未闻干湿性啰音.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ST V3~V5段弓背向上抬高(0.3~0.4)mV,RV3~RV5较既往心电图降低(0.3~0.4)mV,T波直立,未见Q波.1周后ST段回落至基线,T波变为倒置,符合急性非Q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改变.
作者:马立辉;周健;郭靖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是细胞内的主要信息传递系统,可将细胞外信息传递至细胞核中,从而介导细胞产生各种反应.MAPK通路主要有4条途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Ras/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SAPK)、p38、ERK5,其中p38信号途径是MAPK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多种细胞的胞内信号传递,现将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p38MAPK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论述如下.
作者:马文静;黄水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心房重构概念的提出对研究AF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有了重大进展,而神经体液调节在这个机制中的作用也逐步被人们认识、重视,现就其有关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焦志平;高建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技术发展迅速,单腔和双腔人工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国内普遍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1].我科于2006年12月为1例病人植入三腔心脏起搏器,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病人,男性,72岁,因间断胸憋20年,劳力性气短,阵发端坐呼吸1月余,于2006年12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72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4,二尖瓣反流量37 mL.
作者:李素梅;武文静;吴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中西医结合有效疗法.方法 将84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老年AMI病人分成A组、B组、C组.C组予常规疗法;A组在C组基础上加血栓通(冻干)针剂450 mg、参麦注射液50 mL分别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榆注,每日1次,连用14 d后再口服同类药物14 d;B组在C组基础上加血栓通450 mg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周后再口服同类药物14 d.观察各组闻的心功能、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血糖升高及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A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同时在血糖升高及病死率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除控制血糖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大致相同(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AMI病人,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减少非ST段抬高型AMI病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糖升高及病死例数.
作者:林绍彬;谢玲芳;郑伯仁;林敏瑜;马国斌;林志阳;林旭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痛变程度及范围的关系及他汀类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 140例老年病人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测定HDL-C浓度.冠心痛组随机给予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血脂康治疗1年,复查HDL-C的血浆浓度.结果 冠心痛组病人中血浆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病人(P<0.05),血蓑HDL-C水平在冠状动脉闭塞及多支病变病人中明显偏低;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裳HDL-C显著升高且较血脂康优越.结论 老年HDL-C水平与冠脉粥样病变的程度及范围有关,是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因素.他汀类药物的有益作用部分来自于HDL-C水平的增高.
作者:李福娥;王利芳;杨丽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它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氨基酸,而是自然界中原有的氨基酸--蛋氨酸在人体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个产物.1969年,Mccully[1]从遗传性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死亡儿童尸检中发现,其体循环内存在广泛的动脉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理表现,由此提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性疾病的假说.此后,国内外学者对HHcy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关系越来越重视.
作者:张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在康脑液方剂干预下观察皮质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因子(SCF)mRNA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SD欠鼠,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干预组和假手术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1.5 h再灌注1 d~14 d后脑皮质区SCF mRNA表达情况.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药物干预组、模型组SCF mRNA的表达在皮质区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于7 d达高峰,14 d下降.两组SCF 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干预后脑缺血再灌注脑皮质区SCF mRNA表达在不同时间点与模型组具备相同的表达规律.
作者:潘妍婷;邹玉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含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病人的疗效.方法 将86例临床确诊为偏头痛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组(治疗组)45例,单用氟桂利嗪组(对照组)41例.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每次4g,每日3次,口服;氟桂利嗪5 mg~10 mg,每晚睡前服.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5 mg~10 mg每晚睡前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治疗前后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其头痛严重程度,比较两组病人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较对照组78.9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头痛程度缓解及伴随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可明显改善偏头痛病人的头痛发作程度以及伴随症状.
作者:李崇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胰岛素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对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方法 将80例DKA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CSⅡ组)42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滴注组(常规组)38例,观察两组病人每日胰岛素用量、血酮、尿酮体及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搪发生率.结果 CSⅡ组与常规组病人的血糖经治疗后分别为(6.6±2.3)mmol/L与(6.8±2.5)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SⅡ组在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结论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疗效优于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治疗.
作者:王巧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是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细胞外基质变化、心肌重塑,而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的过程.一些相关的体液及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已逐渐被发现研究,且有了很大进展.
作者:布和;高建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药桃核承气改良方对家兔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蛋白(PDGF-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造模.术后各组予正常饲料喂养,中药组予桃核承气改良方灌胃4周,西药组予舒降之、阿司匹林灌胃4周,模型组、空白组予生理盐水灌胃4周.造模术4周后处死家兔取腹主动脉观察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测量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对PDGF-B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内膜/中膜厚度比(1.40±0.27)%、内膜/中膜面积比为(0.44±0.18)%显著减少(P<0.05);中药组使血管壁PDGF-B表达下降.结论 桃核承气改良方使兔腹主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减低,对血管内膜增殖早期PDGF-B有拮抗作用.提示其对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提供较充足的实验依据.
作者:徐琳;宫丽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6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升高组和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房室大小、心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差异,对血清尿酸水平与房室大小、心功能、肾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6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依NYHA分级法分为Ⅱ级、Ⅲ级、Ⅳ级3组.比较3组间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血尿酸(UA)水平.结果 尿酸正常组UA为(339.10±66.50)μmol/L、LVEDD为(55.15±7.22)mm、尿素氮(BUN)为(4.75±1.37)mmol/L、肌酐(Cr)为(68.98±27.59)μmol/L、LVEF为(45.94±14.70)%;尿酸升高组UA为(479.89±65.43)μmol/L、LVEDD为(65.27±9.34)mm、BUN为(6.33±1.64)mmol/L、Cr为(96.24±19.60)μmol/L、LVEF为(35.46±1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左房内径(LAD)、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UA与LVEDD呈正相关(r=0.486,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19,P<0.01),与FS呈负相关(r=-0.533,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心脏扩大、心脏射血功能下降及心功能恶化的一项预测指标.
作者:陈焕梅;张雪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危重疾病.其近期及远期预后均不佳,而且很难在临床上观察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其防治上的更大进展尚依赖于基础研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重要基础,对于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心电生理改变以及客观评价其治疗方法都具有重大价值.为完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预防心肌梗死作用的研究的课题,运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来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在造模过程中一些因素会影响造模的成败和模型以后的存活率.在此作一简单的论述.
作者:王飞燕;李学文;仝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又称Bourneville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上以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力低下为三大特征,并伴有脑组织结节样硬化.但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常出现误诊、漏诊.现将2002年以来临床收集的15例TSC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徐慧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4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用尿激酶5×105U加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输注,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103U皮下注射.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24 h动态心电监测ST-T改变,血流动力学,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2%,且治疗前后血常规.出凝出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有助于改善凝血和纤溶活性之间的不平衡,以减少新鲜血栓的形成和陈旧血栓的延迟.
作者:许莲芳;韩纲 刊期: 2008年第07期